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能力竞争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29 05:10:00

网络资源能力竞争研究论文

摘要: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成为学术界和工商界关注的焦点。核心能力战略兴起的背后,实际上是竞争力理论的复兴与发展。沿着竞争力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基于资源与能力竞争力理论进行了理论综述,归纳为企业内在成长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以及企业能力理论3个流派,为竞争力理论研究和企业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竞争力;资源;能力

【本文来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0月

【本文作者】:安景玲,齐二石,李中阳,李钢

竞争力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应用最新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综合的应用科学体系,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①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即什么带来了竞争优势;②竞争优势之“源”是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的,即“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③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即要回答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

竞争力理论存在于经济学与企业战略管理两大研究领域。经济学侧重于对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从理论上探究什么是竞争优势之源;而战略管理理论,则主要从企业经营实践角度出发,为经营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从历史发展看,竞争力理论可以归纳成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理论、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理论、企业创新理论和基于评价方法的竞争力理论5个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内在成长理论,进而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本文对此进行理论综述,以期为竞争力理论研究和企业发展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企业内在成长理论

资源与能力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MarshallA,1925)所提倡的企业内部成长观点和他所提出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他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企业内部出现新的协调问题,因而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产生新的内部专门职能,企业内部会发生伴随生产进程的公开知识积累,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同时每个行业是由一系列异质企业所组成的,单个企业的成长、衰退是经常性的,但一个行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张伯伦(ChamberlinE,1933)和罗宾逊(Robinson,1934)重点研究了企业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认为,特有的资产或能力是使企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并获取经济租金的重要因素。钱柏林列举了企业的几种关键资源,如技术能力、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管理者独立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商标和专利等,被广为引用。

后马歇尔主义者佩罗丝(PenroseE,1959)提出企业内在成长理论,极大地发展了马歇尔“内部经济”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是一个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

理查德森(RichardsonGB,1972)把注意力集中于马歇尔的“外部”问题,提出企业间协调的知识基础理论,补充了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市场与企业相互替代的交易费用理论,同时又发展了企业内在成长理论。他认为企业的合作和关系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组织方式,是因为企业的内部组织从根本上说是协调“互补性活动”的结果。合作性协调的基本内涵是协调企业各方的能力。组织间协调是界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第三种协调机制,协调需要的专门能力是通过逐渐学习积累的。

“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在战略管理领域及企业理论界、产业经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

1984年,随着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B)在美国《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企业资源学说(Aresource2basedviewofthefirm)”一文,企业能力理论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流派,这两个流派都是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的基础上,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深入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一派是资源基础理论,它以沃纳菲尔特及其发表的企业资源学说为起始标志;另一派则延续能力理论对于企业能力的关注,提出了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学说,我们称之为能力学派。

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包括有形资源如设备、厂房、人员、土地和资金等及无形资源如商标、公司形象和文化等。在资源的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的假定下,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之所以赢利,是因为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会产生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具有的有价值性、稀缺性、知识性和不可复制性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的资源,可以产生成本低或差异化高的产品,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竞争力就是这些特殊的资源。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部,依赖于企业的异质性的、稀缺的、非常难于模仿的和高效的专有资源;企业有不断产生这种资源的内在动力,可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的不断形成和这些专有优势资源的不断使用。

科利斯(CollisDJ,1995)和蒙哥马利(Montgomery,1995)在“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中提出,企业资源观是建立在波特的竞争策略与核心能力竞争两种策略方法基础上的。企业是实体资产、无形资产及能力三大素质的组合,企业的资产与能力决定企业的效率与成效,拥有最佳且最适当资源的企业比竞争对手表现得更佳或成本更低,从而成功。企业中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自身构建、培育和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企业竞争策略的研究重点就是一家企业的资源如何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左右企业的表现。有竞争价值的企业资源(有形、无形、能力)与基本市场力量的动态相互作用(表现为稀有性、专用性、需求性),决定某一资源或能力的价值。

