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出彩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11 02:49:00

新闻标题出彩分析论文

一、巧借成语

成语,是汉语宝库中的精品。它历经千百年,成为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巧用成语入标题,常常可以收到其他语言形式无法替代的效果。

1.使标题精炼准确

好标题需要极其精炼地传达新闻的精髓,成语正是最好的帮手。例如:

中国电视30年:精彩纷呈波澜壮阔(2008年10月17日人民网)

这里用了两个成语——精彩纷呈、波澜壮阔,它们不仅确切地表达了新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30年来,电视剧事业取得飞速发展,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作品之多令人应接不暇。细看其中,那些能让观众记得住的作品,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好作品尤为可贵。而且就标题文字的长短而言,也是极符合标题制作要求的,它们简明扼要,干净利落,省却了多少繁言赘语。如果不是巧用成语的话,表情达意上也许没有多大障碍,但也要花不少笔墨才能说得清问题。

再如:

美国新闻标题:一语中的叫绝我自与众不同(2005年7月《传媒》)

“一语中的”和“与众不同”两个成语高度概括了这样一个新闻事实:美国报刊文章中的新闻标题话语常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尤以新闻期刊的封面标题话语为甚。它的语言,也借着新闻文化的传播,扮演着标新立异的角色。

2.使标题新鲜有趣

标题需要形象生动,新鲜有趣,成语也常常能发挥这样的功能。例如:

沪指1900点岌岌可危

政策底面临考验(2008年10月17日《长江商报》)

不怕犯规就怕犯傻

主帅批评阿联畏首畏尾(2008年8月18日《武汉晚报》)

这两例,运用成语十分巧妙,也十分成功。

第一例主题中的成语“岌岌可危”真是匠心独运,把股民长期来的期盼、担忧、焦虑、失望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第二例主题中的“畏首畏尾”,正好映衬了引题中的“犯傻”:第一节就领到了4次犯规,易建联开始变得小心谨慎,但是托尼·阿伦、格伦·戴维斯先后主动用突破造犯规的方式,让阿联本场比赛仅持续了20分钟,同时阿联在篮板、助攻、封盖等数据方面,颗粒无收。对此,篮网主帅劳伦斯·弗兰克对阿联提出了批评。正是这个成语,揭示新闻现实的意义,并使整个标题增添了逻辑的说服力。

这两例中成语的运用,都把原来可能是一般化的、事务性的标题,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面目一新,化平庸为神奇。

3.使标题言简意赅

好标题需要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最好以极简省的字句,包含最丰富复杂的内容,成语又恰恰是最合适的对象。例如:

“自欺欺人”当选韩国年度成语(2007年12月25日《劳动报》)

“土地流转”何以“销声匿迹”(2008年10月13日人民网)

民生建设项目

“蓄势待发”(2008年8月18日《武汉晚报》)

例一直用其义。韩国学者们认为一系列假学历、抄袭论文、集团公司行贿以及政府官员腐败等丑闻让韩国人在过去一年里生活在欺骗中。因此,“自欺欺人”这一成语也许最能概括韩国民众2007年的感受。

例二用“销声匿迹”来概括这样的新闻事实——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前被各派观点激烈争辩的有关“三农核心问题”的“土地流转”话题最终还是未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出现,真是恰到好处。

例三中的“蓄势待发”简洁明了,高度概括了目前武汉市除了在建的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外,还有一批关乎民生的项目也已经进入前期准备阶段的事实。

我国的成语数不胜数,制作标题时,不是随手拈来都可成为佳作的,关键在于“巧用”,这就是艺术。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这个熟,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熟知新闻事实,二是熟知成语内涵的来龙去脉。只有将这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有好标题的出现。

二、活用“衍名”

借助比喻、双关、借代、谐音、拈连等辞格,将新闻报道所写人物的姓名巧作点化用于标题中,使人物的姓名“异化”为与文章主旨紧密相关的信息的载体,这就是衍名拟题法。北京2008奥运会期间,众多媒体运用衍名法精心制作标题,产生了“题因名新,人因题美”的修辞效果。其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取姓式。拟题时不取其名,只取其姓,往往具有特殊的情趣。例如:

又见舆论唤“郎”归(2008年8月23日《新民晚报》)

跳水首“晶”“吴”悬念(2008年8月11日《扬子晚报》)

前例说的是中国女排输给美国后,国内有人重新发出请郎平回国执教以重振中国女排雄风的呼声,“郎”字一语双关,“唤‘郎’归”,情味十足。后例中“晶”指郭晶晶,“吴”是吴敏霞的姓,“吴”与“无”谐音,“‘吴’悬念”即“无悬念”,把“晶霞组合”稳居女子双人三米跳板冠军这一结果表达得巧妙而含蓄。

