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时间:2022-01-02 09:54:36

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一、引言

当前全球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还是学科与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都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由于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由此导致了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知识的获取、积累与广博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关键是知识的选择与整合,通过知识的“组合”、“重组”与“再创造”获得新的成果,其核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课程的开设,美国研究型大学把培养创新人才确立为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遍的做法是将通识课程设置为三种模式:基于学科的模式、基于能力的模式和两者混合的模式。而在通识教育中,自然科学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创新能力决定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之一就是通识课程的设置。中国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新形势的考验与挑战。文科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自然科学通识课程门类较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信心不足,因此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成果不多。高校文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要改变和调整知识结构,加大通识课程的设置———尤其是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设置。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作为首要任务,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拓展延伸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平面与立体设计、艺术创作和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建立“基于能力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法律、社会、人文和艺术等学科的优势进行拓展,实现跨学科和文理渗透的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路与基本框架

文科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普遍缺乏,科学思维习惯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核心”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激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通过“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关联与传递,围绕知识体系延伸与拓展,通过基本动手制作训练,证明“我能做”、“我会做”的“胜利”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兴趣”转化为“激情”。(一)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1.教学理念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系统知识传递,实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胜利感”,以“胜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立信心和自我能力的再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总结和主动探究,以此培养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教学方法通过模块化和集成设计,构建起优良的教学平台。基本思路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结构化、一体化和模块化。将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实验与实践、跨学科应用以及评估与考核等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依据应用进行模块组合与集成。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可通过设计的新模块置入到系统中,快速实现知识的扩充与拓展,提供一个灵活多样、可重组集成的教学平台。通过结构化、模块化、平台化的理论和设计思想,结合教学实际,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从而逐渐扩大应用范围。目前教育和培训行业也在探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实践,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主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与拓展,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将知识延伸到摄影、摄像、绘画、音乐、动画和艺术等领域,使得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宽广。任何创造性艺术作品和科研成果的获得都需要知识积累、经验取得、实践验证以及持之以恒地努力。知识的整合与能力的提升将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教学活动不单单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而且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的欲望,让学生在掌握制作技术的同时去思考、想象、理解、设计和创作。(二)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根本是人才。大学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培养与塑造。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激情比智慧更重要。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提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强调知识重要的前提下还要求人们更加注重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但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还要靠后天的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并称为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科学实验在现代科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活动和研究方法,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本科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实验有两种解释:一是探索性实验,是前人或他人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进行的实验,即探索自然规律与创造发明或发现新东西的实验;二是指人们为了学习、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学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实验。有时重复他人的实验,也可能会发现新问题,从而通过解决新问题而实现科技创新。自我延伸完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本质。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需要、教学理念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乃至是全人类的需要。因此,课程的动手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学校内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思想氛围,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提高实践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参与实践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基础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继而通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活动,实现完整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作品创作。设计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以学生为项目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概念创意到设计方案再到实施研发,最终完成整个作品。整个过程包含着研究的全部内容与过程,以系统的知识传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必须反复尝试,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功。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又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正确和充分地认识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浓厚、持久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灵感,促使其充分发挥智能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探究是学生完成自我升华的关键,要成为21世纪的专业人才,不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同时也要拥有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采用开放型教学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验,学生能够熟悉各种典型的媒体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体系,掌握一套主流媒体的集成创作开发工具。

三、科学素质培养

中共中央关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中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和探索精神。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结合。通过合作与实践,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融合与多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创建理论与实践、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动手能力与探索创新相结合的教学与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的综合化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重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制作中,再次认识和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探究、知识重组和团队合作,创造出新的作品并获得新的知识。

四、结果与讨论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带来新的教学模式。目前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必设课程。2006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列入十门核心课程。自2008年以来,在全国性的高校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也列入其中,相关命题的比重高达70%以上。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中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实践教学正是通过突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实践环节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实践教学是一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是国内文科高校中最早开设此课程的学校之一,2009年2月设置为通识必修课,面向全校一、二年级的本科学生开设。目前已经成为该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计算机课程。通过数字媒体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表明以兴趣为主导的教学改革能够使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激发学习热情,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智力开发的关键钥匙。他们参与到理论与实验的教学中,自主设计并独立完成一些综合性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充分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以及创新实践教学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续琨.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及其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2):43~47.

[2]李涛,宗士增,等.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81~83

[3]刘明,张育榕.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教育学,2016,(5):50.

[4]崔军,汪霞.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3,(4):41~47

[5]熊耕.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的分析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2,(4):47~51.

[6]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7]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18~21

[8]陈莲,肖滢,等.气相色谱仪的两种液体样品自动进样器的兼容设计与研制[J].分析化学,2016,(44):1308~1313.

[9]黄梁松.利用工程实例提高本科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92-93.

作者:陈莲 肖滢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