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理论论文5篇

时间:2022-07-02 11:17:25

群众路线理论论文5篇

第一篇:刘少奇群众路线思想特征

一、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领导方法的统一

在我们党的思想理论中,群众路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群众路线是指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广义的群众路线既包括党的群众观点,也包括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来自党的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政党,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因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观点;在理论上坚持群众观点,在实践中必然要求贯彻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前提和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保证。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刘少奇反复强调坚持群众观点的重要性,充分阐明只有尊重群众、信任群众,群众才会尊重、信任我们的道理,他告诫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群众观念”,指出“有些同志的群众观念非常薄弱,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不纠正,不解决,党性就成问题”〔1〕。为了使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学习和把握党的群众观点,刘少奇还对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作出完整概括,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党的群众观点是党和人民群众本质关系的理论反映,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无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只有在理论上确立党的群众观点,才能在实践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刘少奇指出:“我们同志有了这些观点,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2〕他认为,所谓走群众路线,就是领导者走群众路线;领导者在工作中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在回答什么是群众路线时,刘少奇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概括了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他指出:“什么是群众路线呢?概括地说,群众路线的基本点就是:第一,信任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在刘少奇对群众路线的界定中,既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充分相信群众等群众观点,又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倡导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这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仅是领导方法、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是一个世界观问题。这就把党的群众路线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之成为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活的灵魂。刘少奇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领导方法的有机统一,在广义上对群众路线的内涵作出更加完整的概括,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臻于完善和成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这里的表述与刘少奇对群众路线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强调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的统一,《决议》在坚持刘少奇关于群众路线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概括更加精辟、更加简明扼要,明确指出要依靠群众,突出强调党的性质和宗旨对坚持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对刘少奇关于群众路线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二、坚持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的统一

刘少奇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人民负责,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同时他还指出,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具有一致性。他说:“每个党员对人民负责,即是对党负责,对人民不负责,即是对党不负责。”〔5〕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的一致性是由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制定的,并经过群众的实践得到检验和完善的,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既是对党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人民负责,要求我们各级机关出台的每项政策,我们领导干部说的每句话、做出的每个行为,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就要改正。因此,我们在发现领导机关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存在缺点和错误时,有权利和义务向领导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其纠正缺点和错误。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不能借口对人民负责而破坏党的纪律和统一,因为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统一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的任务,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刘少奇指出:“要理解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要使二者统一起来,不要使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6〕坚持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的统一,要求我们在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对上级负责,对某些领导工作中的错误置若罔闻,忽视对人民负责,甚至损害人民利益的错误倾向;二是借口对人民负责、对群众利益负责,无视和抵制上级的命令,甚至违背党的政策,破坏党的纪律,损害全局利益的错误倾向。这两种错误倾向从本质上割裂了党群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都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格格不入的。

三、坚持向群众学习与引导教育群众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向人民群众学习,认为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在要求,是党的群众观点的重要内容,是信任群众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正确领导的基本保证。刘少奇十分强调学习,尤其是向人民群众学习。他认为增加知识的途径有多种,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历史,学习外国人民斗争的经验,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向敌人学习,也可以增加知识。而最重要的,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7〕他还把向群众学习提到群众路线的高度,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同志一贯提倡的、在一切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这里最重要的是向群众学习的问题。”〔8〕为什么要强调向群众学习?在刘少奇看来,主要是因为:第一,群众的知识、经验最丰富最实际,群众的创造力最伟大,是无产阶级政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第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和无限性决定了其认识的无限性,是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三,“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的历史,是生产者的历史”〔9〕,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是我们党顺应时展的需要;第四,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人民的领袖,党要启发群众的自觉,指导群众的行为,必须首先向人民群众学习,具备充足的知识、经验和预见,然后才能教育群众。向群众学习并不排斥和否定党要引导和教育群众。刘少奇指出:“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迫切需要有远见的坚强的引导者与向导,因为这样的引导者和向导,是人民群众争取胜利的必要条件。”〔10〕工人阶级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但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阶级觉悟,也不是所有工人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因而需要党的引导和教育;其他人民群众,只有在党的引导和教育下,才能认清自己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并为争取自己的根本利益而自觉斗争。总之,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中,应该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刘少奇指出,引导教育群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群众原来的水准出发,去提高群众的觉悟,率领群众前进。我们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把最高的原则性和与群众最大限度的联系相配合。这就是我们的群众路线”〔11〕。当群众还没有自觉时,我们的责任就是用一切有效的适当的方法去启发群众的自觉;当群众已经有了某种必要的自觉以后,我们的责任就是去指导群众的行为,指导群众组织起来,斗争起来;在群众组织起来、斗争起来之后,我们再从群众的行动中去启发群众的再自觉。启发群众的自觉和主动,主要是注意启发那些中间分子和落后状态的群众的自觉和自动,如果没有这部分人的自觉与自动,我们冒然率领少数积极分子前进,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导致失败。刘少奇强调,必须分清领导党组织和领导群众的方式根本不同,要学习在各种环境下领导群众的艺术。他认为指导文化水平很低的群众,仅用一般号召的方法,是决然不能成功的,应该采取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突破一点、推动全局的方法。坚持向群众学习与引导教育群众的统一,就要坚决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命令主义,就是不尊重群众的自觉自愿,超越群众的实际觉悟水平,犯了急性病的错误。尾巴主义,就是没有起到引领群众前进的先锋队作用,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犯了慢性病的错误。