尽管同属于资源学派,但他们对于资源所包含内容的不同理解,又形成了不同的资源观。普拉哈拉德(PrahaladCK,1990)等人认为竞争资源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因而他们认为协调与有机结合的学识是主要资源,能力与知识似乎没有太大区别,都被视为一般资源;巴尼(BarneyJB,1991)也认为能力与资源是同一回事,企业的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本以及组织资本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另外,还有一种资源观是将社会资本纳入其中。他们认为,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提供收益。

三、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以科斯(CoaseRH,1937)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所有企业,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提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理论等。然而,现代企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诸多现象,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具有独特的“生产特征”;无法有效解释企业实践活动中一些重要现象,如企业运用外部资源从事过度负债经营活动。

企业能力理论的兴起同时源于主流管理理论的缺憾。管理学发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期强调经验管理,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信奉科学管理,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崇尚战略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初,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学的主流理论。然而,波特5种竞争力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他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竞争力的实践中仍显得乏力。

为此,一批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研究学者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寻求一种全新的理论,以更好地说明:企业是什么?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研究者把归宿点归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能力(distinctivecompetence),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competencetheoryofthefirm)应运而生。

能力学派认为能力是企业有效使用资源,并使其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能力与资源的能力,其本质是组织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认为企业中蕴涵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能力观有3层含义:①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其本质是一个能力体系;②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③企业的能力储备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动力能力理论以及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等。

1.核心能力理论

普拉哈拉德(PrahaladCK)和哈默(HamelG)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分为3种主要类型:①市场通路能力,包括品牌发展管理、市场营销、分销与后勤、技术支持等,帮助企业尽可能贴近顾客;②与诚信有关的能力,如质量管理、产品时间周期、供货的及时性和存货管理等能力,使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快、更具柔性和可靠性;③与功能有关的能力,包括能够使企业提供独特性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及能够提供使顾客获得与众不同利益的产品的各项技术。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核心能力的管理方面有4个关键任务,即选择核心能力、构造核心能力、配置核心能力和保护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理论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①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②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③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④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

期根本性战略。

关于核心能力与其他战略观点的联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但不是所有竞争优势都是核心能力;产业竞争的观点着重于终端的产品或服务,而能力的观点着重于潜在后面的能力;市场位势竞争策略分析的是终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问题,核心能力分析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以产品特性为定义单位的战略业务单元,限制了发掘潜在机会的视野,而核心能力有助于发现进入新领域的机会和有效资源配置;传统市场份额主要是指品牌份额与终端产品份额,核心能力份额虽不好测量,但可以通过核心产品份额来研究。核心产品介于能力与终端产品之间,建立核心产品份额是建立核心能力份额的途径之一。

2.基础能力理论

桑切斯(SanchezR)和黑恩(HeeneA)等人在核心能力基础上,提出综合动力性的、系统性的、认知性的和整体性的能力概念,把基础能力作为研究竞争战略的基本理论框架。能力是为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协同各种资源配置的组织能力,即能力的“知识观”(knowledge-basedview)或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能力理论认为作为战略变化动力的管理者认知和组织学习的能力,决定了个体企业的资源禀赋与决定工业结构的资源积累禀赋;一个产业的企业在关键资源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的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强化企业的能力有两种途径:能力的构建(使现存资产与能力获得数量变化的过程)与能力的杠杆作用(运用现有能力满足现有或新的市场机会)。

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把能力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管理,重视企业网络和联盟的作用,快速配置临时资源链以获得短期市场机会的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产业组织理论、基础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均提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企业不应仅仅被描写为原有经济实体或资源的积累体,而应被看做是一个有适应能力和变异的有机体,一个有自我组织能力的系统。组织的一致性就是对作为系统的企业所有要素进行排队组合,创造出在全企业得到支持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

基础能力理论提出能力的动力性。能力的动力性是环境与组织的变化与共同进化的动态性,是形成能力和基础能力理论的主题,其分析包括企业内人员与团队的相互作用、企业与企业外资源提供者的相互作用、企业与顾客的相互作用、竞争对手与竞争伙伴的相互关系。复杂动态的环境造成了不确定性,使管理者的认知产生了局限性。管理者的认知差异反应在制定目标与整合、配置资源的差异,进而使拥有和使用相同资源的企业出现能力的差异。要对复杂且具有差异的实现战略目标的资源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实现对能力构建和发挥能力的杠杆作用。知识与技能资源是关键的变量资源,企业学习及获得新能力的能力对在动态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动力能力理论

