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国际传播学5W模式分析

时间:2022-12-04 09:25:27

中医文化国际传播学5W模式分析

一、Who-控制分析

5W模式中的who,即“谁”,指传播者,在传播中,传播者不仅开启了整个传播过程,也在传播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控制作用,信息获取、加工与传递皆为传播者之职责。当然,虽被称为传播者,但个人仅为其部分组成形式,集体或机构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传播者的分析即为传播活动中的控制分析。目前我国的中医文化传播者主要包括国内某些特定医院的医生,国外的中医师、从事中医教学的教师、中医资料翻译者及媒体传播工作者。由于中医传播不仅是简单技术层面的医疗方法传播,还包括蕴含于其中的中国传统伦理学、哲学、天文学、及地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传播。因此不同传播者应结合其职业特点,针对性地对传播信息进行选择。国内特定医院的医生,国外的中医师及从事中医教学的教师由于其职业专业性特点,其接触对象主要为患者及学生,以独特的中医治疗方式治病救人或将中医疗法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们,让患者及学生们更多受益于中医学是其职责所在,因此他们的信息传递重点应放在中医专业知识方面。而中医资料翻译者及媒体传播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则有所不同,其面对的群体更为广泛,不仅包括病患,还有众多对中医有着极大热情与兴趣的读者,后者对中医的疗效及运作理念的热衷度要远远大于中医知识本身,因此中医资料翻译者及我国媒体,如行业内、外的中、外文报纸、刊物以及广播电视、互联网应将信息传播重点放在中医理念及文化传播上,达到普及中医知识的目的。由于这一类传播者的工作重心在于对中医文化内涵的传播,其目的在于使译入语读者理解并接受中医文化。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某些中医术语,作为文化负载词,在译入语中必然缺乏对应表达形式,若译者忽略文化传播的需要,强行直译,必将导致译入语读者理解上的困扰,如将“龙骨”译为“dragonbone”,因为事实上,“龙骨”只是一种入药的化石,而不是龙的骨头;又如将“齿痕舌”译为“teethprintedtongue”—其实“齿痕舌”只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并非“牙齿咬过的舌头”;将“失笑散”译为“powderforlostsmiles”,根据《医方发挥》的解释,失笑散具有行血止痛怯淤、推陈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实为得此药方而笑,将其译为“powderforlostsmiles”显然是在误解基础上的误译。

二、What-内容分析

5W模式中的what指“说什么”,“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就中医学而言,中医理论与文化构成中医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中医文化的传播在控制分析部分已简要述及,因此内容分析部分,中医理论传播将作为主要讨论内容。与西医的科学性不同,中医更强调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原则、整体观、五行论、阴阳平衡论等理念。这些理论,基于中国古代医生们的经验医学,虽自成体系,但其本质与精髓,与现代实验医学所认识的形态物质结构大相径庭。因此,很难被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医生所接受、认同。这是其学科限制与阻碍其自身发展的关键,也是目前中医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作为文化传播中介的译者,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在翻译过程中从中斡旋,将生涩、难懂的中医术语与文言文文本形式转换为易于理解的现代白话语体与通俗易懂的通用医学语言,无疑会对中医传播起到正面、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中医将绦虫病称为“寸白虫”,如硬译为“inchwhiteinsect”,虽与原文达成照应,但显然无法被不具备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西医医生所理解。但若将其直接译为“taeniasis”,其中文化干扰因素立刻消减。再者,有译者认为中医中的“心”,“肝”虽被译为“heart”、“liver”,但中医医学理论系统中的“心”,“肝”远远不止于西医“heart”、“liver”所代表的概念,因此不主张将其对应直译。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意欲生生切断文化差异极大的中西医之间的相似性,于中医文化传播是极为不利的。笔者以为中医传播尚处于初期阶段,在翻译的过程中,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应成为基本翻译立足点。该阶段的中医翻译,相对于中医的独特性和民族性,译者更应该强调中医的自然科学性,以促成中、西医两种体系的有效沟通。虽然中、西医的起源及进程大相径庭,但是其工作对象和研究内容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即都是对人体及疾病进行研究,因此,这两种差异巨大的医学体系间必有其相通性,即对大部分疾病、人体器官、系统的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中、西医在理念与治疗方法上的不同,会使得两种体系对某些医学名词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本着推动中医文化传播,使得中西医学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目的出发,参照西医术语对中医名词进行翻译,不失为帮助异质文化读者了解中医、进而接受中医的好方法。