四、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与反对官僚主义的统一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丰厚政治资源和巨大优势。刘少奇十分强调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内第一个用“血肉联系”来形容党群关系的领导人。早在1951年3月,刘少奇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指出我们党在下层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党的八大上,刘少奇进一步把党群关系比喻为血肉般的联系。而在1948年10月2日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他就告诫全党,“必须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和群众联系不好,就要发生危险,就会像安泰一样被人扼死”〔12〕。在《关于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中他指出:“共产党什么都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只要共产党永远依靠群众,就是不可战胜的。”〔13〕在革命战争年代,党要在敌我力量悬殊、条件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并取得革命胜利,只有依靠密切联系群众,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因而官僚主义现象并不十分突出;而在革命胜利后,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在执掌政权的条件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就大大增加了,因而官僚主义的危害也日益严重起来。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刘少奇就注意到党内存在着的某种官僚主义现象,并把官僚主义作为民主精神的对立面而加以剖析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对反对官僚主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作出了更深刻系统的论述,并实际参与和领导了建国初在全党开展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14〕他认为,反对官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斗争,这种长期性的根源是“处于这种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滋长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15〕。他还从社会矛盾的深刻层面对反对官僚主义的性质作出阐述,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人民内部的矛盾又主要是人民群众同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存在的官僚主义的矛盾。”〔16〕那么,如何取得反官僚主义的胜利,使领导干部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呢?刘少奇认为要重视教育,特别要重视对权力的限制和监督。他指出:“国家领导人员的权力应该有一定的限制,什么事情他有多大的权力,什么事情不准他做,应该有一个限制。”〔17〕他认为,“对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应实行监督。除了广大人民的监督以外,还必须加强各级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认真实行国家的监督”〔18〕。有效监督和限制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离不开完善的民主和健全的制度。必须发扬民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筑起权力监督的防护网。没有民主,监督就无从谈起;没有制度的刚性约束,监督和限制权力就会缺乏长期性,就会流于形式和疲软无力。发扬民主,就是要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刘少奇指出:“要发扬民主,订立一套民主制度,便利群众去监督,保证群众有很多机会、用各种形式来反对官僚主义。”〔19〕在健全人民民主制度的同时,在党内要切实坚持和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刘少奇指出:“党内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党员群众相结合的制度,即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的制度,即是反映党内的群众路线。”〔20〕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既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又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度选择,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制度。刘少奇把强化教育、扩大监督和完善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和反对官僚主义辩证统一起来,为我们党从根本上克服官僚主义现象作出了深入探索,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五、坚持为民、务实与清廉的统一

