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外投资经营战略分析

时间:2022-04-14 03:32:16

企业对外投资经营战略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面临的新难题

(一)全球经济复苏受挫,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阻力持续加大当前,在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多重压力冲击下,全球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阻力持续加大。如又出现国际资本新的异动,金融风险再现高企等等,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阻力效应,使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受到新的不利影响。(二)经济增长路径依赖短期难有重大突破,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导向不稳定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明确指出国内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这尽管取得宏观管理者们的认可,但在操作层面上,短期内有重大动作的突破却不容易。因而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在怎样的导向下去合理规划和利用对外发展战略,促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三)企业本身目标不够明确,没有一个长期战略规划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或者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不可否认,中国的跨国经营起步比较晚,总体实力不够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就很难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真正制约中国一些企业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缺乏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缺乏长期的战略思考。企业管理层往往并不清楚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没有规划一下企业10年,20年之后的目标……中国宏观战略不够高明,微观战略也有明显缺陷。例如,品牌意识不强,使很多企业的成长受累于“品牌之痛”。曾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经理人周刊》和世界经理人网站联合的“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的排名榜中,中国只有海尔作为唯一的本土品牌入选,而且排在较靠后的位置。中国大部分企业跨国经营都是贴牌生产,因此其产品只是处于从属者的地位,所能获得的也只是很小一部分利润。(四)政企不分,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导致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是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当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障碍还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还管着企业很多事务,如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的审批过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综观国际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总是尽力去做好一些最基本的事,比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的内部人员管理、搞好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总是立足于履行企业最基本的职责,并把它尽量做到最好。而中国的一些跨国企业总是好高骛远,盲目自大,一味强调筹集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增加自己的实力;或者想方设法进行各种各样的不切实际的创新。到头来,企业经营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在企业的外部,而是在企业的内部。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投机期货巨亏5.5亿美元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过关。(五)企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也不高投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投资地域主要集中于中国周边的东亚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较少。二是在产业结构方面,过分偏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相对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资料投资。这就使得中国的大部分海外投资只是挣得了一点苦力费,而大部分利润被国外企业“抢”走了。(六)海外企业普遍缺乏具有较高层次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不少国内投资单位将外派企业工作作为一种待遇,因此,这些外派干部通常抱有临时观念,缺乏跨国经营应有的素质。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不懂国际贸易法和惯例,会外语的不懂专业知识,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却又不会讲外语,直接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策略的再探析