三、Inwhichchannel-媒体分析

Inwhichchannel主要是对中医文化的传播渠道进行解析。随着经济发展,公众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专业化,同时社会阶层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造成了传播分众的事实。而分众传播,反过来,又对媒体细划有着更进一步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媒体形式同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由大而全模式向个性化服务转变。目前主要的媒体传播形式主要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等,分别以视觉、听觉、或视听觉结合的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为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我们无疑需要对各个媒体形式的特点进行分析,考虑在具体环境下,受众的最佳媒体接触方式,使中医知识更有效地传递给西方读者。报纸是最为重要的纸质媒体之一,读者群大,重复购买率高,出版频繁高,市场占有率也很高。因此,报纸较为适合刊登关于中医较为浅显、概论性、普及型的文章,耳濡目染,使西方读者在无意识中不自觉接受中医的概念。相较于报纸,作为纸媒另一形式的杂志,虽无报纸的覆盖面广,但其读者群体较为固定,功能性、专业性强,所以更适合刊登针对性较强的中医专业知识类文章,以供相关专业人士进一步研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媒体,如:电视、网络等,则具有声画结合、动态演示,涵盖面广、重复能力强的诸多优点,可以以更动态、直观的方式对中医文化内涵加以诠释。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涉及医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国人自己理解起来都不容易,对于异质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发挥电媒的优势,将声、光、影结合,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无疑在推广中医文化方面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Towhom-受众分析

Towhom是指对谁进行传播,对中医文化传播而言,具体是指对传播对象进行分析,即在对中医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将读者反应纳为考虑因素。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界定读者的作用,这一问题就已经开始凸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读者反应的角度出发,考虑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接受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一经传入中国,便很快引起翻译界的高重视与及时反馈。与传统理论不同,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不应仅仅局限于源语文本与译者之间,还应将读者反应纳入考虑范畴,认为只有译入语读者反应与源语读者反应相类似的译本方为质量上乘之译本,再次强调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真正让读者参与到文本释义过程中,译本对读者的理解有促进作用,才算是达到了翻译的初衷。如果翻译的目脱离了服务读者的本质,又何谈文化的传播呢?因此,笔者认为,欲真正达到中医文化传播的目的,在现阶段,中医文本的翻译应采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归化译法不会让译入语读者由于过于强烈的文化不适性而排斥对异质文化中中医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适度的异化译法也能让译入语读者对中医传统文化有循序渐进的认识。

五、Withwhateffect-效果分析

Withwhateffect指传播取得何种效果,传播效果研究指对传播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检验,通常其包含两方面内容:微观过程分析与宏观过程分析。对传播的个体影响效果进行检验是微观过程分析,而宏观过程分析主要是对传媒所取得的社会效果进行分析。换句话来说,传播效果从小的方面来看,指信息经媒体发出后,对个体受众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等所造成的实际影响,而从大的方面来看,则指整个社会受个人思维、行为方式影响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具体就中医传播而言,指在媒体影响下,特定个人或社会对中医文化的认识是否产生了观念、态度上的变化,即是否经历由陌生、排斥到逐渐了解,最后乐于接受中医疗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意味着传播者最终意图的达成。中医不同于西医,有着内在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语言特点,如何跨越文化与语言形式的障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医文本进行准确诠释,使得中医疗法更好地为国外患者所理解、接受,进而成为其治疗时的自然选择,是有志于中医学翻译的译者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医用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表达的简洁性,简单几个字就可以概括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或某一理论,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对等词汇,因此翻译往往变成解释,则更能实现其交际功能。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在中医疗效的保证下,中医用语及隐藏于其中的中医文化必然会慢慢被国外患者所接受。而随着信服中医疗法患者人数的增加,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从而最终实现传播中医文化的意图。综上所述,不难看出5W模式的五个主要构成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现阶段中医传播中的传播语体与传播载体这两大问题。其中,“谁”即控制分析在传播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可以根据传播者身份,传播目的对传播内容进行选择,可以根据传播内容的性质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可以根据受众特点,接受能力和对文本的反应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控制分析从微观到宏观对受众施以影响,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从而克服强烈民族归约性对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所造成的巨大困扰,让中医学不仅可以从一个时代传承到另一个时代,也可以由一个地域传播到另一个地域,造福于全人类。因此,可以说以国际传播学5W模式来探讨新形势下的中医文化传播,不再把中医传播局限于文字层面的双语转换,而是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将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媒介、对象、效果等因素纳入到传播分析,对中医文化的有效传播意义重大。

作者:王晓敏 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