为民是价值目标。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其实质和核心就是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刘少奇指出:“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21〕他还从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角度把“为民”提到真理标准的高度来强调,指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即是真理的最高标准,即是我们党员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1942年4月,刘少奇在《群众运动问题》的报告中,深情地指明了党与群众之间母子般的关系,“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党员是人民群众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命令群众的主人。党是为人民谋利的党,自身没有任何特权和私利可言,一切党员都必须牢固树立“为民”的宗旨意识,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务实是基本途径。为民必然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秉持一切对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而要做到对人民负责,就必须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务实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这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刘少奇指出,一切向人民负责就是在人民面前,一切都应该采取严肃而负责的态度,而不应采取轻率的态度。对人民严肃而负责的态度就是务实的态度。他指出:“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对人民负责,就要在客观上使人民因为我们的服务而获得益处,获得解放,就要力求不犯或少犯错误,免得害了人民,引起人民的损失。凡属是我们提出的任务、政策与工作作风,都应该是正确的,这样才于人民有利;如不正确,即要损害人民的利益,那就要诚恳地进行自我批评,迅速求得改正。就是说,我们要善于为人民服务,要服务得很好,而不要服务得很坏。”〔22〕对人民负责就是要倡导务实精神,务求工作实效,使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刘少奇指出,我们决定政策的方法是从群众中来,政策决定后,要拿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和执行。我们制定政策,要从群众出发、从实际出发,而不是领导者从主观愿望出发、拍拍脑袋决定政策,这种决定政策的方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务实精神。清廉是重要保证。要做到为民、务实,就必须保持清廉,反对腐败。早在延安时期,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就预见到革命胜利后党内会出现腐化堕落现象。1956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在党领导了国家政权以后,党内贪污腐化、违法乱纪、道德堕落的现象有了某种程度的发展,这种严重现象必须坚决制止。”〔23〕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针对党内特权思想滋长、某些领导干部在生活上贪图享受的倾向,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领导人员的生活水平应该接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要过分悬殊。”他认为,“过分悬殊,经验证明这是不好的,人民会不高兴,会脱离群众。”他坚决反对“那种摆排场,闹阔气,假公济私,明目张胆地挥霍人民财产的特殊化作风”〔24〕。而要反对腐败,保持廉洁,就必须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刘少奇认为,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路线,我们的干部才会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就不会发生脱离群众、腐败变质的危险。由此可见,坚守清廉,反对奢侈,才能永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克服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阎树群郭江凡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第二篇:群众路线的精神内涵及意义

一、切实领会群众路线的精神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它从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的角度提出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这表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法宝。

二、深刻明确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这一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永保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一个既动态发展、又永恒不变的主题,它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不断保持和强化的。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人民群众多联系、多沟通,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才能使我党坚定地成长为“两个先锋队”,从而继续保持其先进性与纯洁性。

(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切实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增强领导干部工作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如何做好这一重大课题,关键在于提高党员干部执行群众路线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我党的广大领导干部做了一次彻底的检查,宗旨意识强不强、工作作风实不实、廉洁自律硬不硬就是最有效的标准。通过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改进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勤洗澡”、“正衣冠”,彻底去除“群众工作”的不足,治愈“脱离群众”之病。

(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我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历史实践也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于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得民心者得天下”,广大群众即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又是我们的执政基础。人民群众认可了、满意了,我们党才有了执政之基,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立于不败之地。

三、正视开展群众路线的难题,掌握执行群众路线的有效方法

新时期,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还存在主观上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客观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执行群众路线道路上的绊脚石,及时解决和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是每个党员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党员干部素质教育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相对落后,官僚主义仍然存在,具体表现有: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滥用权力、互相推诿、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严重阻碍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极大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休养,强化理论业务学习,全面履行工作职责。切实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基层向群众虚心学习,调查研究,了解民生疾苦,办好事、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二)开展调研,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不仅要求思想意识到位、行动到位,而且要求制度到位。而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造成了群众路线执行中容易出现偏差。例如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信访接待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约束力有限,导致了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过程中具有主观随意性,流于形式,违背本意,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应该俯下身来,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研活动,不断完善群众路线的配套制度建设。使群众路线化为一种可操作的常态化工作方法,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只有完善了相关的制度建设,群众路线才不是一纸空谈,才有据可依,才有了执行的标准与尺度。我们的群众路线才会出实效,出成果。

(三)依靠群众,加强民主监督机制

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活动中,群众民主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往往使得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我们也自上而下地设有相关的监督机制,但是大多都是内部监督,缺乏力度,没有引入群众的民主监督机制,难以形成上下互动的监督合力。致使群众路线贯彻得不够深入彻底,有的成了“走过场”。各级党组织要建立群众监督制度,设置专职监督员,通过设立意见箱、群众热线电话、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帮助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变“上访”为“下访”,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向群众通报群众路线的实施效果,接受群众的批评与建议,增强群众民主监督机制的透明度。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路,是夯实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基石。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核心工作。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到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去。明确工作职能、履行工作职责。让群众来检验我们的工作职能到不到位,我们的工作尽不尽责。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我们指明方向,明确目标,以一心为党、全心为民、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者:戴正霞工作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人事处

