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报道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31 09:45:00

社会主义新农村报道分析论文

一、深刻理解并坚持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精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历史地位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新闻工作者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并贯穿到自己的新闻报道中去,这是新农村报道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根本。要认识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要增强发展协调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庆市市长王鸿举提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要坚决守住“三条底线”。

“首先是守住耕地和粮食产量底线。”王鸿举说,到2020年,重庆市3160万亩耕地不能少,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100万吨左右,做到总量平衡、品种调剂。同时,王鸿举认为,统筹城乡一定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绝不能为逞一时之快竭泽而渔。他提醒,现在沿海地区产业大转移,招商引资大有作为,但切忌不问青红皂白就“请进来”,必须把那些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项目拒之门外。”(《重庆:统筹城乡改革需要坚守“三条底线”》:《农民日报》2007年12月3日)

重庆市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符合中央精神,可以有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在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体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那些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做法要大胆进行批评,对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根据新的形势,党的十七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量目标修改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人均目标,对实现这一目标增加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更高要求,使得这一指标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以指导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报道新农村建设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显示出我们党对现代化认识更加深刻。这个纲领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是全方位的综合发展,是一个产业互动和村民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城乡一体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可谓任重而道远。新闻工作者应该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农村实际情况。

1.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内容,也是媒体宣传报道的传统强项。新时期,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必须要坚持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多报道各地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具体措施,多刊发对农民有帮助的致富信息,多报道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方法,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新闻工作者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结合农村实际积极调查研究,采写一批具有指导性、导向性的稿件,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北京青年报》题为《北京农业面临“大小年”之惑?》的报道针对北京农民“丰收年亏钱,歉收年挣钱,两下一平均不挣钱”的“大小年之惑”现象展开调查,咨询专家,帮助农民兄弟分析破解难题,最后得出结论,“最根本的就是农民自身的意识要改变”。《北京青年报》的这篇报道针对性强,很有价值。此外如农民增收、粮食安全、物价上涨、增产不增收、庄稼选择、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热点难点问题都需要新闻工作者去认真思考、认真回答。2.政治建设

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我国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重要经验。当我国农村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新闻记者要关注村务公开、基层民主、农民工选举权等新举措,尊重农民的创造性。

3.文化建设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既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动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似乎成了被主流文化遗忘的角落。在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本就不高,而文化投入又偏重于城市。据权威部门披露,以2003年为例,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占28.1%;文化事业费中东中部地区占78.3%,西部地区占21.7%。我们要积极宣传新农村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现象,如农民拍电影电视剧、乡村作家歌手、乡村文化艺术节、农耕文化博物馆、农村书屋等体现新型农民精神风貌的文化追求。同时要批评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娱乐休闲方式,如小农本位、重农轻商、聚众、色情表演、、封建迷信等。总之,通过我们的宣传报道,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农村群众干部的文明素质,促使农民价值观念和娱乐休闲方式的转变,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4.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社会发展,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闻工作者应该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重点——改善民生进行报道。充分宣传各地在农村金融、科技教育、医疗保险、购物、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环境治理等各项社会事业上的积极探索与成功经验,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突破

新农村建设的报道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丰富。在具体实施上,新闻工作者需要按照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集中精力抓住主要矛盾,取得重点突破。

1.提高思想认识,及时向广大农民和党员干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亿万农民自身。新时期的农民不仅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更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新闻宣传的全过程,用民族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在农村的影响。新型农民的培育,新闻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基本政策措施、决策部署

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应该心系三农,及时迅速地用农民喜欢的形式,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好政策、建设新农村的好措施,宣传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政策。

农村在发展,农村的政策也要在探索中完善,有继承也有开拓。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依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规模经营。同时也鲜明地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也就是说要坚持农民土地的基本经营权,在这个基础上再走向规模经营的道路。农村土地的使用问题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一个焦点问题,新闻记者自己需要充分理解国家的土地政策,做到既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又要发挥土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定位为“做党的喉舌,农民的挚友”的《农民日报》一直在关注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问题,关注各地在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上的探索和尝试,并刊登了一些政策性、导向性很强的报道。2007年11月30日,发表题为《法库县合作社农民变“股民”》的报道,介绍辽宁省法库县创立专业合作社,农民成股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探索。2007年12月3日,刊登了《沛县基层党组织领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文章,讲述了江苏省沛县按照“党员带群众、干部带农户”的思路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田效益最大化的大胆探索。2007年12月4日,刊发《合作经济组织引领任城农民“抱团”闯市场》一文,介绍了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积极探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组织、流通、服务等领域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家庭承包制开始的,家庭承包制对于整个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因为它是最早进行改革的。但是农村家庭承包制实行了二十多年以来,它的局限性就开始暴露出来了。一个局限性是,农业现代化仍然要走规模经营的道路,因为中国农业劳动率太低了,那么多农民每家一小块地,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了,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农民日报》的这组报道集中表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增收方面的优势,体现了记者、编辑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新闻敏感,对全国农业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满足了农民的意愿。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让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因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认为循环经济指的是遵循生态规律,在经济和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做到以下四方面:资源高效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最大限度的把废物转为可利用的资源;不能进行利用的废物要做无害化处理。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农村的能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如耕地减少、河渠污染、生活垃圾、土地板结、草原沙化等问题非常突出。“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3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39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数量有限,质量低下且在退化。2006年净减少耕地30.6万公顷”。“2006年水资源总量255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9.1%;人均水资源1945立方米,减少9.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与环境为实现经济增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紧紧围绕农村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节能减排、防治污染、可再生能源等事关能源、环保的问题去进行采写报道,努力建设农村生态文明。12月3日的《农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禹城市:一个玉米芯至少用三次》的消息,介绍了山东省禹城市利用玉米芯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农民种植玉米→企业收购玉米和玉米芯生产功能糖→产生生物质废渣→生物炼制技术生产燃料乙醇(或代替煤炭用于生物质发电,或返给农户作食用菌栽培料)剩余废物成为肥料还田→农民种植玉米”这条完整的“玉米链”是山东省禹城市发展循环农业的代表作。该市市委书记黄金忠介绍,禹城市作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市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不断探索农业循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效益“共赢”。(《农民日报》2007年12月3日)

媒体要通过自己的报道帮助农村广大群众干部树立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

4.关心农村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层次内涵从整体上来看是人民,具体说来是每一个公民。以往我们更注重人民的整体而忽略了个体,现在注重人民不仅是整体的人民,而且包括每一个具体的人,每个有其鲜活个性的人。

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我是农民》栏目就是“以人为本”的典型,该栏目以性格迥异而极具魅力的人物,真实而精彩的故事,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为观众打造一档生动、平实、有深度、充满温情的人物纪实访谈节目。湖南卫视的《乡村发现》之所以那么吸引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讲述的是各地农村人的独特的人生故事,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泥土芬芳。如《葡萄大王王先荣》、《女大学生圈地6千亩打造绿色农业基地》、《“村官”上海取经记》、《最较真的人》、《乡村哲学家》等节目记录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放下架子,把目光投向最广大的农民和基层干部,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我们应该要给广大农村人留一席之地,用我们的镜头、屏幕、版面记录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心路历程,见证时代变迁、社会变迁中,农民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变化历程。没有他们,我们的媒介世界是不完美的。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新闻媒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发展“三农”的政策,也需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入基层,求真务实,在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新闻媒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新农村报道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用十七大精神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道是当前迫切而重要的话题。文章认为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新农村报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根本;围绕“四位一体”的建设策略取得“重点突破”是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四位一体新农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