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武术发展现状研究

时间:2022-08-05 10:46:47

传播学视角下武术发展现状研究

一部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1]。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下,阐述几点对中国武术当下发展现状的思考。

1武术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才是根本

对于现代武术的竞技化的发展,现在的种种迹象都表明,竞技武术的发展在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大众舆论对现代武术产生了许多误解。对此,是否提示我们还应当返回到传统武术当中,去寻找文化的血脉和未来的道路。面对中国武术发展的现状,许多人已经提出了种种观点、措施和建议。然而,这些方法层面的建议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是,给予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土壤才是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发展武术的根本途径。武术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从古至今的主流都是游离在官方之外,私下传播的情况,但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文章指出“中国武术是生长在过去的自然经济的社会条件下的”,但是现代化的社会,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产生和传播的速度急剧加快的情况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武术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这样一来,就使得武术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载体的逐渐弱化乃至消亡埋下了伏笔。从这个角度来说,脱离了农耕文明背景的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进行自我的再生产,获得新的生命力,就成为了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活态”是文化发展和传播领域中很重要的概念,以武术为例,现有的研究认为,武术的继承和传播不应该仅仅把武术的器械、书籍资料、录像等挖掘保留下来就万事大吉,还应该注重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使武术得以在人的身上流动,保证武术的活态传承。[2]然而,这种观点固然正确,但是仍然有其视野的局限性,武术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现存的拳种的挖整、保护和活态传承,更应注重于整个武术文化系统的“活态”。以八卦掌为例,董海川作为一代宗师,技术风格自成一家,其八大弟子由于自身的天赋,特点不同,又发展出了各自的特点,从狭义的拳种保护上说,董海川的技术风格在他辞世之后必然消失于历史之中,然而他的八大弟子却通过各自的方式,将董海川的拳术保存了下来。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现代公认的种类繁多的拳种系统是明末才得以成型,期间,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各种有名的、无名的拳种产生又消失,如果以现在武术保护的视野来说,这些都是损失,但是正因为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当时的背景下,整个武术文化体系得以在这种不断有新拳种产生,又不断有拳种消亡的情况下,以一种生机盎然的“活态”不断向前发展。有学者对现代人“造拳”[3]提出了反对的观点,认为会有人本身就没有练好传统武术,擅自“造拳”,担心会导致泥沙俱下的情况发生,这是我们应当警惕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还有一批完整的继承了传统武术拳种的优秀的拳师,在“继承了师父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东西”[4]之后,开创了新的流派,为武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其中的代表,应当就是“洪式”太极拳了。人们往往容易把“传统”理解为“过去的”,或者“过去已有的”,其实传统应当包括“历史上形成的”和“流传至今的”这两个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但已没有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传统,我们没有惋惜的必要。只有在现实中依然存活、流传至今,并起着积极作用的传统,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承它,更要创造它、发展它。正如余秋雨先生所云:“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不是风干的遗产”;“凝结的传统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而一切有价值的创造都是传统的延承”。[5]武术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才是根本,相关的保护和发掘只是治标,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应当从政策制度层面产生有利于武术生长的土壤,才能够治本。

2剑道、跆拳道等项目的现代化转型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启示

2.1“瘦身入奥”

在中国,武术走上了竞技化的现代化道路的同时,与我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的韩国和日本走上了一条和武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并且跆拳道和空手道的成功入奥在为武术入奥的计划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之后也理应引发我们的思考。本文只选取一个“瘦身入奥”这个角度来谈。郭玉成在《中国武术传播论》中提到,空手道的“瘦身入奥”对武术发展的启示。然而,武术“瘦身”的任务远比现在所想的要更加任重而道远。跆拳道、柔道等项目在推广时,都去除了流派的差异,以标准化推广,在内容上只与武术的一个拳种相当。而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种类繁多的拳种在向外推广时,恰恰成为了拖累,接受者、传播者都迷失在了广博的武术文本之中。甚至,武术在最初界定时就走入了一个误区:“武术”一词泛指中国所有的技击技术,而剑道,跆拳道都只作为一个“拳种”的范畴出现在人们面前,韩国、日本的武技推广,都只着眼于一项“拳种”,并且仍然进行瘦身推广,而“武术”所包含的内容更是远远高于“拳种”的内涵,导致精简都无从下手,反而在形成了竞技武术之后,由于这种迷茫,逐渐丢失了武术中的文化内核。韩国跆拳道的历史是零散的、破碎的,它的内涵是“惨白无力”的,它没有中国深厚的文底蕴,也就无法造就出与中国武术相媲美的博、大、精、深,它只能靠依附中国的传统文化来使自己更加具有活力。与中国武术相比,韩国跆拳道似乎要单一得多,但也正是这种单一的文化,为韩国跆拳道在中国迅速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6]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拳种的数量上,仅仅官方发掘整理出来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的就有129种,更不提没有被国家发现,隐藏在民间自生自灭的的拳种了。即使现在推行的竞赛套路,从拳术上来说,也是以“长太南”三个项目为主,传统拳术全部被归入了“传统”一项,既然如此,上层政策的制定者何不集中力量,抓出一个拳种,借鉴空手道和跆拳道的发展模式,发挥自身特色,将其推进奥运会。这么做必然会面临一个问题,即被支持的项目得到大力的发展,而其他拳种会没落下去。首先,这个问题在当下武术的发展环境中已经不成为问题了,因为现在的中国武术存在这个问题已经很长时间,并不成为阻碍改革的借口;另外,“保持传统”是具有东方文化话语的项目在国际化过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即使现在已经领先武术一步进入奥运会的跆拳道和空手道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专注于竞技规则,传统流派的丢失等等,而中国武术的问题虽然在性质上同这些项目一样,但是由于其丰富的内容,使情况变得复杂太多,这又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2.2武术发展的合法性探究——文化与礼仪