第三篇:群众路线的责任精神及其价值

一、群众路线的责任精神析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增强使命意识……。”[1](P56-57)在这里,责任就像幽灵一样紧紧地纠缠着当前的每一位国民基于十八大报告描绘、确立的宏伟蓝图和理想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角色担当。作为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类永恒话题,责任是指“行为主体对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定在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2](P14-15),是具有一定行为能力的主体基于特定历史现状和社会需要自由选择并积极履行的社会任务。责任一经主体的自由确认就会升华为强烈的责任感,并内化为坚定而又执著的内心信念,继而又成为引导主体行为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关系人类历史命运的重大责任被人们认同以后,就会产生远大的理想,就会产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就会产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主体积极顽强地履行责任”[3](P2)。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以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责无旁贷,勇敢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在寻求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为使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更好地相结合,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又在具体革命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思想理论,成为中国革命取胜的重要法宝。党的“群众路线”是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经典作家关于群众工作的理论和讲话精神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服务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方法论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群众路线”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和平建国时期,又丰富于当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其基本思想内容可简单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群众路线的强烈责任精神,是构成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灵魂与核心,正是在这种强烈责任精神的促使下才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诞生,才最终上演了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作为责任精神,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认识基础上的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仁不让”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舍我其谁”的民族传统责任担当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天下劳苦大众为自己阶级兄弟的责任情怀,以改变他们的生活命运为自己的责任使命,并把这种责任情怀和使命又转化为实际工作方法,广泛发动群众,紧密依靠群众,与社会各阶级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让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在《论联合政府》中把“密切联系群众”定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对党的“群众路线”责任精神的高度价值认同。

二、群众路线的价值析评

“价值”是多学科语境下广泛使用的概念,不同学科语境下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反映的是主客体间的需求关系,主体对具有某种属性的客体(物质和精神)需求程度越高、越强烈,其价值就越大。富有强烈责任精神的党的“群众路线”之所以被定性为中国革命取胜的重要法宝,并作为党的精神财富被发扬光大,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赋予的,其价值既体现在改变了旧中国的历史命运,又满足了广大人民翻身解放获得自由的渴求。旧中国人民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与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不谋而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机遇又青睐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也以务实负责任的态度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重托,并紧密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并肩战斗,最终取得了翻身解放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也以此丰功伟业被人民拥戴登上了新生人民政权的统治宝座。今天,中国共产党的身份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其角色任务由打天下为人民演变为坐江山为人民,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局面,责任情景的挑战对中国共产党角色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党能否经得住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的严峻考验,能否带领广大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中取得更大辉煌,关键要从广大人民那里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1](P50-51)因此,发轫于烽火岁月且蕴藏着强烈责任精神的党的“群众路线”在当前仍彰显其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群众路线”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生命保障线

现代社会政党政治运行规律揭示,一个政党执政地位的取得与稳固仅建立在历史的功绩和代表自己意志的法律的认可是不够的,只有接人民的地气才能确保政权的长治久安。政党只是老百姓手中用来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当这个工具能很好地给百姓生活带来方便和实惠时,他们就会慎重地珍爱她,守护她;反之,就会抛弃她,远离她。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古人云:“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4]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组织,面对当今大众在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日益高涨的多元高端利益期许下,如何未雨绸缪,能够接上人民的地气以继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呢?

