营销视野下保险实务专业特色创建

时间:2022-06-05 10:51:00

营销视野下保险实务专业特色创建

一、贵州商专保险实务专业的历史沿革

保险实务专业是1999年率先在全省高等院校范围内开办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主要是面向保险主体培养营销人员。2007年由于规范高职专业名称,更名为保险实务专业。至今已招生13年,有了10届毕业生。其间,在2003年至2006年,曾经按金融与证券专业进行大专业招生,一年级在开设公共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了两门专业必修基础课:《货币银行学》和《保险学原理》。通过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学习,再辅之以专业思想的引导,二年级时让学生在金融与证券专业和保险实务专业二者之间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保险实务专业的招生规模从最开始的一届一个班、每班二三十人,发展到2011年一届两个班、每班五十多人。

二、提炼贵州商专保险实务专业的特色———导、融、训、教

在总结学校保险实务专业近14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对用人单位进行的面谈访问和人才需求调查、对毕业生进行的追踪调查和对在校生进行的关于《基于营销视角下我校保险实务专业特色建设研究》的调查中反映出的信息,本文将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专业特色提炼为四个字:导、融、训、教。

(一)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

保险实务专业较之其他商科类专业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和行业的依托度很高,人才培养有具体确定的行业(保险行业)导向,是一个“行业订单式培养”的专业。也因此,专业发展受保险行业发展的影响很大。学校保险实务专业自1999年开办以来,一直紧贴市场需求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拟定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计划。由于保险企业有不同的岗位群,各岗位群对具体职业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所以学校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所采取的方式是:在保险行业“通才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再进行一定的“专才训练”。即侧重于训练学生今后在保险行业从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然后通过校外实训的形式,进行特定岗位专业能力的训练。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时的专业对口率、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雇主满意度等逐年提高,体现为:

1、在面谈访问了解用人单位意见时:被访单位中,目前有学校保险专业毕业生的有12家。其中评价为称职的有7家,占58.3%;优秀的3家,占25%。同时,被访单位普遍认为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培养定位比较准确。

2、在2010年对2009届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显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很相关的占50.00%,毫无相关的只有15.2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类素质与能力的评价很高(图1);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说,有34.7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完全胜任”现在的工作,有65.22%的毕业生认为“基本胜任”,没有不胜任和很难胜任工作的毕业生。与此同时,随着最近三年行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保险行业新兴销售渠道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迅猛增加。据此,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银行、证券、理财等专业限定选修模块,以适应新型销售渠道市场从单纯的营销人员向投资理财顾问的需求转换;另一方面,从2008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模式由原有的“2.5+0.5”制式向“2+1”制式进行调整,以订单式培养为推手,积极探索与保险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新模式。

(二)融———保险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

贵州商专保险实务专业建设过程中与行业结合的紧密度非常高,实施的是将保险行业文化(特别是保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保险行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并为保险行业所认同的观念、制度及行为,较稳定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提出,保险行业要培育“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积极向上、艰苦奋斗、诚信规范、合规经营、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行业文化。近几年来,一些保险企业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诸如:“企业是根,文化是树”、“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成己为人,成人达己”、“让每个家庭拥有平安”等等,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利用课堂教学、企业讲座、校友座谈、参观企业、实习实训活动、招聘说明会等多种形式将保险行业文化引入校园,引进课堂。保险企业的使命、目标、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等,以及优秀从业人员身上所折射出的企业文化非常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固化,有助于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思考和拟定职业生涯规划。校企文化交融的教育方式成效显著,主要体现为:

1、有助于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保险实务专业的班级综合量化成绩一般排名系部年级第一名。因为对于保险实务专业学生而言,校园的纪律、卫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等要求,不仅是校园管理的要求,更是保险行业的职业要求。

2、学生进校前后对专业认识理解转变大,专业思想坚定。例如:在对保险实务专业在校学生调查中,显示出:虽然第一志愿填报“保险实务专业”的人数近三年来是呈现上升趋势,但每年仍然有相当学生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见表1):而在经过借助校企交融的文化进行专业培养教育后,每班均有87%以上的学生现在对保险实务专业持“非常喜欢”或者“喜欢”的态度,且对保险实务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相对较明确的认识(见表2):

(三)训———以行业需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体系

根据保险实务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结合高职高专办学特点,学校保险实务专业逐步形成了以行业需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体系(见表3):贵州商专保险实务专业实训体系特色之一,是根据专业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结合校内实训环境,自行研发设计、自行编写教材并开设的综合实训课程———《保险实训》。课程在省内外均具有首创性,并通过它构成了学校保险实务专业校内实训课程体系。贵州商专保险实务专业实训体系特色之二,是课外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均在校外相关保险机构进行。使专业学生能以一名员工的身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和职场氛围,了解企业或者行业要求,寻找差距,明确学习目标。

