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实施医疗制度论文

时间:2022-08-06 04:01:42

新型农村合作实施医疗制度论文

1、通辽市科左后旗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况

科左后旗现有旗级医疗机构3家,中心医院及苏木镇(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3家。截止2012年12月全旗床位84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2.06张;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总数为1118人,其中卫技人员为1050人,执业医师及助理执业医师为668人,注册护士280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为1.64人,每千人口护士数为0.69;2008年至2010年全旗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是每10万人口为35.7人、29.8人、27.3人。2008年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是14.6‰、15.3‰、15.1‰。通辽市科左后旗公立医疗机构的业务指标2010年与2012年相比,年业务总收入累计增长23.03%,年均增长7.12%;出院人次累计增长6.46%,年均增长2.11%。

2、通辽市科左后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成效

2.1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覆盖。科左后旗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3年12月1日起试运行,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逐年增加,参合率也不断的提高。

2.2农民的医疗利用率明显提高。2008年至2012年科左后旗获得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累计45257人次,住院费用补偿累计达到7850.14万元,到2012年,住院补偿率从2008年的39.15%提高到了48.23%,门诊结报人次由2008年的11969人次提高到2012年的151738人次,提高了52.71%。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2.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基本平稳。2009年至2012年科左后旗获得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累计45257人次,住院费用补偿累计达到7850.14万元,到2010年,住院补偿率从2008年的39.15%提高到了48.23%,门诊结报人次由2008年的11969人次提高到2010年的151738人次,提高了52.71%。

2.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在科左后旗合作医疗实施初期,由于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影响了农民长期坚持对该制度的信心。

3、通辽市科左后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存在问题

3.1筹资和补偿水平偏低。总体筹资角度看,各级财政投入情况相当可观,人均计算每个农民得到的补偿很低,而且是以住院补偿为主要补偿模式。2010年至2012年科左后旗每个农民得到的补偿分别是0.0418万元、0.0418万元、0.0624万元(已经扣除了5%的风险费用)。2010年和2011年的各级财政补助没有变化。科左后旗的补偿比例并没有随着农民对医疗卫生需要的上涨而提高,更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2010年至2012年科左后旗合作医疗的住院补偿比例没有变化,并对普通门诊没有任何补偿。

3.2基金管理不严。基金管理不严是无法抵御基金运行风险的,从科左后旗基金运行情况看:一方面,旗财政局压力太大,无法及时划拨资金,从而使地方补助出现“空转”现象,难以保证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能及时、足额的享受补偿金,影响合作医疗正常的运行。2009年、2010年科左后旗合作医疗补偿水平比较低,结余的基金相对也较多,2009年的年终的结余率达到14.2%。2010年提高了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年终基金出现亏损,但是2009年和2010年的结余基金累计为407.97万元,基本达到了基金收支平衡的目标。但是2010年和2011年的基金运行情况很不稳定,存在着较大的基金运行风险。

3.3筹资机制不完善。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合作医疗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在科左后旗在政府投资和农民缴纳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在政府投资方面,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投资一定程度上还在受到人为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完善制度的保证机制,也没有对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费用自然增长如何逐步提高做明确的规定。农民缴纳方面,虽说筹资难度一直在下降,但事实上在合作医疗的各环节中筹资依然是最难的问题,参合率几乎取决于农村干部工作的努力程度,是依靠村干部的走门串户的方式催缴完成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造成筹资成本极高。有些苏木镇(场)的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采用了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减弱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部分苏木镇(场)的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员较多,户籍变化速度较快也给筹资工作带来更进一步的难度。而且在今后由于受到文化程度、地域观念的因素,实现农民主动交纳方式筹资仍然会有很大的难度。

3.4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合作医疗建设,认为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发展,从国务院到基层合作医疗办公室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也确实起到了制约、监管的作用。但这些规章制度的不稳定性比较突出,对合作医疗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都关系到农村医疗保障的法律保障方面。

作者:斯日古楞包志刚工作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