1、积极深入群众,与广大人民建立深厚的阶级感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否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早就说过:“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5](P547)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挑战,邓小平多次强调:“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改变的。”[6](P26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时期党的建设实际也明确指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一个重大问题是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7](P359)党的十六大以来,同志反复强调:“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8](P535)面对新的压力和挑战,履新主政不久的郑重提醒全党“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9]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暂时辉煌使不少党员干部滋生了享乐主义和官僚腐败作风,忘记了我党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党的革命事业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把当今通讯技术的发展作为自己呆在办公室不下基层的借口,不闻民间疾苦,不问群众冷暖,不知民情民意,不晓民忧民愿,干群关系疏远,党群感情淡漠。感情是需要培养的,人心是相通的,党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把党放在心上,只有党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把党当亲人。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基层,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学习实践中,既汲取了政治智慧,又体察了民情,在加强与民的对话和沟通中深化了彼此的阶级情谊。

2、积极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少党员干部经不住利益的诱惑,内心私欲开始膨胀,个人利益至上的倾向不断增强,与己有利的事抢着干,与己无利的事不沾边,满脑只想着自己的利好,唯独没有人民群众的实惠,甚至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表现出极大的反感与不耐烦的浮躁心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完全把我党一贯倡导的“我们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10]的工作要旨抛置脑后。针对当下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严重个人主义倾向,教育他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实干富民,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为此,首先,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群众利益至上的信念。广大党员干部心中要时刻装着人民的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的事,做决策、出措施、定制度、搞改革,必须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必须以群众是否受益为尺度,必须以群众是否幸福为目的。其次,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廉洁自律的形象。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上,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索取;多一些务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担当,少一些推诿;多一些认真,少一些应付。生活上,应洁身自好,勤俭节约,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最后,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保持为民办实事的作风。群众工作无小事,关键要事事放在心上,事事要做到实处,切记妄想空谈,废话连篇,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组织好、发挥好。

(二)“群众路线”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前进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中国共产党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就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幸福是我党的立党宗旨,并为之进行了最顽强、最英勇、最坚韧的卓绝斗争。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演讲中第一次用最通俗而又深刻语言向人们表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并依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多次对党的这一根本宗旨作了科学精辟的阐释。为了兑现党的承诺,告别建国初的“一穷二白”,解决老百姓衣、食、用等物质生活资料的短缺现状,以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过渡时期成功地实现“一化三改”,至中共八大召开前,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缓解了广大人民生活需求供给不足的矛盾;面对“”结束时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突出的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实行改革开放,并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的标准;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伟大理论的指引下,继续深化、推进各项改革事业不断走向深入。由于党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不敢淡化为民造福的责任,因此,改革使全国人民提前解决温饱并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初步取得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面对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让一贯对中共挑剔的西方媒体不得不由衷发出中国共产党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人民政党的感叹!试想,如此令人钦佩的非凡业绩的取得,党若不能自觉贯彻以责任精神为灵魂和核心的“群众路线”思想是不可思议的!十八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党今后的奋斗目标,以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毫不畏惧,上下一致,精诚团结,万众一心,斗志昂扬,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1]只有以党的“群众路线”价值精神为感召,才能使党永远牢记使命,以以身作则的责任感团结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成民族腾飞的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势。

三、自觉践行以责任精神及其价值为灵魂与核心的党的群众路线

统一于党的群众路线灵魂与核心的责任精神及其价值,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群众路线价值的充分彰显需要群众路线责任精神的自觉明晰与担当,强化群众路线责任精神的必要性是由群众路线价值彰显的当代重要性决定的;没有责任的担当就谈不上价值的实现,价值是责任担当的意义体现。领意则明责,化则为行为,行为育精神。群众路线责任精神就其精神实质来说是在追求其价值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推动着人们对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种意志力使人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五彩斑斓,这种意志力既是人们追求理想的风帆,又是人们战胜困难的动力……”[3](P35-36)是保持生命活力和工作创造力的力量之源,是确保个体积极履行角色义务与责任担当所需的高度自律意识与他律意识的精神支柱。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真正科学领会党的群众路线所具有的强烈责任精神和鲜明政治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这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责任和神圣,从而在工作中积极培育并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精神,不畏艰难,忠于职守,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样,才能塑造更加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才能奠定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群众基础和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党的事业也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李邦红工作单位:皖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四篇:民警学习群众路线和树立群众观点

