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研究论文

时间:2022-02-11 02:53:00

民生新闻研究论文

一、民生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雏形、生成和成长

1.雏形阶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此时民生新闻的某些构成要素开始在新闻传播中萌芽。20世纪90年代初,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就是民生新闻的萌芽状态,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等。1995年诞生的都市报,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市民生活报”,“全方位报道各市民阶层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其“市民新闻”与后来的“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上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叫《第七日》),都带有了一些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民生新闻的一些特点。

2.民生新闻真正生成的标志是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

《南京零距离》之所被新闻界和理论家们公认为是民生新闻的真正开始,就在于这个节目不但发扬光大了都市报、晚报的民生报道,而且将“实用资讯、生活投诉和社会新闻”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民生新闻的典型范例,进而产生了普遍的“示范”效应,一时间,各电视台争相开办起类似的民生新闻栏目,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重庆台的《天天630》、福建台的《现场》和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曾明确指出:“在我们的节目中,既有社会新闻,也有舆论监督,还有生活资讯,甚至时政新闻,反映的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状态下的衣食住行,以致于用任何一种传统新闻分类概念来概括都是片面和不合适的……我们需要新概念来概括并确认《南京零距离》这类已大量出现在我们新闻实践中的节目样态的内涵与价值”。他认为,对《南京零距离》及其同类节目“用旧有的诸如‘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来概括已严重辞不达意。也许更适合使用的是‘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因为,这一概念不仅字面上比较切题,而且内容上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这类新闻的平民视角以及民主的价值取向这样一些本质性的内涵。”从这时起,民生新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

民生新闻走红电视传媒的同时,党报也增多报道民生新闻的版面以加强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民生新闻成了电视、报纸诸多媒体竞争的利器。

3.民生新闻快速成长阶段则始于网络媒体的加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这个容纳了最多受众的新势力媒体加入到关注民生新闻报道的媒体行列中来,它的参与对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和媒体间的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加入使民生新闻报道手段更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受众更广泛,使民生新闻的辐射面走出了一事一地,一则重大的民生新闻瞬间就可能引起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网络媒体的出现也标志着民生新闻报道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二、多媒体互动使民生新闻报道产生了难以意料的影响广度与深度

现在应该说是报纸、电视、网络同时并存的“战国时代”,从民生新闻传播的现状看,这个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与同盟者的关系,他们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彼此融合将民生新闻事件的影响力扩展到一个让人难以意料的广度与深度,新旧媒体的联合掀起了一个民生新闻的风暴。

2007年5月到6月间,震动全国惊动中央的黑砖窑事件;2007年10月至12月,引起世界关注的华南虎事件;2007年3月到7月,在全国引发普通百姓和专家广泛讨论的厦门PX事件……都是多媒体交互式报道的重要案例。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单个媒体揭开事件后,本地的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开始介入,让事件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这其中网络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由于网络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又将事件迅速传至各地,直接引发了传统媒体——全国各大报纸、电视台的跟进报道,发出大量的追踪报道。其后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介入。

2007年6月,《深圳特区报》的一篇《被车撞倒还遭暴打六旬老人身心俱伤》的报道,拉开钱军打人事件的大幕,接着深圳各电视台、报纸和网站紧紧跟上,形成多媒体互动推进的第一波;随后全国各门户网站、国内各报社、电视台紧紧跟上,形成全国多媒体跟踪报道钱军打人事件的第二波。这是一起多媒体交互式民生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

下面笔者以自己编辑处理过的深圳钱军事件个案为例,说明多媒体互动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度。

1.《深圳特区报》揭开了钱军事件的一角

2007年6月的一天,《深圳特区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石义胜接到一位陌生女士的电话,称2007年4月,家中的老人上街散步时,遭一车主狂殴,双方办了协议解决方案后,车主却拒不负责且失去踪迹。职业正义感让石义胜决定关注此事件。他见到报料人欧阳女士后,被欧阳女士提供的录相资料震惊:一个60多岁的退休老校长,在女儿居住的小区附近散步,突然被后退中的车撞倒,车主不道歉不说,所而殴打他16分钟之久,还不断出言侮辱他“想偷车”,其间有围观路人出来劝阻,却被打人者威胁“谁劝就打谁。”6月12日,《深圳特区报》以《被车撞倒还遭暴打六旬老人身心俱伤》为题披露了这一事件。

2.网络扩大了钱军事件的影响力

如果说报纸的连续报道揭开了钱军的丑恶行径,让一批读者获悉了事件,那么网络的介入,或者说传统媒体对互联网的运用,使得钱军事件迅速进入无数受众的视线。

2007年6月15日,网站上出现了“钱军行凶”的视频,这一帖子发出后获得了强烈反响,当天,深圳新闻网上此视频的点击率超过4万余次,而在该网站聊天社区内,有关钱军打人的帖子和回帖当天也超过10000篇。网友们几乎都表达了同一个态度——“愤怒”。一位网友在帖子中这样写道:“我是在愤怒和悲凉中看完这16分钟的视频录像的。钱军,一个年轻人,竟然可以当众殴打一个可以做他父亲的老人,还逼着老人下跪,我在电脑前几乎听见那一连串的耳光声。他是那样的张狂,他的良心何在?他的人性何在?此时,谴责是人们发出唯一的声音,惩罚是此刻最应该做的事情”。

