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术后躁动病人的安排感受及探析

时间:2022-04-21 05:39:00

ICU中术后躁动病人的安排感受及探析

随着麻醉方法和药物的发展,术后躁动已相对较少见,但仍经常遇见。躁动除可致机械性损伤、重要的导管、引流管的脱落外,尚可增加氧耗量,增加心、肺并发症的危险,都可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因躁动而过早拔管有时可致口腔或甲状腺术后病人的死亡。我们对术后躁动的病人进行处理,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全麻术后患者108例,男65例,女43例,带气管道管病人90例,拔管患者18例,全部带导尿管,年龄32-84岁,平均61岁;术前用药安定、咪唑安定、阿托品;全麻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麻醉肌松药品包括:芬太尼、司考林、硫喷妥纳、依托咪酯、咪唑安定、异丙酚、安氟醚、异氟醚等。手术部位包括:肺、食道、胃、肝、胆道、胰腺、结肠、长骨骨折等。

处理方法方法一、吗啡2mg静推,若效果不佳再以每次1mg静推,大于5mg仍无效,给咪唑安定5mg1-2次至病人安静。

方法二、咪唑安定(多美康或力月西)3-5mg静推,若效果不佳则改用方法一。

目标:以达到躁动消失、安静为目标。选用的方法因医生而异。

结果

所有病人均达到目标,具体用药如下:

82例应用吗啡2mg达到目标,其中带管病人71例,已拔管病人11例;8例用吗啡3mg达到目标,其中已拔管病人3例;3例用4mg达到目标,已拔管病人1例;2例用吗啡5mg达到目标;2例用吗啡5mg和咪唑安定5mg达到目标。

3例已拔管病人用咪唑安定3mg达到目标;5例用咪唑安定5mg达到目标;3例用咪唑安定5mg和吗啡2mg达到目标;呕吐病人4例,占3.7%。未见其他并发症。

讨论

躁动是指在意识障碍情况下以肢体为主的不规则的运动,表现为肢体乱动、翻身坐起、呻吟、或述伤口痛、有尿意等,且不听劝阻。躁动从精神生理学讲,是精神障碍一种表现[1]。既往在用乙醚麻醉诱导时,躁动多见于麻醉的第二期(兴奋期),现在改用静脉麻醉药诱导后已很少见到。但在麻醉苏醒期仍可见到。有人认为,该种苏醒期躁动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主要应保护好肢体,避免意外损伤,带意识清醒后,躁动自然消失。但更多的文献报道认为病人的躁动除可致机械性损伤、重要的导管、引流管的脱落外,尚可增加氧耗量,增加心、肺并发症的危险,都可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因躁动而过早拔管有时可致口腔或甲状腺术后病人的死亡。因此应针对可能原因进行处理。

我科ICU以收治术后病人为主,经常遇到术后躁动的病人需要处理。除原发疾病所致躁动(如肝性脑病、癫痫等)外,与手术和麻醉有关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麻醉苏醒期疼痛刺激;带气管导管的病人导管刺激;尿潴留刺激或尿管刺激;术中所致术后低体温;缺氧躁动;术前用药、麻醉、肌松药的残留作用,东莨菪碱、阿托品、氯胺酮、安氟醚、异氟醚[2]、依托咪酯、硫喷妥钠、咪唑安定等都可能引起躁动;严重水电、离子紊乱。

缺氧的病人,应纠正缺氧,应给予镇痛药物以配合应用高浓度面罩给氧,若仍不能纠正,应考虑有创或无创通气。有时仅是因为躁动不配合吸氧所致低氧血症,镇痛后病人吸氧,低氧血症就可得到纠正。低体温的病人通常病人非常躁动,应予棉被保温,必要时应用电热毯覆盖,同时给予吗啡1-3mg静推,然后1mg/h泵入维持,经过一定的时间3-5小时病人可逐渐清醒达到Ramsay2-3级的水平。尿潴留的病人应予导尿。当考虑是尿管刺激所致时,可考虑拔除尿管;若必须留置,仍可静脉给予吗啡效果较好。因疼痛刺激或者不耐气管导管所致的病人躁动,应予镇痛药物,如吗啡等,直至病人清醒、舒适、耐管,直至脱机。术后病人常规监测酸碱离子,及时纠正离子紊乱。总的来说,对ICU内躁动的病人,至少是一种应激,应予处理,咪唑安定[3]和吗啡均较常用,我科常规应用吗啡辅用咪唑安定于术后镇痛、呼吸机带管病人的耐管、躁动的处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方法为:负荷量1-3mg静推,然后0.5-1mg/h泵入维持,至病人清醒拔管。未发现成瘾性。恶心、呕吐亦很少见。

参考文献

1.夏振夷,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7.

2.VandenBergAA,HongolNM,MphanzaT,etal.Vomiting,retching,headacheandrestlessnessafterhalothane,isofluraneandenfluranebasedanaesthesia.Ananalysisofpooleddatafollowingear,nose,throat,andeyesurgery.ActsAnaesthsiolScand1998,42:658.

3.吴新民.咪唑安定的临床应用.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7: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