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服务处方分析运用认识

时间:2022-06-04 11:22:00

药学服务处方分析运用认识

当前医院正在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作为医院的重要窗口之一,中药房的工作质量直接关乎到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根据药学服务的要求,中药房的工作应该由传统的简单药品调配,向以确保患者合理药物治疗为目的的全方位药学服务模式过渡[1],其中,做好处方分析是中药房药学服务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本次研究选取在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我院中药房接收的本院中医科、骨科门诊及病房的1224张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本院近期中医治疗中药物的使用情况,探讨其临床用药特点及发展趋势,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此研究选取的1224张中药处方均从本院中药房计算机系统中获得,包括处方数目、用药种类以及用药频率等。

1.2统计分析

将1224张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归类以及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结果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本组1224张中药处方中,共涉及79种中药材,其中30多种中药材较为常用,使用频率最高的12种中药材详见表1。

3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我院处方中丹参、当归、赤芍、红花、桃仁、三棱等活血化瘀类药物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类药材。究其原因,本院骨科门诊及病房患者中需要应用此类药物进行活血化瘀治疗的比例较高。另外,具有温阳益气功效的黄芪使用频率也较高,其次即是羌活、杜仲、寄生类补益肝肾的药物,提示临床常以活血化瘀、培补肝肾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再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灵活选用具有生津舒筋、理气健脾、渗水利湿等功效的药物。当前,中药药学服务的现状距离医药现代化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就更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相比于西药以及中成药,当前临床对于中药某些成分的潜在毒性了解不深,中药汤剂没有药品说明书,因此在服药时间、用药频次、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方面均无明确的说明,加之存在同名不同物、同物不同名、产地、采收时间及储存条件的差异等,这就需要药房工作人员在把好药材质量关的同时,还应学习用药、服药等知识,确保药品调剂工作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药学服务。因此,要做到良好的药学服务,就需要药房工作人员对处方进行科学的分析,在确保煎药质量以及避免不必要的药材浪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患者在体质、病情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患者实施个体化给药、服药方案,进而为患者提供科学、准确的用药指导,保证患者的合理用药[2]。

处方分析可保证药品调剂工作的质量。在进行药品调剂工作之前,应从三个方面对处方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与处方药物是否对应,如出现方证不符的现象,则应返回处方医师处核实;其次分析处方配伍是否得当以及是否存在“十八反”、“十九畏”等的配伍禁忌;最后分析药品的用量、用法,对于存在剂量风险的药物应核查其用量是否在安全范围之内,对于儿童、孕妇以及老人等特殊群体,应分析处方是否存在用量过大等现象[3]。处方分析可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煎药。中药的煎服应在常规的煎药方法上根据不同的处方采取相应的煎服方法,常规中药宜采用文、武火交替煎煮的方式,此法有利于将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首煎时间控制在25~30min,次煎15~20min即可;以解表药为主的处方应采用武火进行快速煎服,首煎10~15min,次煎5~10min;以滋补调理药为主的处方应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煎,且煎药时间宜长,首煎35~40min,次煎25~30min。另外,对于有诸如先煎、包煎、另煎、烊化、后下或者冲服等特殊煎服法的药物,需进行逐个标明并一一对患者进行讲解[4]。

处方分析可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服药时间应参照病情与药品种类而有所不同,如慢性疾病应按时服药以维持体内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解表药应趁热空腹服用,泻下药和驱虫药也应空腹服用,滋补类药物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在饭后服用,安神类药物宜临睡前服用等等。在服药频次方面,中药一般每天3次服用,对于咽喉类疾病,可多次频服,以增加病变部位与药液的接触时间。另外在服药期间,应慎食生冷、肉类、油腻等食物,服用清热类药物的患者应忌食烟酒、辛辣、鱼肉等食品,服用温补药的患者应慎食绿茶、萝卜等食品。作为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最后环节,药剂工作人员需面对患者提供直接的药学服务,这就要求药剂人员在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综合业务水平,通过科学的处方分析,将药学服务工作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