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时间:2022-08-15 10:48:33

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求互联网和房地产业深度融合,这给高校的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房地产业”新形势下房地产业的新发展态势,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以期对培养出“互联网+房地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有所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房地产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4日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互联网+房地产业”就是把房地产的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建设、销售及物管等的一系列过程,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和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整合房地产业的各种资源和要素,改善传统生产方式,为客户提供全新的服务和体验,从而创造出房地产业发展的新形态。

2“互联网+“背景下房地产业的新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企业服务呈现多元化、移动化发展[2]。随着互联网的极大发展,给房地产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2.1利用互联网进行房地产营销和房屋信息。对于新房,大型的房地产公司除了常规的楼书、海报DM、展板、围墙、道旗、报纸广告等宣传途径外,网络广告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二手房也是如此,通过网络途径房源信息已是中介公司的重要宣传方式。在这些网络宣传途径中,除了各大综合性网站、房地产专业服务网站、中介公司网站、开发商自建网站、论坛等PC端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民上网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微信、APP、微博等渠道也成了房地产业营销的重要渠道。比如说微信营销,借助微信:一方面可以简单、快捷、及时的实现置业顾问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降低了房地产公司的营销成本、印刷、运输费用等。此外,除了置业顾问个人使用微信进行营销之外,许多房地产公司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在客户对房地产公司微信公众号进行关注之后,就能够收到定期推送的促销优惠、品牌推广、营销活动等信息,及时了解公司和项目的最新动态[3]。2.2利用网络进行房地产需求信息调查。传统的市场调查更多的是线下方式,如问卷调查和客户访谈等,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网络问卷和APP问卷调查的方式非常普及,通过对网络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再进一步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更详细、更全面地了解消费者的爱好、需求及消费习惯等内容,从而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项目定位,打造消费者理想的房屋,这种市场调查的优势能快速获取调查数据,简化市场调查的步骤,大大地降低了成本。除了一手房的项目定位之外,很多二手房中介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APP平台,在APP上房源信息,通过对客户的浏览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快速找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够把消费者心仪的房源放在醒目的位置进行推送。2.3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房地产众筹。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相关,有众多感兴趣的投资者参与其中,以获得收益为目标的开发项目行为;狭义上讲,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需要开发的项目在网上,通过筹集大众的资金进行开发,最终将所开发的房屋以优惠价卖给众筹投资者[4]。2.4把互联网引入物业管理。通过网络改变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方式,比如用APP完成社区信息、物业保修、物管费查询和收取、小区访客管理等,并进一步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社区内的弱电、消防、监控、门禁等系统,物管人员通过网络就可以实施监控,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此外,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可以把握业主“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拓展物业延伸服务,如小区购物、医疗、教育等综合服务平台。2.5基于互联网打造的智能家居。比如说方兴地产与腾讯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建设“智慧家”。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智慧家居、智慧社区和智慧工程。其中,智慧家居包括感应、物联、魔镜、健康、安全、娱乐、照明、控制八大系统;智慧社区则包括互联通行、移动支付、智慧物业三大内容,应用智慧门禁系统、智慧相册、智慧音乐、智慧视频等建设成最完全的智慧社区系统,将移动互联全面融入到家庭互联中;智慧工程应用智能芯片、微信身份、云端储存、智慧电箱、智慧建材等一系列产品,将互联网使用到工程建造的全过程,实现互联网+工业级制造的彻底智慧化[5]。除了以上这几种新发展,房地产金融、设计、建造、装修、交易等方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3“互联网+”背景下房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1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互联网+房地产”的理念发展,高校要培养跨专业复合型的人才,这要求高校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房地产相关理论知识,更要学习信息技术处理、大数据分析、网络终端应用等知识,只有掌握多学科领域知识,才能具备更高专业能力、应用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在实训中加入新媒体操作实践,让学生利用移动手机和电脑,分别进行房地产营销、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经纪等基础互联网模块操作。3.2课程体系的构建。现有房地产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1)英语、应用文写作等基础课程;2)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房地产法规、房地产金融、房地产市场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3)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经纪实务、房地产估价理论与实务、房地产投资分析、物业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不难发现,这些课程设计是以单一的房地产专业知识为主,而“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培养,需要增加大数据、信息分析、计算机应用等信息类课程。光增设课程还不行,还要把传统课程和信息类课程进行融合,建成一个以房地产课程为基础的、以信息类课程为引领的、多学科有机融合的综合课程体系。比如说房地产营销课程要充分融入移动营销的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号的操作与运营等;房地产估价课程不仅要学习估价理论和方法,还要学会如何打造移动智能评估系统和运用;房地产经纪课程也要学习如何在APP上房源信息,如何利用新媒体使自己的房源信息更吸引人等。3.3实训基地建设。打造智能化的实训基地平台,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和房地产网上交易与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房产业务操作。根据房地产的细分专业和不同特色,建立不同的实训基地,比如说楼盘营销接待中心实训室,利用互联网和VR技术,打造虚拟样板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开展销售策划与销售实务技能实训。比如房地产经纪实训室,要求学生利用实训网络平台,进行经纪类APP的运营和使用,包括房地产照片拍摄、信息编辑、关键词设置、搜索引擎、在线销售、客户维护等多个环节的操作。通过实训基地的锻炼,把学生培养成“做中学”的高技能应用人才。3.4师资力量的培训。“互联网+房地产”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应该是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师资队伍往往只具备房地产类专业知识,因此要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来打造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请进来”就是聘请有互联网思维和丰富网络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熟悉“互联网+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企业专家,可以聘请这些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教学,也可以对本校老师加以培训。“送出去”就是本校老师要走出学校,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特别是一些走在行业前端的大型企业,加深教师对“互联网+”的理解和学习,并通过企业实战,增加自己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尽快掌握互联网技术在房地产业的相关技能运用。3.5校企合作。为了培养能快速为企业使用的高技能人才,要强化校企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学校要主动联系具备“互联网+”思维、并且在互联网革命中走到最前面的房地产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到课堂上,把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掌握互联网技术在房地产中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视频和远程传输技术,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氛围。同时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和互联网房地产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对基层一线业务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样学生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房地产业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培养出新时代下的房地产技能人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和创新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完成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

[2]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03.

[3]赵勇.新形势下的房地产互联网营销[J].房地产导刊,2015(14):33.

[4]郭庆军,白思俊,张华波,等.“互联网+”背景下众筹模式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应用[J].项目管理技术,2016,14(1):25-29.

[5]张真.互联网+房地产的新模式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6(3):32-33.

[6]任艺.“互联网+”时代下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新思路[J].商界论坛,2016(28):277.

作者:杨燕 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