2008年奥运会武术入奥失败,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是国际奥委会对竞技武术文化内涵的质疑。武术在最初被世界所认识时,被国外报纸赞誉中华武术的精湛卓越,富有艺术性、表演性。[7]李小龙等国际功夫巨星更是让西方发现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技击技巧。西方人被武术所吸引固然是因为其精湛的技艺和精妙的技术,但是更本质的原因是隐藏在武术的身体技术背后的文化因素。东方迥异于西方的自然环境为武术带来的身体文化才是武术能够吸引西方社会最主要的原因。在武术产生的社会背景下,以技击为本质的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医术、兵法、艺术、哲学、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可以说,武术早已经不是一项单纯的身体活动方式,而是一整套文化系统。在这样的前提下,武术想要走上一条更加有前途的发展之路,必须“获得现代文明社会的准入证”(戴国斌语),这样一来,如何处理好武术的身体话语和文化话语之间的二元对立,以及“舞”和“击”的二元对立,就成为了需要研究的重点。首当其冲的就是武德的发掘,而在武德传播过程当中处于最显性的地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武术的礼仪。现在在武术活动中,流传的最广的,似乎有且只有抱拳礼。在武术的教学训练和对外传播中,抱拳礼仅仅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动作存在于大多数武术相关者中间。但是反观跆拳道、剑道等项目,对礼仪的发掘,不仅形式多样,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例举几点剑道礼仪常识:(1)进场馆时须向场内行礼,然后除去鞋袜。(2)场馆内除休息室外严禁吸烟或零食。(3)不得在场馆内喧哗、斗殴或使用任何污言秽语及不敬的言辞。(4)从他人面前经过时要打招呼,不可冲撞或是推搡。(5)行走时不可跨越竹刀、木刀和护具。一旦发现,必须立即退回将物品重新放好并向使用者致歉。(6)练习时闲置的竹刀、木刀要摆放整齐。(7)老师或前辈做解说、示范或是其他人在练习时,不得交头接耳。(8)练习时要全力以赴,若果真因身体不适想中止练习,必须举手示意,退场时依靠场地边缘行走。(9)练习结束后要认真整理好自己的器械和物品,并安放整齐。(10)离开场馆时向场内行礼。由此可见,剑道的礼仪看似琐碎,却渗透了剑道习练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显性的规定,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练习者的情操。跆拳道同样也有许多细化的礼节的要求,许多家长送孩子学习跆拳道,都觉得孩子比以前要懂礼貌了,但是“跆拳道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8]但这种体现是直白的。而中国武术的礼仪却需要习武者用毕生的精力去体悟,去追问何以“成人、成己”的文化与人格真谛。这种复杂的文化就很难通过简单的“学”去获得,更多的需要去“修”来达到更高的境界。跆拳道从一开始就机械地追求礼仪,有时候一天下来要鞠好几百次躬,而人在这种简单、机械的运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对于“礼”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让鞠躬成为一种习惯,当这种习惯被大众接受并不断在生活中出现时,人们就会误认为跆拳道比中国武术更讲究礼仪。[9]而中国武术的礼仪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10]。因此,韩国跆拳道的礼仪是“学”来的,而中国武术的礼仪是“修”来的。[11]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对道德礼仪有着大量的规范,例如“八打八不打”,形意拳有不得带艺拜师的规矩[12]等等,不仅仅从一般道德的角度,还从技术、自然法的角度衍生出了一系列武术礼仪的要求,其内容是远比跆拳道,剑道之流要丰富的,是一笔有待发掘的巨大的文化宝藏和传播利器。

3关于《功夫熊猫》的思考

当《功夫熊猫》上映后,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为甚么美国人能够用中国人的东西作出这样的动画电影,但是中国人自己却做不出来?”这个问题其实无关于文化生产,而是与中国动画的产业模式有关,在这里不做细表。但是却带来了新的思考:中国以武术为题材向国外输出了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其中以《卧虎藏龙》、“李小龙”系列等为代表,西方相关的产业在吸取了这些异质的文化作品后,必然会进行再生产,但是形式和内容都不确定,从而具有偶然性,《功夫熊猫》就是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他者的再生产必然是以其自身的话语为核心的,不论其外在表现运用了多少中国元素——建筑、音乐、拳法、图腾、包子、面条,但是核心的价值观仍然是美国的。影片《功夫熊猫》的制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被灵活的地渗入其中的美国文化,影片的核心有意无意地向观众输出美国的文化精神,让“功夫熊猫”成了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13]对此,我们应当从中发现作为我们的武术文化的传播对象的西方社会在《功夫熊猫》中展现出来的对武术文化的需求,看到国际的“口味”,并且在我们的影视作品的生产中结合他们的需求,渗透进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再次进行再生产,反向输出到西方,形成文化的交流,并争取在这种交流中占据主动地位,让《功夫熊猫》成为武术文化传播的助燃剂。