(一)转变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尽快建立适合跨国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入围的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很明显,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部分大企业改制的法律制度也不够明确,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形势。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大型企业仍然习惯于靠组织人事原则选人,用行政手段代替了本该由市场机制完成的工作,实现人才流动困难重重,尤其企业用人观念地域意识浓厚,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很不完善,具备全球化意识的经理人员更是微乎其微;在企业结构方面,中国的一些跨国企业并没有按公司法建立,已经上市的企业并没有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混乱,制约机制根本无法形成;在母公司的治理结构上,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复杂,母公司缺乏整合其分支机构的能力,在治理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中国跨国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国的跨国企业建设,当务之急是必须认真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国际惯例组建和发展中国的跨国经营企业。企业不仅仅要关注外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内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近几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服装、个人及家庭用品、纺织品、办公设备、电信设备。最弱的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石油、矿产品、药品。从以上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跨国企业经营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果中国仅局限于这些产品的生产,那么我们在国际上只是在卖苦力,最终是要被国际市场淘汰的。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经营的客观实际,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这样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益。中国跨国企业在引进的基础上应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企业尽快进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目前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不可能盲目地要求高技术产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应将其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国跨国企业应该首先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然后进行自主创新。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符合此种模式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在世界技术创新密集区建立研发机构是取得新技术和提高本国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二是跨国并购高科技企业。通过直接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快速获得其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尤其要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三是扩大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工业和农业,对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认识不足。事实上,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在这种国际趋势下抓住向服务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契机,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三)企业应该制定高起点、高层次的跨国经营战略规划研究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悟出这样一个禅理:经营企业和成就事业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一个对自己人生长远的规划,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懒散生活;或者有自己的理想,但是这个理想已经和现实格格不入,那末这样的人是绝对成功不了的。经营企业也是一样。在中国的一些跨国公司中,存在不少这样的两类企业:一类是对自己跨国经营的目标不是很明确,他们的投资往往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对自己要经营的方向、自己的优势往往很模糊,更谈不上什么战略规划。另一类是虽然有自己的企业战略规划,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把成为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的企业还不多见。举一个较常见的例子,现在中国已经有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走出去了,且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贴牌的方式生产自己的产品。贴牌生产也可以为企业赢得一部分利润,但从长期来看,对企业的经营是不利的。首先,从产品链来看,在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中,生产制造的利润是很低的。订单虽然很大,但是利润很低。其次,贴牌只注重加工环节,不利于研发和技术创新,使中国企业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此外,贴牌生产导致中国企业忽视国产品牌的开拓,很多企业为外资企业生产,无法创建自己的品牌。因此,对于中国的这些企业来说,如果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没有一种规划在10年之内创出自己的品牌的话,那末这样的企业最终是要被市场所淘汰的。因此,对于走出去的任何一个中国企业来说,无论其实力是大是小,都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制定一个跨国经营的高起点的长远规划,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壮大。(四)持续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国内,许多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应该体现在“高科技产品”中外在的技术引进或者制造的低成本上。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建立在企业拥有某种优势并且其他企业并不能模仿的基础上。例如,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五星级的服务上,就是海尔的服务人员到了你家脚上套塑料袋,带上帽子,穿上特殊的服装,在你家铺塑料袋进行修理;绝对不喝你的水,不吃你的饭,不抽你的烟等等。又比如,花旗银行的信用评分知识、迪斯尼在动画业务领域的创造能力、佳能公司的光学知识和缩微能力。再比如,索尼公司的精密技术小型化、思科的客户沟通能力、可口可乐的核心竞争力等等。中国一些优秀的大型跨国公司其核心竞争力还是仅仅局限在高科技和一些低成本的产品上,有些公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的公司应在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多下工夫。根据中国一些跨国公司的客观实际和研究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功案例,今后中国跨国企业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方面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其意思就是说我们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所不能拥有的,即使别人拥有了,我们一定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而一旦别人跟我们做得一样好时,我们就需要转向其他的方面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就目前来看,中国在一些高科技产品上与其他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差距,但是我们可以来培养一些消费品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牙膏、洗衣粉、服装等等。(五)强化本土化战略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习俗差异使得企业对产品的外观设计、命名等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在这些方面是吃过很多亏的。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设厂生产某种洗发水,因为这种洗发水在补充头发的营养方面有特殊的功效,因此,公司就将这种洗发水命名为“含有丰富营养的洗发水”。由于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有些特别,结果这种洗发水被当地人翻译为“能让头发长虱子的洗发水”。可想而知,这种洗发水在当地是一瓶也没卖出去。相反,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也许能给中国跨国公司一些深刻的启示。比如,可口可乐的命名就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双声叠韵,音义双佳,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又显示了饮料的功效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很受中国人的欢迎。除此之外,其制作的广告也本土化。可口可乐品牌形象本土化创新最高的一次尝试是2002年春节期间的大阿福包装的推出,喜庆的大红色加上中国传统的阿福娃娃的形象几乎让人忘却了这罐中的褐色液体是从外国引进来的。实际上这也是可口可乐对非常可乐的无声回应。除了强调命名和广告的本土化外,人才的使用也应尽可能本土化。因为非本土员工存在明显的障碍,比如语言障碍突出、文化传统习俗差异,而所有这些都会给公司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因而也就使得企业难以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中国企业真正实行本土化战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中国跨国企业在进入当地市场时,由于自身品牌在东道国的知名度不够,同时又是外资企业,通常会受到当地政府和消费者的抵触。如果能够实行人员、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在公众中树立本地企业的形象,中国企业就往往会得到较多的认同和欢迎。正如海尔公司在美国成立制造中心时,由于大力推行本土化,当地州政府和居民都报以一种欢迎和认同的态度,南卡罗来纳州政府还以“海尔”来命名一条新建公路。可见本土化对于树立当地企业形象至关重要。其次,贴近并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中国国内企业由于对国外市场缺乏了解,同时又远离目标市场,不能紧跟目标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容易丧失市场机会。而实行本土化,选用当地人力资源,实现物料、研发、营销等就地取材,通过子公司对当地市场的观察,企业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在第一时间研发、生产,占领当地市场。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包括人员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研发国际化。只有雇佣当地劳工,使用当地资源,了解当地法律和文化,建立自主的生产、销售或研发中心,在东道国扎根、生长,实现全面的本土化,才能真正走向国际,成为国际化的跨国企业。通过上述经营策略的有效组合,不仅能全面拓展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为推动国内经济上行增添新力量,而且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扭曲及资源错配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为中国防范国际上更大的金融风险打下新的基础。

本文作者:彭智勇工作单位:江苏镇江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