一、群众路线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一项对全党进行教育的战略任务。党中央的英明决策,高屋建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在于,它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其主题是为民务实清廉;其重点是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其主要方式是自上而下,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其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其目标是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习和践行群众路线的效果如何,关系到人心向背的问题,而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我们要遵照中央、省、市的部署和要求,投入到这次教育活动中去,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力争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着力解决“四风”问题之具体表现“庸懒散奢”,用公安工作的新成绩,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真成效。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群众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的集中体现,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成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群众路线视作党的生命线和根本领导方法,不断创造、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形成了完整的群众路线理论,在革命和建设及改革的实践中成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创造了群众路线,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早在建党之初,我们党就认识到党领导群众斗争的重要性,在党的“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去。”1929年9月,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的著名观点。在的一系列文章、指示、报告和讲话中阐述和强调了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相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问题。例如在1943年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阐述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在党的七大党章中指出:“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决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同时以革命精神不疲倦地去教育人民群众,启发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警戒自己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必须经常注意防止和清洗自己内部的尾巴主义、命令主义、关门主义、官僚主义与军阀主义等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群众路线在党的七大上得到充分肯定,形成完整的群众路线理论,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思想活的灵魂,成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做出的独创性历史贡献。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恢复和坚持了群众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在理论上,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做了进一步解释,即党的正确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要求的,是合乎群众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上,邓小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经常告诫全党:“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并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正在逐步实现中国梦。在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要求,告诫“共产党员首先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要求“全党同志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观点,也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要求。”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政党,再次明确和升华了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指出了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提出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群众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强调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概括为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观,强调加强对全体党员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特别是强调领导干部的带头引领示范作用,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三、公安机关党员民警是学习群众路线的践行者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当然也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和公安工作的宗旨所决定的。公安机关是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说明公安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公安机关既是执法机关,也是党的群众工作机关;公安民警既是执法者,也是党的群众工作者。

(一)完整准确学习掌握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这种人民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手段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之所在,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世界观,这是因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是我们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根本工作方法。

3.“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上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领导科学决策的过程,更是实现和完善党的领导的过程。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做到从群众中来,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科学决策,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力量。

4.“为民务实清廉”是新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目的,群众路线的灵魂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党员是人民的公仆,这是共产党的本质所在。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形成了与人民群众融洽的鱼水关系和牢固的血肉联系,人民成为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务实”反映的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找到正确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就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身边的事情做起,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情,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清廉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保障,“清廉”是党员干部从政的底线,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是最可贵的优秀品质。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并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从而以法律制度规范来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观点。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形成了正确的群众观点才能真正的践行群众路线。一是党员民警在学习群众路线理论中,树立公仆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执政意识,进而树立群众意识,形成正确的群众观点。二是党员民警在公安工作实践中,树立群众观点,形成公安工作的根本领导方法和根本工作方法。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仅是公安机关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民警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和党性问题。只有牢记群众观点,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只有站在群众立场上,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也只有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才能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充分认识群众路线教育对公安工作的现实意义

群众路线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靠保障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在公安机关开展,有利于保持公安机关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有利于发挥公安机关的最大政治优势,有利于公安机关党员民警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1.群众路线教育是保持公安机关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干部和各警种各部门的骨干力量基本上都是共产党员,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安机关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新形势下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摆在公安机关党组织面前的同样是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也出现了少数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巨。因此,只有党组织的固本强基,纯洁党的队伍,才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只有及时吸收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持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巩固党在公安机关的执政基础。

2.群众路线教育是在发挥公安最大政治优势中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公安工作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来自密切的警民关系,来自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因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是群众路线,其工作方针是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是公安工作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也说明加强警民关系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面对特别时期的复杂局面,要及时全面掌握社会动态,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有效预防违法犯罪,打击敌对势力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紧紧依靠群众。俗话说,人心整齐,天下无敌;人心涣散,手忙脚乱。我们需要发挥公安最大政治优势,保持良好的警民关系,用真正实现公安工作的新发展,来保障维护社会的大局稳定。

3.群众路线教育是在倾力打造民生警务中提升公安群众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作为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的政权重要组成部分,其根基在基层,其核心是群众,与人民群众有着最广泛、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能否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事关社会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事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事关人民警察形象好坏和公安事业成败。近年来,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倾力打造民生警务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以不断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聚焦“四风”问题,把班子的作风问题及个人的作风问题自觉查找出来,形成上行下效的示范效应,以解决领导队伍作风漂浮问题,形成务真求实作风;把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贯彻始终,以改变学风,促使党员民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管理“稀拉松散”,转变为催人奋进的完善的激励机制。我们还需在服务群众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一方面要以减少或杜绝在某些警种某些敏感岗位不断反复出现的少数违法违纪问题;另一方面不仅要积极预防“慢火煮青蛙式”的各种不良问题的出现,而且我们还要以沉下身子的勇气与决心,切实创新警务运行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犯罪,规范执法执勤,用心服务好人民。