3.多媒体互动加速了事件的最终解决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钱军打人事件的进展,深圳新闻网专门开辟了论坛,几天时间内,上网友参与了讨论,不少市民在网上声援被打老人,要求“严惩凶手”、“一定要治一治这样的牛人”。网络民意的汹涌,百度、新浪等门户网站也纷纷关注事态进展,而网络快速、多向、无地域限制的传播,让这一事件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湖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媒体纷纷跟进追踪报道。在全国乃至海外强大舆论的冲击下,钱军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钱军行凶打老人事件的曝光,到钱军在老家被捕,直至钱军被判入狱两年,多媒体在这场新闻事件中的滚动报道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展现在世人的眼前。电视利用其画面、声音上的优势,给观众带来了身临现场的冲击力;网络以图象和文字的快速传播,网站与网民,网民与网民的密切互动,随时更新,随时查看的海量信息形成强大的舆情;报纸以对此事件多角度的深入报道,以对此新闻的深度分析引导舆论;从2007年6月12日起到12中旬,近半年时间里,《深圳特区报》共发表了有关钱军打人事件的新闻追踪报道及评论近60余篇。这三种媒体相互融合交互式立体报道加速了新闻事件的最终解决。

三、多媒体互动推动了传统媒体民生新闻报道的变革

可以说,多媒体间这样交互式的立体报道是媒体在报道方式上的更新。

首先,传统媒体获取民生新闻的线索来源渠道更丰富。

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线索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读者报料;二,市民投诉;三,记者深入百姓生活,获得的民生新闻;四,从党政部门获得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线索。而出现网络后,传统媒体又多了条获得新闻线索的途径,很多记者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阅本地的网络论坛,以获得民生新闻线索。《深圳特区报》社会新闻部记者就在网络聊天室内获悉了网络“中奖骗局”新闻线索,然后在网上展开了调查,获悉了受骗网民的上当的经过,发表了《轻信网络中奖被骗1万余元》的新闻报道及《腾讯公司提醒用户谨防骗局》的后续报道。

随着网络在民众生活中充当的角色越来越多,网络也成为民生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网络聊天室、论坛及博客等都是记者发现民生新闻线索的好地方。

其次,为应对网络媒体的“快”(传播速度快)、“广”(幅射面广),传统媒体在对民生新闻的报道中,也开始进行多角度深度报道,并加大了言论的力量。

在网络媒体还未形成气候时,传统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多是事件性报道,基本为“面”性报道,缺少多角度、纵深挖掘式的报道。因此很多民生新闻流于肤浅、庸俗。网络加入到民生新闻报道的队伍后,传统媒体若仍流于事件表面,则难于与网络竞争。于是传统媒体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努力为大众揭开事件的真相,并利用自身与政府关系的优势,及时传递政府对事件的决心与措施,为百姓与政府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承担起了解惑释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服务大局、弘扬正气的责任。同时,在对华南虎事件、厦门PX事件及深圳钱军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体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影响事件发展解决的“杂音”。而传统媒体作为主要媒体却通过各种形式的言论,来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营造了和谐社会的良好舆论环境。

再次,传统媒体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开始注重主动运用网络的势力。

相比广播电视媒体、报纸等,网络在对民生新闻的传播中,显现出了一个最大的特点:网民对新闻的参与和加工。受众通过网络成为新闻发现、制作、传播的重要一环。如在对深圳钱军打人事件的报道中,就有不少网民加入到报道中来,他们在网上不断发帖,使报道变得更详尽、更全面、更及时,直接推动了新闻报道的进展。

报纸和广播电视媒体收集反映的,终究只是一时一地的、有限量的民意、民声和回应答复,对瞬息万变的新闻发展缺乏实时追踪。传统媒体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为了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大新闻报道影响力度,不少报社和广播电视台开始开设自己的网站,传统媒体通过这些网络载体,随时随地对民生新闻进行低成本的无限量实时跟踪,同时收集汇聚最广泛、最真实、最代表“民众利益”的民众声音,并使之与政府、社会管理方、非利益相关方等多方面进行意见交流及对话,形成了一个民生新闻报道的大合唱,一起实现维护

“民众利益”的可能途径。

四、多媒体互动下的民生新闻报道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规避新闻暴力。

多媒体联合介入干预民生事件,强大的舆论很容易加强舆论的强势权利地位,尤其是网民的参与,在满足公民知情权,表现百姓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很容易非法强行闯入社会个体的私人空间,公开个人隐私。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在贴近群众,真实再现百姓生活的旗帜下,很容易将普通百姓的隐密之处曝光于大众面前,将社会个体的行为视为社会整体行为,将媒体变成了逸闻趣事的集散地和批发地,由此降低了媒体的品牌和形象地位,也不利于人们对周围环境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对钱军打人事件的报道中,也出现过类似问题:钱军打人事件曝光后,钱军所在单位、家庭住址、手机号码、家庭电话、身份证号码,甚至其妻的姓名、工作单位、手机号码和女儿就读的学校班级都在网上被一一披露出来。结果出现了钱军10多岁的孩子在学校门口被人扔东西打的事情。

2.不能形成越权干预的惯性,防止媒体的角色错位

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中,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在此类新闻中,记者所充当的角色是比较模糊的。越权干预司法、立法、执法,或以保护弱势群体的面目出现,或以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自居,这是非正常的一种表现。

因此,无论是多媒体时代的电视、网络、报纸交互式的立体报道,还是在视角、立场、意识上的民生新闻,都是中国媒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本文对多媒体时代助推民生新闻的影响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时代民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