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规划现状及措施

时间:2022-08-20 09:57:38

区域卫生规划现状及措施

1995年,我县在被列为浙江省县级区域卫生规划试点县后,紧紧抓住契机,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为突破口,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推动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中药、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开展,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分析现状,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我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7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9个、所属分院31个;有医院床位842张,卫技人员1328人,全县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1.43张,卫技人员2.31人;有村卫生室331个,个体诊所70个,乡村医生、个体医生490人。数量规模上,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每千人床位2.21张,卫技人员3.30人),卫生资源利用上存在着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的矛盾。一是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县城现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城关中心卫生院。除妇幼保健院外,其余3家医院功能基本相近,致使床位利用率逐年下降,县人民医院1995—1997年平均下降5%左右,县中医院200张床位规模的住院楼开放100张,且床位利用率几年来徘徊在40%左右,城关中心卫生院的床位利用率仅在30%左右,卫生资源闲置浪费。农村卫生院和分院是按行政区域划分设置,不少是重复建设,中心卫生院几年来平均床位利用率为43.9%,其余乡镇卫生院仅为13.95%。此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乡村医、个体医纷纷易地开业,大多集中到县城和经济较发达的乡镇所在地。据统计,城关建城区内有证开业的个体医就有36家,乡镇所在地平均在10家以上,而较贫困、偏远的山村医疗点缺少,当地农民就医困难。二是医务人员分布不均,我县57万人口中农民占90%,而其仅拥有全县48.56%的卫技人员(其中无学历人员又占到49.93%)。大部分中高级卫技人员都集中在县级医院,导致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技术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同时,乡镇卫生院的医疗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使大量的病员拥向县、市医院,也造成了乡镇卫生院人、财、物资源的浪费。三是卫生投入不合理,首先是国家财政对卫生投入的相对不足,1995年,县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873.78万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5.76%,与初保8%的要求有距离,卫生事业费的平均增长速度低于财政增长速度,也低于物价总指数的上升速度。1995年我县人均卫生事业经费15.25元,低于全市人均21.05元的标准。由于我县卫生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在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更是举步维艰。因此,要增加对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的投入则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投入的幅度就减少。1995年全县卫生防疫、卫生执法经费占卫生事业总经费的11%,妇幼保健经费占7.73%,从社会需求、卫生发展的观点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上述问题,县卫生局认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作为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局长负责的区域卫生规划制订小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探索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新途径,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实现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行为,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需要各有关单位的密切合作。为此,在制订过程中,县卫生局积极做好县政府参谋,及时提供决策依据。初稿拟定后,在县政府的协调下,多次召开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召开工商、物价、城建、财政、土地、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协商会议,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制定的“宁海县区域卫生规划”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卫生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健全网络

区域卫生规划是以保护和增进区域内全体居民健康为目的,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服务需求为目标。为此,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是关键的第一步。按照实际卫生需求和开展区域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我局对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适度建设、合理调整城区国有集体医疗机构。1995年新建第一医院,设床位400张,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成为我县医疗科研教学中心;1996年投入700余万元,撤所建立县妇幼保健院,对全县妇女、儿童、孕产妇、婴幼儿实行全程管理,明显提高了我县妇幼保健整体水平;第一医院建成使用后,原人民医院与城关中心卫生院合并改建为第二医院,规模适当缩小,转变服务功能,以康复为主,并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②建立县卫生监督所。设编5~6人,主要负责全县各类卫生监督执法管理工作,加大卫生执法力度。③在建城区内建立街道诊所。县城现有居民区和住宅小区17个,按人口数量,每小区设1~2个街道诊所,对现有的36个个体诊所采用撤并、定位设点的办法,每个诊所人员在2人以上,对不服从分配的暂不发放执业许可证。并严格取缔无证和易地开业诊所,彻底改变目前城关地区乱办医的无序现象。街道诊所主要承担社区保健、小病防治、健康教育、爱卫指导等职能。街道诊所由第二医院负责管理,以此形成区域卫生服务网络。④调整和转换乡镇卫生院的规模和功能。撤区并乡后,原有的中心卫生院与乡镇卫生院指导关系的格局被打破,并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各卫生院的规模和功能也将随之改变。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中,我们对乡镇卫生院坚持控制规模、调整功能、分类指导、重点发展的原则,以发展内涵建设为主,加快卫生院的发展速度。对当地经济发展势头好,服务需求高的乡镇,如梅林、西店卫生院在人员、设备、技术上加以重点扶持,尽快向一级甲等医院发展;对路程较远,基础较好,服务需求大的卫生院,如长街卫生院,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外科和急救,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对原来是中心卫生院,人员设备、技术力量较强,但服务需求逐步减少的乡镇,如桥头胡、力洋、深圳等中心卫生院,及时改变服务项目,建设专科特色,如深圳卫生院的精神康复专科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向精神康复医院发展;对卫生院分院进行适当控制。1997年,我局通过广泛调查后,决定对年接生在20名以下的分院取消住院接生,富余人员和产科设备归并到相应的乡镇卫生院,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应用。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把村卫生室由原来村村设置改为服务覆盖,采取多村联办的形式。在城关建城区内,乡镇卫生院和分院所在地原则上不设村卫生室,卫生室人员按服务人口1∶1000配置,由卫生局核定,乡镇卫生院统一调配。通过医疗卫生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我县将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服务高效的新型的卫生服务体系。

3加大投入,培养人才,促进发展

县卫生局每年将拨出10余万元,专项用于人才培养和医学科研,各级医院也制定制度,对科研成果和得奖论文给予重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了加快我县卫生人才的培养,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总体要求,制订了《宁海县1996—2005年人才需求计划》,有计划地培养卫生人才。一是培养学科带头人,选定几十名年轻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和医学院校进修培训,使其成为我县各类学科的名医、专家。二是通过进修方式加快卫生技术骨干培训,县级医院每年进修人数不能少于本院卫技人员的4%,乡镇卫生院不少于5%。为发挥业务骨干作用,规定进修后5年内原则上在本单位工作。三是为基层卫生院培养适宜人才。鼓励参加医学自学考试和函授,提高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1997年,我县参加高等医学自考、函授179人,中等医学自考25人。1998年,我们还将在中医大专证书班的基础上,争取开办中药大专证书班,并与浙医大和温州医学院进行协调,争取在我县开设大专函授讲课点,使更多的卫生人员接受学历培训,达到2000年乡镇卫生院有1/5的卫技人员有大专学历的目标。县卫生学校也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我们还计划加大引进卫生人才力度,逐年引进大学以上学历的卫生人才,从人才结构上为提高卫生资源的效益提供保证。三是建设重点学科。按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到2000年,县级医院要建1~2个在全市乃至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科,县中医院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建设有一定水平的中医专科,努力提高中医院的两个效益。四是提高乡村医生的医学知识水平,继续开办乡村医生函授班,到2000年45岁以下的乡村医生都达到中专或相当于中专水平。

与此同时,为了克服医疗仪器重复购置、闲置浪费、利用率不高的现象,1997年,县卫生局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制订了《宁海县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实施细则》,成立了县卫生系统医疗仪器设备评价咨询委员会。按《细则》规定,二级医院购置单价5万元以上、一级甲类医院购置1万元以上、其余卫生院购置0.5万元以上的设备,都要在年初制订购置计划,经评价咨询委员会审定后,报县卫生局备案。经过一年的严格控制,县级医院将更换下来的价值约8.2万元的仪器调拨给乡镇卫生院,因利用率不高或重复购置给予否定的价值达20.28万元,从而使有限的卫生经费得到了合理使用,提高了卫生资源的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