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广告创意的本质与办法

时间:2022-05-12 03:41:24

探讨广告创意的本质与办法

广告创意的内容和表现方式要突破常规,发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的新含义,只有新鲜新奇,创意才能创造意外,吸引眼球。因此,广告创意是通过创造意外的方式实现广告效益和意义。创造意外,是制造距离,是惊,是震撼力。创造意义,是满足感,是喜,是关联性。通过惊达成喜完成原创性。震撼力、关联性、原创性,是业界评价广告创意的核心标准,而惊喜一词融三者于一身。此种意义上,可以说广告创意的本质属性是惊喜。

广告创意中的惊与喜

虽然惊喜一词本真地道出了广告创意的核心和本质,但现实生活中广告传播的效果是有高下好坏之分的;这是因为惊不等于喜,由惊也不必然导致喜,由惊制造的意外和眼球,既可能创造出品牌在受众心目中的好感,也可能使受众没感觉,甚至是厌恶。惊与喜之间的多样组合,道出了广告创意效果的多种可能性,如不惊不喜、惊而不喜和由惊而喜。不惊不喜。由于信息的膨胀、媒介的发达和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稀缺,现实生活中一条广告的传播要能吸引眼球并产生好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名言所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是我不知浪费的是哪一半。”可以说,生活中很大部分广告的传播是无效的,受众往往对其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类广告根本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在创意上不惊;更打动不了受众,在创意上不喜。不惊不喜是广告创意的大忌。惊而不喜。吸引眼球是广而告之的第一步,让受众动心才是广告的目的。仅仅抓住了受众眼球,却不能使受众主动记忆并产生好感,广告同样没有效果,甚至有负效果。这即是惊而不喜的广告层面。

媒体上此类广告,往往利用一些夸张的形式效果来抓住受众眼球,但这种夸张的形式一不小心可能就与广告的策略与诉求背道而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惊无喜,甚至惊而俗、惊而厌。比如,2008年春节期间恒源祥的12生肖贺岁广告片。一方面,这则广告片利用高度重复的手段,创造了一种“与众不同”,吸引了众多受众的眼球,起到了广告记忆的效果;另一方面,因为广告片内容的单调、重复,更是遭到了许许多多受众的反感,使恒源祥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受到损害。由惊而喜。吸引眼球,然后让受众动心,就可以达到广告的效果,由惊而喜即是如此:通过惊,制造悬念;因为喜,予人愉悦。三星手机电视广告《让新郎崩溃的新婚之夜》篇就很好地体现了由惊而喜的秘密。该广告开场是婚礼前夜女方接到新郎的画像,对新郎丑陋的相貌不满,制造出戏剧冲突。新娘最终在新婚之夜见到新郎的真实面目,看着与画像大相径庭的新郎,新娘万分惊喜。最后是一个惊讶而有趣的结尾,不甘心把女儿轻易嫁给他,母亲给女儿穿上很多层彩色罗裙,导致新婚之夜新娘一直在脱衣服。最后出现产品形象,可以随心换彩色外壳的手机。全篇即使不懂韩语也能看明白,强烈的戏剧性与娱乐性也会吸引受众再次观看。对追求时尚,喜欢变化的手机用户而言,这则广告很好地体现了产品特征,引发购买欲望。

广告创意惊喜的方法

显然,广告创意追求的是惊而喜的效果,但现实生活中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更多是不惊不喜、惊而不喜的广告。所以广告如何惊喜,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实践的课题,尤其是在一个媒体高度发达和注意力资源尤为短缺的时代。惊喜,源于距离产生的愉悦感。光有距离没有愉悦感,或者只有愉悦感没有距离,都不是惊喜。惊喜的创造,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如何惊喜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创造距离并产生愉悦感的问题。愉悦感的形成。广告是一种说服性的沟通行为,受众只有被广告说服和打动了,他才会产生愉悦感。愉悦感是一种认同,认同来源于需求,需求来自对目标受众欲望的洞察。受众需求受年龄、身份、习惯、职业等的差别影响而千差万别,且需求具有层次与等级之别,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了之后,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洞察,既要认清单个体的需求欲望,又要从特定个体群中总结归纳出一般普遍性的人性,比如,母爱之于母亲,童年之于儿童,梦想之于成功等。距离的创造。距离来源于时空和心理,但有时空并不一定存在距离,近在咫尺也可能是千里之外。所以,不管是时空的距离,还是心理的距离的创造,都需要对一种先入为主或意料之中的先见的打破或悬置。而先见或偏见或成见的打破或悬置,需要广告创意者有一双别样的眼光,去发现陌生并创造别样。

发现的核心是联想。凭借联想,我们可以寻找到广告创意的多种可能性和无限潜力。陌生化是发现的一种构思方式。重新打量和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使思考回到原点,把事物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从而产生一种新鲜感。从陌生的角度观察事物,即使是熟悉的事物也能产生陌生感。四只轮胎,一个金属外壳,这是在我们常人眼中的“轿车”形象;可在一个初生婴儿眼中,这“轿车”也许与一只乌龟一样,只是更大而已。于是才有了甲壳虫轿车广告中将甲壳虫与乌龟类比的做法,以示甲壳虫的安全第一。原研哉讲:“什么叫‘RE-DESIGN’?简单地说,就是再次设计。其内在追求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1]

作者:王小荣费利君单位: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