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疗卫生系统的改善

时间:2022-08-28 02:57:40

乡村医疗卫生系统的改善

公共财政界定中,基本医疗服务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加上本身存在的“外溢性效应”,理应政府提供。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由“国家分配论”发展为今天的“民生财政”,财政支出中涉及民生的基本医疗、基本卫生服务支出的绝对额及相对额在上升,但是我国目前的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显得尤为严峻。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乡村医生队伍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成。2003年我国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9年新医改方案中对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出了一些安排,下面拟从三个方面介绍目前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并相应提出意见与建议。

(一)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

2009年底,全国2003个县(县级市)共设有县级医院9238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987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43所、县级卫生监督所1821所。全国3.42万个乡镇共设3.8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93.3万张。全国59.9万个行政村共设63.3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0.4%。总的看来,实现了一村一卫生所、一乡镇一个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不断完善的情况,但是由于条件的差异,西部贫困地区可能还没有实现一村一卫生所、一乡镇一卫生室,有些地方虽然设置了卫生机构,但是硬件设备跟不上,连最基本的医疗护理都做不了。故各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村、乡级医疗机构的设施条件,重点用于卫生院业务用房的改建、扩建、医疗设备的更新,同时财政性资金重点应该放在县级医疗体系的构建,这样有利于县级医院整合资源,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服务水平,各县应鼓励所属辖区的农民到县里就医,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

(二)乡村医生队伍

目前农村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为1.2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1.26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生53%,34.6%为高中以下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低、业务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农村环境恶劣,往往留不住那些优秀的医护人才,而部分留下的执业水平又不高。因此如何让优秀的医护人员“留在”农村,提高当前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很关键。对于前者,短期而言,可试行乡村医生的雇员制,让医生同县级有关部门签订用工合同,规定服务年限,乡村医生待遇比照县级公务员标准,并为其购买养老保险,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待服务期限届满,乡村医生可选择留在农村或到县城发展,当然需要定期对其实行业绩考核,以保障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长期而言,需要一批愿意长期留在农村的优秀医护人员,可由各县牵头推行医护人员定点培养机制,从农村中选择一些家庭,与其签订协议,对其孩子进行从初中到大学的资助,培养其成为专业的医护人员,前提是这些人毕业后必须回到农村,这样不但能够解决部分家庭供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也能够为农村在未来注入一批有学历懂技术的医疗工作者。当然无论是短期和长期,都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支持。对于后者,新毕业的人员担任乡村卫生员需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并懂得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急救,鼓励其掌握一定的中医技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那些老资格的乡村医生仍需要让其定期接受培训,不断提高技能。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正式实行以来,目前已实现了90%的参合率,人均筹资由2004年的42.10元到2009年的113.36元,补偿收益人数由1.22亿人次上升到7.59亿人次。新农合为农民带来了好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资金的筹集方面,以云南省为例,一个县所辖的乡镇众多,分布分散、交通不便,每年筹资成本较高,有些特别贫困的家庭甚至连参保费都拿不出来。新农合实行以县统筹,家庭为单位参与、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2010年,中央及地方补贴120元,农民交纳30元,人均筹资150元。政府出资部分中央拿出60元要求县级政府拿出60元的配套资金,使得一些本就财政困难的县份,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这也使得地方响应、执行新农合的积极性不高;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新农合基金以县为单位统筹自收自支,故县在测算风险资金时相对保守,使得资金的使用率不高,加上二次补偿机制及医疗救助制度未建立起来,目前的报销比例整体偏低,农民的收益面及水平低于预期;在资金的监管方面,由于当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虽进入财政专户但并未纳入财政预算内进行管理,基金运行的透明度不高。

因此,在接下来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时,应考虑重点解决上述问题:拓宽新农合资金的融资渠道,考虑建立省级性的“支农基金”,接受企业、个人的捐赠,并将所募款项在年初按一定比例注入各县的新农合基金专户进行管理,地方政府也可考虑将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拿出来充实新农合账户;对于贫困县,国家及省级政府应考虑主动承担地方的配套资金;地方应每年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偿标准,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并建立健全二次补偿与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并逐步将其纳入预算内,实现“管用分离”,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并建立其定期披露机制,让公众及时了解资金的运营情况;《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作为我国第一个新农合地方性法规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各省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早日颁布法规以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

总之,要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就应当在政府介入、财政政策与资金支持基础上坚持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乡村医生队伍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个部分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保障乡、村级卫生机构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重点支持县级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并鼓励农民到县里就医;在为现有乡村医生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提高其执业技能基础上,着手进行优秀医疗人员的培养,为农村医疗卫生储备后备军;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到让农民满意,参保积极性高,农民真正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