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档案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分析

时间:2022-07-28 10:39:36

健康档案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分析

近年来,医院信息化改革不断推进,尤其是在HIS、LIS、PACS等系统广泛使用后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医院医、教、研事业的全面发展。然而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居民健康带来新的严峻挑战[1]。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将提出更高要求,整合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部门数据共享交换、挖掘医疗数据背后有价信息,“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共建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迫在眉睫[2]。

1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1.1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概述。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能够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为区域内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支撑的卫生信息平台。平台主要以服务居民为中心,兼顾卫生管理和辅助决策的需要[3]。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作为卫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区域内各异构、多源卫生数据交互与共享的平台,也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4],同时也是新医改中信息化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它具有系统庞大、功能复杂、数据异构等特点[5]。1.2区域医疗信息建设目标。首先,规范和统一本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业务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其次,为群众提供最直接和快速便捷的服务,支持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业务活动。再次,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性,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风险。同时,为省级、部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基础信息,对于构建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6]。1.3区域内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形成纵向贯穿市、乡镇、村三级诊疗机构,横向覆盖主要医疗卫生机构,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体系的基本架构,实现区域内跨机构、跨区域、跨部门的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7]。为了能够方便应用系统共享、交互平台的数据,平台需要对外提供相应的服务接口,其他应用系统通过平台的服务接口对整个区域内部的资源信息进行共享、使用。平台与应用系统交互的内容和返回值依旧是xml格式的字符串,具体的xml结构,每个服务是不同的,符合国际标准、有很好的扩展性[8]。

2区域医疗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

2.1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业务结构。平台总体业务分布为6部分:①基层业务,基本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业务;②区域卫生协同服务,区域双向转诊、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疗信息查询;③居民健康服务,居民健康记录查询、预约挂号、老年康复、健康体检、健康教育;④公共卫生监管,面向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慢性病管理、残联、血站中心的业务;⑤管理支持服务,卫生资源、绩效考核、应急指挥、高值耗材、内部办公、决策分析的业务;⑥建立与卫生相关部门的数据采集、上报业务。2.2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架构由6部分组成:①最底层信息基础设施,包括软件支持平台、硬件支持平台和网络支持平台,共同对上层应用起到支持作用;②卫生业务支持应用,包括社区业务支持应用、医院业务支撑应用和妇幼保健业务支撑应用;③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包括数据交换、数据存储和数据服务;④直接面向市民、卫生服务人员和公共决策者的应用系统,包括卫生综合管理、卫生协同服务、居民健康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⑤支持体系层有信息安全和标准规范组成;⑥外部信息交互层,包括和市民卡、医保中心、计划生育等外部部门的接口。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架构图,见图1。2.3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系统平台架构。平台应该是在目前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卫生信息数据的中心,它制定统一的标准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并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后保密与泄密工作的措施,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业务协作网络[9],前置机接入过程流程图,见图2。

3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系统应用

3.1注册服务。注册服务包括对个人、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术语的注册管理服务,系统对这些实体提供唯一的标识。针对各类实体形成各类注册库(如个人注册库、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库等),每个注册库都具有管理和解决单个实体具有多个标识符问题的能力。目前系统内登记居民基本信息96万余人,医疗卫生人员5000余人,医疗卫生机构38所。3.2健康服务。根据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健康档案存储服务分为多个存储库:个人基本信息存储库、主要疾病和健康病案摘要存储库、婚检管理存储库、儿童存储库、妇女保健存储库、老年保健存储库、残疾保健存储库、疾病控制存储库、疾病管理存储库以及医疗服务存储库。实现居民在区域范围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享受医疗、预防、保健、咨询、购药等医疗卫生服务时能一卡通用,医疗卫生机构在安全共享和利用居民健康信息的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10]。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全程健康档案服务负责分析来自外部资源的信息并保存这些数据到存储库中,可以反向响应外部医疗卫生服务点的检索、汇聚并返回数据[11]。上线半年以来,每天平均上传门诊病人信息8000余条,住院信息3000余条,检验信息25000余条,检查信息2000余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98.4%;影像中心和临床检验中心运行稳定,累计建立健康档案96万余份,居民建档率达73.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全面加速,医养融合服务得到全面发展,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广以慢病管理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居家养老慢性病患者纳入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管理率达到50%以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人口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见图3。3.3社区双向转诊服务。建立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双向双明转诊是点对点的精确转诊。通过建设在线绿色通道,为基层转诊紧患病人提供优先服务。上级医院接诊医生接收前可查看转诊病人的移动电子病历资料,确保转上来的是需要转诊的或具有科研意义的病例。在接收转诊时接诊医生可以与基层医生、患者进行详细沟通,有助于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并且,对基层医生来说也具有日常指导作用[12]。通过医生工作站端、移动端App服务等,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填写电子转诊单,录入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摘要、欲转往科室等信息,在线帮病人转到上级医院住院。康复期的患者也可通过住院转诊应用将康复期的患者由医院转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住院康复治疗。医生之间可通过平台实现方便快捷的转诊协作业务服务。通过方便、快捷、精准、连续性双向转诊服务,为患者建立门诊转诊和住院转诊的绿色通道,转诊过程中上下级医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业务协同,包括上下级医生通过平台进行短信、微信、电话等多种形式的业务交流。上级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病情和时间安排,对转诊申请进行审核,进行接收或者拒绝操作。鼓励居民养成基层首诊的有序就医习惯,从而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升医疗资源的效率。3.4信息接口服务。信息接口服务包括两大类服务:通信总线服务和平台公共服务。建立与疾控、妇幼、计生机构、应急指挥系统等公共卫生机构的数据接口。提供网上预约挂号服务,通过多种途径,缓解群众挂号难的问题[13]。目前,已经建有检验中心、远程心电中心、胸痛中心、影像中心、老年中心,建立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4讨论

平台承载着重要的病人基本健康信息、病人的诊疗数据、卫生资源数据等等,这些业务信息若遭到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本方案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保障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相关数据信息免受各种形式的窃取、破坏、篡改。居民健康档案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设计的安全体系建设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最底层的是物理级安全,包括计算机安全、硬件安全等。其次是网络级安全,主要包括链路冗余、防火墙等。再次是系统级安全包括数据灾备、病毒防范等。最后是应用级安全,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权限管理等[14]。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信息集成项目,而是要最大限度保证市民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性,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风险的系统工程。该系统着重配合县级卫生综合改革,利用区域平台资源,加强各级医疗机构间业务协同,促进区域内诊断水平的提升,促使居民就诊向乡镇“下沉”,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费用,致力于提升县级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努力营造健康、和谐和安全的社会环境,保障社会有序发展,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15]。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区域卫生数据的交互与共享,支持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和远程医疗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对异构、多源数据的抽取、清洗、标准化和装载[16],有效地对海量数据进行了综合利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和必由之路,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叶俊 刘琴 陈坤福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