(四)教———独具保险行业特色的晨会经营的课堂教学模式

晨会是保险企业,特别是寿险企业独具特色的活动载体。因为寿险行业对保险销售人员实行人制,所以需要采取晨会形式来相互交流信息、安排工作、培训教育、积聚人心、鼓舞士气,特别有利于团队精神建设,能产生良好精神面貌、培养全员文明礼貌、提高工作布置效率、养成遵守规定的习惯。学校保险实务专业于2006年率先将晨会经营模式导入新开设的《保险实训》课程,并作为其重要教学内容。随后,又先后应用于《保险学原理》、《保险推销理论与技巧》等相关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独具特色的晨会经营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晨会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载体。借助晨会经营模式,很好地训练了保险实务专业学生的自信、勇气、团队精神、协作意识、语言表达、资料收集整理、计算机应用、PPT制作、对活动的掌控等方面的职业基础素质和能力。此外,在训练团队意识的同时,也鼓励个性的张扬。

三、基于营销视角下对贵州商专保险实务专业特色建设的建议

营销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要素,同样也是一个专业持续向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要素。基于营销视角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建设、固化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专业特色:导、融、训、教,并逐渐形成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可模仿性优势,以进一步增强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观念制胜

1、以社会营销观念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特色之一的“导”,不仅是建立在市场营销观念的基础上,更应该是建立在社会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市场营销观念认为,达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要求的满足。我们目前的专业建设就是围绕着行业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在短时期内拥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但是,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使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培养模式具有不可模仿性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我们必须在变化中求发展。我们应拓展已有的营销观念,用社会营销观念来指导专业建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优化专业发展环境。构成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发展的微观环境因素包括:行业监管机构、行业自律性组织、行业学会、保险中介机构、竞争者、公众等等。环境因素对专业建设、发展的影响力客观存在。我们需要不断疏通理顺这个系统。例如:在《贵州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建设高素质保险队伍,支持保险机构与保险中介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切实加大对风险管理、财务、核保核赔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在政策引领下,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应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市场细分,寻找市场机会,进一步拓展与保险行业(或者是具体的保险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提高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社会知名度。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市场对学校保险实务专业接受程度有所增加的同时,专业形象宣传却还不够,导致知名度不高。现代市场营销不仅要求公司开发出优秀的产品,还必须与现有和潜在的消费者进行沟通。而要确保沟通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复杂的市场营销沟通系统。为提高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社会知名度,抢先在公众心目中标注出专业的特色,显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市场营销沟通系统,与现有和潜在的消费者进行沟通。可以在确定目标受众、沟通目标的基础上,设计需要传达的有效信息,通过恰当的沟通渠道(可以是人员沟通渠道或者是媒体、事件等非人员沟通渠道)来传递信息。例如:近两年来,通过与保险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模式所搭建的平台,就是向公众宣传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形象很好的沟通渠道。

(二)在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构建专业文化

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应在已有的专业特色之一的“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文化。这既是对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特色之一“融”的深化,更是固化专业已有的各种特色的重要途径。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专业文化不应是简单地对保险行业文化的“拿来主义”,应考虑高职教育特点、商专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自主选择性等因素,在保险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交融基础上的提炼。对于专业文化的构建来说,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尚缺少专业文化体系的设立、专业文化内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需要对已经做的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和固化,进而逐渐形成相对鲜明的学校保险实务专业文化。

(三)进一步完善实训体系和内容

为突出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特色之三“训”,还需要对已经搭建起来的实训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完善:

1、认真梳理实训体系。在通过面谈访问形式走访保险机构时,被访单位普遍认为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学生在下列岗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客户开发、核保、出单、单证管理、定损、理赔、客服、组训、查勘、银保业务、部门助理、人伤、车伤等。因此,结合本专业所适应的岗位群,思考:(1)现有实训体系的系统性问题;(2)各模块之间的独立性与交叉性问题;(3)是否涵盖了对应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训练等等。

2、创新实训平台。对于校内实训部分,可以创建一些平台,走出课堂,以更好地达到实训的仿真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带学生走访参观相关企业的形式,实地认识掌握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拟定企业风险管理方案,并请企业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评估。这样,既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又能逐步提高学校保险实务专业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又如:在讲授机动车辆保险时,可与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或者车管所联系,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各种车型、了解车体构造、各个部件的名称等等基本常识。再如:介绍健康险时,可邀请医学院或者医院的专家来校进行基本医疗保健常识的介绍。在理赔环节的实训时,可以与保险企业联系,直接聘请理赔部门的工作人员来校授课,或者让学生参与一次理赔案件的处理,效果会更加直观有效。而对于校外实训部分,现在实施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对实训平台的一个很好创新。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其他的实训平台。

3、创新实训内容。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学生近两年来顶岗实习的主要岗位是客服、电销、银保等。尽管这些岗位的市场需求量客观存在,但是,一方面其入职门槛不高,即专业的可替代性强;另一方面考虑兴趣爱好等因素,未必适合所有学生,因此顶岗实习结束后,并非所有学生会留在企业继续工作。所以,实训内容的设计在考虑普遍性的同时,应兼顾特殊性;在考虑打造软实力的同时,也应注重增加相应的技术性要求,以增强学生应聘保险企业技术性强的岗位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校际联合的形式,加强车伤、人伤等技术性的实训。

(四)固化晨会经营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2006年将晨会经营模式导入专业课教学至今,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载体。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契合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是对学校保险实务专业教学队伍自身的一种磨炼,也是校企文化交融的最好形式。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应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进行全面推广和应用,进而固化成专业课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专业标识,成为构建专业文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