4“神秘化”的去留

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神秘化”现象一直伴随着武术传播的各个层次,尤其是在浅层传播中尤甚。向远看,有“武圣”关羽成神;向近看,民国时期的孙禄堂等诸多大家,由于其高深的技艺造成的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也被渐渐传为神话;更有,在各类武术典籍中,对武术的诠释方式使人不易理解,又生出多种多样的“传说”。产生这种情况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迥异于西方的文化话语。以形意拳和体操为例,传统形意拳的收徒最佳的时间是15岁,要求骨骼已经长成,方可拜师学艺[14],反观体操等西方体育项目,自幼开始练习,十几岁,尤其是对于女运动员,十五六岁正是出成绩的时候,甚至水平可以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另外,西方科学重视“细化”,研究问题从微观入手,中国文化更多从宏观看问题,导致普遍接受西式教育的现代中国人自身对传统文化都无法较好的理解。其实,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神秘化”是全人类的共性,在面对自己无法理解又无法考证的问题时,这是大多数人趋向,宗教的产生也与其不无关联。在武术的传播过程中,“神秘化”作为一个既存的现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差别,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现象。在传播对象的两个层次上,建议:(1)在面对浅层传播的对象,如普通大众、国际化宣传的目标群体时,武术的传播内容应当适当保留一些神秘化的色彩。由于神秘化是人类文明的共性特征,在武术传播过程中,保留一定程度的神秘色彩,有助于提高武术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接触武术,了解武术,练习武术。(2)对深层传播对象和武术从业者,需要“去神秘化”。在成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武术文化传播者或是成为以武术相关的教学训练内容为职业的人群后,应当着力于武术的“去神秘化”。相关人员应当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和教育方式,更加深刻的理解武术的文化和技术内涵,做到不仅要知其然,跟知其所以然。现今武术传播面临着过度神秘化的问题,使得不了解武术的人在听说了武术的传说之后心驰神往,但是真正接触了武术之后却发现言过其实,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是不利于武术的长远发展的。对于如何纠正过分的神秘化倾向,提出两点建议:(1)文化层面:多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从传统的文化视角解读武术文本,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传播对象时,能够胸有成竹,说负责任的话。(2)技术层面:加强传统武术的技术解读,立足实践,不说空话。例如,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武术是以套路为主体的观点。实际上传统武术运动并不是以武术套路为主体,散手为辅的运动形式,而是兼具“舞和击”两条方向的文化主体。但是在传统的师门观念下,本就有所分离的打法和练法,在没有真正进入师门前,“徒弟”基本不可能得到打法的传授,久而久之,会练法而不会打法,甚至只会演法[15]的人多了,在社会传播的过程中就造成了“武术以套路为主体”的假象。

5结语

古今文化,失传者甚众,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的潮流中仍是主流,其因有文化之土壤,一旦雨露播撒,便生根发芽,本不应出现单独保护某项文化项目的局面。但是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近代以来的历史事件,使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本来的土壤已经变得稀薄,只能从项目众多的传统文化项目之中重新挖掘文化之土壤,是为“文化成果反哺文化生产者”,通过这种人为干预的传承活动,使文化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武术在现代化的趋势下应当对比跆拳道和柔道、剑道的现代化,竞技化的方式,如何改变传统拳种、武技以杀人为目的的技术特点,获得现代文明社会的准入证,同时也走出一条与现行的竞技武术有所区别的新的和更加光辉的道路。《功夫熊猫》的出现,掀起了一波新的中国热,但是隐藏在中国元素下面的仍然是美国式的普世价值观,面对这种文化的冲突,既要保持住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动摇,也要能够发现和吸收“功夫熊猫”带来的国际文化的需求,并且将这种需求融合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化产品的再生产之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东方的文化输入到国际社会的视野中去。“神秘化”是武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从浅层和深层的传播对象入手,恰当地利用好“神秘化”,是之成为武术传播的又一利器。

作者:张瑞 李恒飞 王腾飞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8):65.

[6]王国志,王岗,吴志强.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49.

[7]郭玉成.中国武术与国家形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42.

[9]黎晓勇.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08(2).

[10]王国志,王岗,吴志强.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49.

[1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12]王国志,王岗,吴志强.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50.

[13]李仲轩口述/徐皓峰.逝去的武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4]黄海燕.“功夫熊猫”: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同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2):63.

[15]李仲轩口述/徐皓峰.逝去的武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