提斯(TeeceDT,1997)提出了动力能力理论。该理论实际上是基础能力理论关于能力动力性思想的进一步的延伸。提斯认为资源和能力并非是一个分析性的问题,资源是“粘性的”(sticky),企业所拥有的特异资源并非能随意改变或更新,而是依赖路径演化。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4个层次: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和获得的公共知识,这是企业的基础,但由于非企业专有,因而不能作为企业的战略要素;企业的专有资产,如商业秘密、生产秘诀和特殊的生产工艺等,由于融入了企业的无形知识,因而非常难以复制和模仿;将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专有资产有机地整合起来的组织与管理活动,这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专有活动,使企业比市场更有效率,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与竞争对手比有显著优势的能力,就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对于目前激烈变化的环境来讲,能力也必须不断地创新,企业动力能力就成为最关键的能力。动力能力理论强调为适应目前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不断获取、整合,具有能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性的能力。动力能力可以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动力功能理论分析的单元不仅是笼统的资源,而且是有利于维持动力功能的组织过程专有资产状况和获得资源与能力的路径。

4.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

波士顿顾问咨询公司的斯托克(StalkG,1992)和舒尔曼(SchulmanLE,1992)等人认为成功的企业极为注意行为方式,即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核心竞争力。每个企业都必须管理一些基本业务流程,如新产品的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从营销、订货,到实现产品价值。每个流程都在创造价值,每个流程也都要求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因此,尽管各个部门可能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但是关键在于管理这些流程,使之成为竞争能力。管理者应把自己的管理重点放在支持这些能力的基本设施以及员工的培训上。企业为培养这种能力,必须考虑以下4个原则:①公司战略的基础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业务流程;②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公司的关键流程转换为能为顾客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③公司通过对支持基本设施做战略投资来获得这些能力,这些设施连接传统的战略经营单位和部门,并超越了这些单位和部门;④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来协调部门。

四、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的异同

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相同,都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都从企业内部和内在发展出发来分析企业和市场。持续竞争优势是两派的共同研究主题。企业间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组织能力在本质上有差异,有些企业可以依靠特殊资源和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从而建立和维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积累和利用这种具有差异性的资源和组织能力来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两派都认为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建立是一种动态性机制。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巩固、创新和变革,同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形成、积累、维持和淘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边界,即企业经营的纵深程度和横向多角化程度,是由企业的能力和资源决定的。

基于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研究的重点略有不同。两派都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但在资源和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上,二者却有着不同的解释:资源学派强调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而能力学派则强调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总之,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尚需进一步接受和综合其他的理论,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企业外部实证和经验模型,与更多的企业内部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要联系实际对决策、能力的建设、资源的配置、知识的创造及其他企业的关键的过程进行研究。特别要重点研究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及能力理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arshallA.Principleof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25.

[2]Chanberlin,EdwardH.TheTheoryofMonopolistic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33.

[3]PenroseE.TheTheoryoftheGrowthoftheFirm[M].NewYork:Wiley,1959.

[4]RichardsonGBTheorganizationofindustry[J].EconomicJournal,1972(82):21—29.

[5]WernerfeltB.A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4,12(5):89—96.

[6]Collis,DJ,petingonresourcestrategyinthe1990s[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5,7(8):26—36.

[7]PrahaladCK,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5(6):89—98.

[8]BarneyJB.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65—75.

[9]Porter,Michael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NewYork:MacmillanBusiness,1998.

[10]StewartTA.Brainpower:howintellectualcopitalisbecomingamerica''''smostvaluableasset[J].Fortune,1991,6(3):44—60.

[11]EdvinssonL,SullivanP.Developingamodelformanagingintellectualcapital[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1996,14(4):56—68.

[12]SanchezR,HeeneA.ManagingArticulatedKnowledgeinCompetence2BasedCompetition[M].Chichester:JohnWileyandSons,1997.

[13]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capabilities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1997,18(7):23—36.

[14]StalkG,EvansP,SchulmanLECompetingoncapabilities:thenewrulesofcorporate[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2,4(5):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