2.取名式。拈取运动员之名巧拟入题。例如:

“威”加海内兮(2008年8月15日《文汇报》)

郭爽不爽(2008年8月20日《扬子晚报》)

前例有三妙:引用刘邦《大风歌》名句,适合语境,一妙;自然嵌入杨威的名“威”,不露痕迹,二妙;暗寓主题——杨威勇夺男子体操全能冠军,三妙。后例是说中国自行车“希望之星”郭爽在女子争先赛半决赛中战胜了对手,但因犯规(进入第三圈后换道)被取消比赛成绩。记者将郭爽之名“爽”拈来,前面加一“不”字,表达上述令人遗憾的结果,十分贴切。3.摘名式。不取名字之全部而取其部分拟题,同样具有引人一读的魅力。例如:

飞龙在天,蹦床夺冠(2008年8月20日《新华日报》)

举重若青(2008年8月20日《中国教育报》)

例一写的是陆春龙一举夺得男子蹦床冠军,作者取其名字中一“龙“字,赋予比喻义,“飞龙在天”又用夸张辞格,既体现比赛项目特点,又给人形象感;例二是说陈艳青夺取女子58公斤级举重世界记录,并打破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会记录。作者从其名字中取一“青”字构成标题“举重若青”,既是成语“举重若轻”的化用,又有“像陈艳青那样顽强刻苦,勇于拼搏”的意思,一“青”两用,富有情趣。

4.重组式。将组成姓名的字根据需要拆开重组后拟入标题,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例如:

再“杜”美“丽”(2008年8月15日《扬子晚报》)

女子50米步枪三姿赛,杜丽夺得冠军,她的夺冠之路有点曲折。四年前在雅典夺得中国队首金的杜丽,却在8月9日很有希望再度获得首金的时候因心理不稳而痛失金牌;5天后,走出阴影的杜丽在落后的情况下稳住心理,奋起直追,终于夺得50米步枪三姿射击赛冠军。这正是再度美丽——标题再“杜”美“丽”把她的姓名拆开重组(“杜”与“度”谐音),表达上述艰难的夺冠之路,匠心独具。

衍名艺术有高下之分,衡量的标准主要有三条:

1.讲究独特性。标题中姓名与表述的内容要一致。这里指运动员姓名、比赛项目和成绩的结合要自然贴切,使人一看就知道标题所写是无可替代的“这一个”。例如:

水立方唱响最美的“歌”(2008年8月15日《中国教育报》)

何冲:“冲”出一个3米板冠军(2008年8月15日《新华日报》)

例一中“水立方”暗指游泳,“歌”选用部分人名,一语双关,“唱响最美的歌”则形象地指含金量较高的夺冠,这样的衍名标题,用来报道刘子歌获女子200米蝶泳冠军并打破世界记录,新颖独特,个性鲜明;例二里的“冲”字一语双关,名如其人,被称作“毛头小伙子”的何冲经过6个回合的硬碰硬拼后才登上冠军台,由人名衍生出来的“冲”体现出他艰险的夺冠之路的独特性。

2.讲究文学性。这是指衍名标题须形象生动,含蓄隽永,给人美的享受。例如:

“月亮”升起在水立方(2008年8月15日《解放日报》)

例中“月”与“跃”谐音,代指林跃,“亮”字则取火亮之名,标题说的是林跃与火亮勇夺男子双人十米跳台冠军,记者采用衍名和比拟手法,给人遐想和美感。

3.讲究趣味性。衍名标题应该幽默诙谐,饶有情趣,使读者在消闲阅读时能轻松地莞而一笑。例如:

姚明“要命”男篮“开张”(2008年8月15日《中国教育报》)

“秦王”登基四年梦圆(2008年8月1日《扬子晚报报》)

前例乍一看,读者也许一头雾水,再看内容方知:中国男篮与安哥拉之战,一开始,姚明又是三分球,又是内线暴扣和抢断篮板,中国队一举确立14﹕2的优势,安哥拉队员直喊“要命”。原来“要命”与“姚明”谐音,编者用衍名法制造了一点“黑色幽默”,博你一笑;后面的例句,又是一个用衍名法制造的悬念——“秦王”是谁呀?一看才知:此“秦王”非彼“秦王”,“秦王”登基,是指王峰、秦凯获男子双人三米板冠军;“秦王”就是两位冠军之姓的组合。悬念揭开,读者自会给编者的幽默报以一笑。

北京奥运已经落下帷幕,新闻报道的“衍名”标题却留给我们许多启示。摘要新闻标题出彩的技巧有很多,其中巧借成语入题,用“衍名”法拟题可使新闻标题一语中的、精炼传神、新鲜有趣,让人一目了然、过目难忘。

关键词巧借活用成语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