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影响

时间:2022-08-08 09:09:37

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影响

临床不合理用药是造成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临床用药加以干预和规范,意义重大[1]。药师的药学干预是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就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临床用药记录114份,均抽取自我院各科室2013年1月至2016年的用药记录,以未实施药师干预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53份用药记录为参照组,骨科、内科、妇科、结核科、肿瘤科分别8、13、9、7、16份;以实施药师干预的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61份用药记录为观察组,骨科、内科、妇科、结核科、肿瘤科分别11、15、10、8、17份;两组用药记录的科室来源比较接近,可对比。1.2方法1.2.1研究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实施药师干预前后的临床用药情况加以整合对比。1.2.2药师干预方法:①设立专职药学干预药师:让药师进驻医院各科室,主要工作为参与会诊,用药方案制定以及查房,对医师的处方予以查验,监督临床用药。②抗菌药物进行专项干预: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规定,严格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对其适应证,适用人群以及给药方式和剂量等进行确认,严格控制药物使用,如使用第1、2代药物即可治愈的病症,尽量不使用第3代药物等[2]。③对药师处方的干预:明确各类药物的使用标准和处方评价标准,定期对整理好的处方进行审核,审核后将结果上报至医务科,对医师的处方开具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医师处方开具情况予以相应的奖罚。④干预方式:医师与药师的专业特点,临床实践经验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二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与用药干预工作的效果有较大关联,因此,药师在向医师提出建议或采取干预时,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尽量先进行交流讨论后再行干预。1.3效果观察: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不合理用药情况,对比不同干预方式下药师接受率。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两组差异,使用χ2检验,如P<0.05,可断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处方用药不合理比例:干预后的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比率显著低于干预前的参照组,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不同干预下医师的接受率:相比于药师直接干预,经过讨论交流后,医师的接受率更高,见表2。

3讨论

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最普遍方式,受新型药物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影响,临床用药的种类、给药方式等也随之逐渐繁杂,使得临床用药的工作量和难度也逐渐加大,与之相适应,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造成的医疗事故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对患者的健康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威胁。近年来,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凸显,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加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3]。近年来,医疗卫生部门为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降低相关医疗事故的发生,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与尝试,临床处方合理性分析、药物分类管理、药师进行药学干预等措施均普遍实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中,药师进行药学干预是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的突出手段。设立专门的药师,进驻到具体科室,药师参与会诊、制定用药方案,且随同查房,能够更大限度保证用药符合适应证,避免重复给药,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且药师对药物的特性等的掌握专业性高,能最大限度保证医嘱的合理性,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降低药物滥用率[4]。

本研究中,针对实施药师干预前后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实施药师干预后,医嘱不合理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下降,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得以显现,与未实施前相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还针对干预方式和医师接受率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讨论交流后再行干预,医师的接受率得到显著提高,显著高于直接干预,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临床用药不合理的发生率,效果突出,而干预方式会影响到药师的接受率,在进行干预时,应先于医师进行讨论交流后再实施干预,可提升医师接受率。

参考文献

[1]刘洋,杜婧,李小龙,等.临床药师干预特殊人群不合理用药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8):132-134.

[2]朱素燕.临床药师对心血管内科388例用药医嘱的干预情况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34(3):413-416.

[3]张增珠,李刚,张静,等.临床药师对1860例不合理用药医嘱的干预和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3):1237-1239.

[4]王颖彦,李滨萍,罗懿妮,等.心内科专科药师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12(5):316-318.

作者:迟淑凤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传染病医院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