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牧区医疗制度论文

时间:2022-11-24 04:50:37

新型农牧区医疗制度论文

一、乌鲁木齐县合作医疗的具体举措与成效

(一)深入开展基线调查,确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2003年通过对乌鲁木齐县5个乡开展合作医疗基线调查,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全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报销补偿方式、比例、管理模式及筹资标准。全县的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75元,其中中央、自治区、市、县四级财政共计40元(即每级财政10元),农牧民个人缴纳35元。按照合作医疗基金“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保障适度”的原则,全县采取住院医疗费用补偿与门诊医疗费用补偿相结合的方法,住院费用占合作医疗基金的58%-62%,门诊费用占38%-42%。截至2006年底,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达62436人,参合率为96.3%,参合率为全疆最高,并于2007年被国家卫生部等八部委表彰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1]。

(二)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合作医疗基本框架

合作医疗试点以来,乌鲁木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把推行合作医疗纳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纳入全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成立了乌鲁木齐县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乌鲁木齐县合作医疗协调领导小组、乌鲁木齐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合管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编制3名,并配备相关人员具体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乡(镇)相应建立合管会,在认真开展基线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乌鲁木齐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新农合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方法措施和工作重点;先后出台了关于《乌鲁木齐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实施办法》、《乌鲁木齐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医疗费用报销办法》、《乌鲁木齐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财务基金管理办法》、《乌鲁木齐县乡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及监督管理办法》、《乌鲁木齐县农牧区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和《关于规范乡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审核工作的通知》、《乌鲁木齐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和规章制度。并与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单位)签订了工作责任书,将推行新农合制度纳入了全面考评体系当中。县、乡镇及定点医疗机构层层都建立了与合作医疗相衔接的管理机构,配套了相对应的运行管理机制,促使了合作医疗体系框架在乌鲁木齐县的初步建立,更好地保证了合作医疗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三)加强基金监管,规范合作医疗基金管理

1.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检查。乌鲁木齐县新型农牧区医疗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县级统筹、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在县财政设立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县合管办设立合作医疗基金支出专户,在乡镇财政所设立收入过渡账户。市县财政解决了县合管办人员经费、办公费。县合作医疗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医疗制度、执行情况、基金使用情况实行定期监督审计。2.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督导检查。为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安全、平衡运行,乌鲁木齐县合管办组织乡合管办相关人员对全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核,对违反合作医疗规定的进行了严肃处理,防止了合作医疗基金流失,杜绝套取合作医疗基金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合作医疗的平稳。3.定期公布农牧民住院补偿情况。根据《乌鲁木齐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办法》规定定期在各乡镇村公示公布农牧民补偿情况。

(四)以宣传为先导,提高农牧民参与积极性

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新农合制度赖以推行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政策宣传和组织发动作为新农合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巩固、完善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牧民看病贵问题,减轻农牧民医疗负担”,纳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重大目标考核当中,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的职能,牢牢把握宣传引导这个关键,坚持农牧民自愿参加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措施,着力构建了卫生部门协调指导,乡镇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帮扶支持,各方面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全力推进的宣传工作机制。把推行合作医疗工作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来抓,明确了合作医疗工作的目标、任务,并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包括年终目标管理,签订目标责任状,与年终考核挂钩),将宣传工作纳入县、乡、村三级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乡镇党委政府随即层层召开合作医疗动员大会。

(五)把握重点,加大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

合作医疗实施以来,乌鲁木齐县以切实减轻农牧民群众医药负担为解决民生问题重点,高度重视,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全力改善农牧民就医条件。加大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的投入,截止2011年,乌鲁木齐县先后投入4900余万元完成8个卫生院、49个村卫生室的新(扩)建改造工程,投入660余万元配备较为完善基本医疗设备,建立健全电子农牧民健康档案库,完成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快基层医院调整和升级,同时,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乌鲁木齐县积极联系市卫生局,采取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和“定期帮扶”政策,为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培训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免费进修培训并将全县6个乡镇卫生院由差额拨款转为全额拨款,为进一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确保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网底不破,自2012年下半年起,将乡村医生的人均补助由原来的500元(持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和800元(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分别提高到800元和1200元,这在解决乡村医生身份及落实乡村医生待遇和养老等问题方面均有较大突破[2]。

二、乌鲁木齐县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长效稳定的筹资机制未形成

合作医疗资金来源于政府资助、参合农民交费、集体扶持和其他收入。具有公共产品特点的农村合作医疗,政府(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应该担负起主要供给责任,但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尚未形成稳定、健全和长效的筹资机制[3]。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减弱了基层财力,进而影响了基层政府对合作医疗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新获农牧民居住分散、组织管理成本高,无形中增加了医疗保障的运行成本,此外农村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的理念尚未建立;部分农牧民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阶段。另外,集体经济对合作医疗的资金扶持,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4]。所以,就目前情况看,在乌鲁木齐县来自这方面的资金是很有限的。

