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妇幼卫生专业构建

时间:2022-08-20 11:34:15

浅析妇幼卫生专业构建

妇幼卫生专业做为试办专业已列入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是否要设置这个专业尚有分歧。认为不宜设置的理由是这个专业尚无成熟的学科体系,我对于这一看法虽然部分赞同,但对设置妇幼卫生专业仍认为很有必要。在我国的医学学科体系中,妇幼卫生学是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相并列、相关联的医学学科之一。在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系统中,妇幼保健组织是与医疗、卫生防疫相并列的具有不同功能的主干机构之一。妇幼保健组织不仅有行政组织,而且有相应的业务机构。全国各省、市、县都设有妇幼保健院、所、站,城市区、街、地段和农村乡(镇)均有专门的妇幼卫生工作人员,他们为占全国人口总数2/3的妇女和儿童的保健服务,对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妇幼保健队伍的现状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广大妇女和儿童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为了使儿童在身心健康打基础的阶段得到系统全面的保健服务,使母亲身心健康并能孕育健康的下一代,必须切实保证妇幼保健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重视培养妇幼卫生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妇幼保健专业技术队伍,是一支以中级卫生技术人员为主的队伍,高级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足20%,而且多数是从医疗、卫生防疫部门抽调而来,人心浮动,队伍不稳。因此培养从事妇幼卫生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充实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以提高这个机构的专业水平便成为当务之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适应我国医药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趋向,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我们设置妇幼卫生专业的主要依据,也是医药卫生事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客观要求。因为学术界对此尚有意见分歧,所以我们将该专业列为试办专业。至于这个专业学科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应该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实现。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同济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设置了妇幼卫生本科专业,同济医科大学1989年巳有了首届毕业生。因此,有组织地总结一下这两所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教训很有必要。针对试办妇幼卫生本科专业的问题和我国的医药卫生工作实际,为办好这个专业,我认为有以卞几个问题尤其需要认真研究对待:

一布点布局问题因该专业属试办专业,学术界尚有分歧意见,同时又缺乏办学经验,所以这个专业只能有控制地个别布点试办。就全国而言,应逐步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使每个大行政区能设置一个专业点。为有利于招生面向和毕业分配,所设专业点以设在卫生部的部属院校为宜。试办校应有举办这个专业的积极性,办学思想端正,同时应有较强的预防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的师资力量。

二、师资问题师资是教学活动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条,教师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虽然我国妇幼保健战线有一些长期从事业务工作的专家、教授,他们当中许多同志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经验,可以完成专业教学任务,但也有一个很好适应该专业教学需要的问题。为解决师资问题,一方面要下决心抽调一些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热爱妇幼卫生专业的预防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家,充实该专业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助教进修班、短训班等多种形式培训青年教师,以适应该专业的教学需要。

三、教材问题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当前该专业的教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只能说是有个初步基础,还没有形成系列。为了搞好这一工作,现在应着手组织成立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专门研究和管理教材的建设问题。在尚未成立评审委员会之前应有组织地邀集试办校的有关专家和耸理人员起草该专业各门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应对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理论知识和技能、参考性学时范围等提出具体规定,以便为下一步编写具有我国特色和专业特点的系列教材奠定基础。

四、实习基地问题由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这三大支柱组成的医疗卫生机构网络中,妇幼保健是最簿弱的环节,因而给专业实习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凡是设置该专业的学校所在地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科研机构,都应在人才、设备等方面得到重点扶持。如有可能,要对上述各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首先进行有计划的教育理论和专业业务培训,以适应专业教育的需要。五、专业建设的科学研究问题进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该专业教学的客观规律,使该专业在试办过程中能健康发展,为专业建设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一)根据卫生事业的实际需要,把国家教委规定的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具体化,使之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二)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及顺序结构;(三)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途径、方法和政策;(四)专业实习基地的充实、提高和改造,(五)专业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六)毕业生的岗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