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群体需求研究

时间:2022-02-28 02:50:21

传播学视野下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群体需求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校校园戏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果,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的需求不够重视,从戏剧的发生、发展角度来看,受众是推动戏剧发展的重要元素。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当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需求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90后”

高校校园戏剧,主要指在高校校园里开展的戏剧样式,其创作者和观众也来自校园。中国校园戏剧来源于西方戏剧,它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产品,在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1898和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在圣诞节上演了数个戏剧剧目,其中包括学生自己编演的政治讽刺剧《官场丑史》——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校园戏剧演出的记录。①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曾孝谷等人为了响应变革社会、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呼声,在日本成立了春柳社,他们所演的戏剧受到日本新派剧的影响,而日本新派剧是效仿西方戏剧形成的。1907年2月,春柳社在日本演出了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6月演出了曾孝谷改编的《黑奴吁天录》,这两次校园戏剧活动被公认为是中国话剧史的开端。

一、高校校园戏剧的地位与主要作用

中国高校校园戏剧以其反传统及现代精神内核,长期处于文化前沿。进入新世纪后,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交融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高校校园戏剧不断求新求变,在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碰撞中逐渐成长起来,为广大青年学子拓宽了通向精神家园的道路。通过高校校园戏剧活动,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社会的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当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的主要特征

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传授活动中的参与者,是信息和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②施拉姆也曾这样评价受众:“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③高校校园戏剧的受众通过接触校园戏剧,能增长戏剧知识,同时带来一些思想观念或价值取向上的变化,并且反映在自身的言行上,这也是高校校园戏剧的主要传播目的。为了保证其传播效果,需要分析受众特征及需求。当前高校校园戏剧的受众群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具体而言是以“9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该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全球化思维模式。改革开放的大潮、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成为了“90后”大学生们成长的背景,这也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90后”无法逃避的。在这种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他们,自然也就具备这个时期的鲜明特征,即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全球化思维。

(二)韧性不足,思考问题不够周详。“90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其意识里缺少对别人的包容与体谅。他们很难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与坚韧。在应试教育的架构下,学习成绩几乎成为了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因此导致他们思考问题不够周详,甚至草率、偏执。

(三)价值判断多元,个人主体意识增强。在网络传媒时代,网络成为了“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使得他们获得的信息量增大,主流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影响弱化。在这样的社会与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其智力发展显著,个人主体意识增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独立且多元化,他们有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有很强的鼓动性,渴望实现一个自由、平等、自主交流意见的公共平台。

三、当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群体需求分析

受众中心理论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立足该理论,同时结合之前对于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群体特征的分析,总体上来说,高校校园戏剧需要通过发挥其艺术性和人文性特征,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受众自主获得更多的审美乐趣与人生体悟,从而陶冶心灵,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当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戏剧题材及较高品质戏剧作品。当前,高校校园戏剧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但也存在各种问题,其中,作品在创作选题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在选题层面,一方面要提倡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选题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这个理念之下应有的选题“边界”,这是确保戏剧作品具备较高品质的基本保障。我们所选择的题材,不应是用晦涩难懂的理论包装起来的故作高深的哲理命题,也不应是“孤芳自赏”的小众情怀,更不能一味为了迎和观众而选择媚俗。具体到作品的品质方面,受众所需要的戏剧,是内在含义与外在形式有机整合,是在适应时代风尚中不断吸收、调整、拓展、提升,是能够还原高校校园所应有的艺术思维与审美趣味,同时不拘一格又亲切健康的作品。

(二)参与度高,交流感强,具备互动性的戏剧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日益普及,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诸如微博、微信以及网络直播的火爆,均体现出人们对于信息传播交互性的巨大需求。作为高校校园戏剧的主要受众,“90后”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他们一方面是网络时代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成为网络时代文化信息的者。因此,在戏剧接受层面,他们更加注重戏剧作品的参与度与交互性,比较容易接受更加富于交流感的戏剧呈现形式。

(三)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的舞台设计与观演空间。校园戏剧在剧本创作、语言动作设计,以及舞台调度等方面应本着创新性的原则进行大胆突破。其中,剧场作为戏剧传播的主要媒介,传统的舞台设计充满了场景设置的假定性,观众若要进入情境则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想象。伴随着科技尤其是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许多舞台设计能通过现代化手段近乎完美地还原生活的真实。目前高校在校生绝大部分是“90后”,他们既是“电视一代”又是“网络一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惯于在视听语言层面接受信息,现代传媒在声光电方面构建了全新的审美体系,成为了“90后”们审美的主要标准之一,这就要求校园戏剧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从技术美学的角度来优化舞台及观演空间的设计,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作品进行包装。因为从戏剧发展的历史来看,戏剧不断吸收音乐、美术、雕塑、影视等艺术形态,并从中汲取养分,这也是戏剧发展的主要特征,尤其在当前传媒技术大爆发的时代,校园戏剧更要适应这一时代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手段来优化观演空间,从而适应校园受众的审美需求。总之,伴随着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发展,中国戏剧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对于高校戏剧受众群体,我们应予以充分的重视,通过满足他们的观演需求,从而提升高校校园戏剧的整体水平,这对于培育未来的中国戏剧受众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立杉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注释:

①宋宝珍.世界艺术史戏剧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83.

②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2.

③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94.

参考文献:

[1]宋宝珍.世界艺术史戏剧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2]王卫国,宋宝珍,张耀杰.中国话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王晓凡.中国学校演剧的回顾、现状及前瞻[J].戏剧,2003(4).

[6]崔伟.浅论当代戏剧创作特点与校园戏剧创作现状[J].当代戏剧,2013(4).

[7]李姗姗.校园戏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J].戏剧之家,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