(二)定点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差,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乌鲁木齐县、乡业务网络建设滞后,无法实行动态化、日常化审计监督,实际运作中存在违规挪用资金、骗保等一些违法违纪问题;大部分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较低,难以保证对病人及时做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基本医疗设备陈旧短缺,办公住宿用房破旧,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技术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参合农民的就医需要。这与“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目标相距甚远[5]。调查中发现,多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或不写病历;部分村卫生室处方书写不规范、药品未按通用名开具,个别医疗机构存在票据、处方、明细表、就诊证登记不相符、不使用财政部门制发的统一收据等问题。

(三)语言障碍影响着医患之间的顺利沟通

乌鲁木齐县居住着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26个民族,据2005年统计,全县汉族38867人,占总人口45.5%,少数民族人口46542人,占总人口54.5%,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中哈萨克族21684人,占总人口25.4%,占少数民族人口46%;维吾尔族4036人,占总人口4.7%,占少数民族人口8.7%;回族20305人,占总人口23.8%,占少数民族人口43.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517人,占总人口0.6%,占少数民族人口1.1%。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和哈萨克族人口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在农村有部分少数民族不能很好地用汉语交流,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些老人和妇女,他们到县级以上的医院就诊治疗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经常出现沟通不畅而引起误诊。大部分汉族医务人员不懂当地的民族语言,就难免造成治疗护理上的困难,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产生医患关系的不和谐。语言交流工具的障碍已经深深影响了乌鲁木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运行。

(四)合作医疗管理、经办机构能力不足

合作医疗管理、经办机构是推行合作医疗制度的中枢机构,工作量大、任务重、要求高。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全县各乡镇虽然均成立了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乡合管办,但未完全落实编制人员,且无专职人员负责合作医疗工作,工作经费、办公场所还没有明确来源,目前全靠向主管部门拆借挪用,政策宣传、人员培训、业务运作等日常工作开展困难;乡镇管办机构编制、人员未完全落实,许多工作靠临时调配解决,造成部分合作医疗工作脱节,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6]。

三、乌鲁木齐县合作医疗的完善建议

(一)坚持多元筹资,加快机制建设

要使农民在医疗上得到较好的保障,就必须保证筹资达到一定的水平。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财政支持力度,稳定资金的供给。其次,要遵循筹资的多元化原则。除了依赖各级政府的扶持外,还要鼓励集体更多的参与到合作医疗中来,以捐助形式引进社会成员个人、外资机构及乡镇企业等出资主体,以实现分散风险,扩大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合作医疗趋向理性发展。再次,采取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从而从总体上巩固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提高筹资水平。随着农民平均收入的增加,可适当提高农民的筹资额度,不能过快,要循序渐进。只有让农牧民真正感受到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后,才能增强他们对长期发展合作医疗的信心,但前提必须保证政府的配套资金按期稳定到位[4]。

(二)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加快提高乡镇医院自身造血能力

1.要增加农村卫生投入,特别是加大对贫困乡镇的卫生支农扶贫力度。加强对乡镇村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卫生投入,加快乡村医疗机构建设步伐,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充分提高和最大限度发挥农牧区医疗、预防保健三级网络核心作用[7]。2.要加快乡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展手拉手卫生对口支援工作,通过卫生援助及加快自身造血能力建设,逐步提高乡镇卫生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降低住院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减轻参合农牧民医疗负担,节约合作医疗基金支出。3.要加大对偏远乡卫生院的投入,送医务人员到所对口支援医院进修,培养土生土长“赤脚医生”的医务人员,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对乡村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合作医疗工作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学习合作医疗政策及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优质服务[8]。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的联系,争取技术指导与仪器设备的支持,确保全县合作医疗的平稳运行。

(三)加强对双语医务人员的培养

中央和自治区、市、县级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卫生扶贫的专项投入,帮助贫困地区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强对后备护理员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医务人员学习双语的活动,要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在重视培养汉族和少数民族双语义务人员的同时,对掌握双语的义务人员在评职称、发福利、奖金方面给予倾斜,建立汉族义务人员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激励机制[9]。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汉族医疗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少数民族语言、熟悉了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才能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方便、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而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对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1.要加强对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办公人员对政策的深刻理解,切实落实人员编制的问题,解决经办机构的办公经费;加强合作医疗工作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并加快县、乡两级信息化建设,实现计算机联网,通过网络来管理农民个人的缴费、就诊、报销等资金运作的各项资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2.要转变作风,树立形象。经办机构要以“不折不扣落实惠农政策,全心全意让参合农牧民满意”为宗旨,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及时、方便、快捷、人性化服务,树立窗口单位的良好形象。推行“一站式”结算的补助方式简化工作流程,尽量减少农牧民繁琐的报销手续,及时把合作医疗补助费用兑现到患者手中;坚持节假日专人值班制度,为农牧民转诊和咨询提供及时服务,实施跟踪随访制度,及时主动为特困住院农牧民排忧解难,实行县外就医乡镇内结算制度,把县外就医核销补助纳入乡镇合管办业务范围,更好地方便参合患者,减少参合患者的负担[10]。3.健全经办机构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培养高素质医疗经办人员队伍。县经办机构要制定《乌鲁木齐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工作规则》、乡镇合管办考评细则等制度,建立“三级医疗审核”制度和外商病因调查机制,有效防止医疗机构违规行为发生;此外,县管办还要组织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积极参加自治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

作者:马桂花马生军贺湘焱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