作者:郑学祥工作单位:广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调研处

第五篇:践行群众路线的落脚点

一、全面理解“群众”概念

(一)“群众”概念的宏观与微观考量。从宏观上看,“群众”是指人民群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有学者总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往货币化,二是社会个体化,三是群体情绪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群众基础也发生了多方面变化,主要特征是:随着代际更迭,新一代的群众主体维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显著增强,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的感情认同转变为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复杂化,群众划分为多个不同利益群体;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群众的价值取向也表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群众主体的这些变化,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提出了面临的新考验。从微观上看,“群众”指的是行政层级中的“下级”。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做好党的事情关键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尤其是“班长”在联系下级的过程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党员的变化:一是党员社会身份复杂化,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导致党员的社会身份多样化;二是党的干部队伍发生变化,经历几次代际更迭,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战争年代老一辈党的干部相比也有很大变化。两个方面的变化相互交织,又与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结合在一起,对党形成了重大考验与挑战。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开展。这意味着第二批活动将涉及6900多万名党员,3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14万多个市县乡的党政领导班子及其工作部门。基层工作量大面广、千头万绪,干群矛盾纷繁复杂,面对这种复杂情况,践行群众路线对党员干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贯彻群众路线的宏观与微观要求。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路人,是落实群众路线的主导。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群众意识,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论指导工作,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将群众路线落到建立健全权力运行与约束中去。正如所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约束权力的使用范围的同时,实现政治参与的理性化和有序化,也就是说,注重发挥群众积极性。要坚持开门搞活动,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使群众政治意愿的表达和政治诉求的传递拥有更为公开公正健全的途径,更有效地增加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坚决防止公权力对私人领域的不当影响,对权力的约束意味着为人民服务是“有条件”的,不能越权不能扩大,界限分得越清楚,群众路线贯彻得越彻底。从微观层面来看,应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转变观念,防止官僚主义。二是学会往下看,身在基层,深入基层。三是跟进制度建设,保障工作开展的长期性。基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的要求,走好群众路线既要有宏观的战略意识,又要有微观的贯彻落实。

二、辩证落实群众路线

(一)正确理解群众路线的价值作用。纵观党的历史,党的群众路线从来不只是显示出单一的工具价值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不同战略目标的体现,使其具有顶层理论设计的指导意义。革命年代的群众路线,同时蕴含了建立新中国的战略目标;和平时期的群众路线,同时蕴含了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从政党发展的角度来看,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过程中,政党制度化与树立法理型权威是这一转型时期的战略目标。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党的价值观,其中的群众观决定了政党是否能得到社会认同,获得实现政党发展的群众基础;权力观决定了政党是否能保证自身良序运行,获得实现政党发展的制度保障。对群众的重视要求权力不仅要来自人民,并且服务于人民,在这个双向的过程中,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在实践中,则体现在如何克服官僚制的弊端。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通过这些有益的探索,使我们的党在实现顺利转型的过程中,总结新的执政经验,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的探索。

(二)贯彻群众路线的宏观与微观实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有战略思想统筹大局,要有大局观念,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扩大和巩固群众基础。一是以公平正义凝聚共识。在我国,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是否参与或者参与的程度决定了践行群众路线的质量,因此要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诉求。但是人们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利益也是多元的,如何在多元的情况下达成共识是关键。只有公平正义才能赢得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凝聚改革的共识。二是以制度完善保障落实。十八大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这个大背景下,践行群众路线,要切实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使之成为长期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融入到国家政府的制度体系当中,发挥长期的作用。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和作用,将群众路线纳入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范畴,使群众路线获得新的政治意义和制度保障。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把群众路线优势和协商民主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将群众路线的优势转化为协商民主的丰富资源,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通过学习群众路线重要理论和一系列讲话精神,提高提高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深入基层、收集民意、群众监督等方式探索直接联系联系群众的有效方式。将探索反对“四风”建设的法规固化形式。在推动反“四风”方面,将反“四风”的有益探索通过制度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党规国法的重要内容,成为长期稳定的制度,以法治权威逐步替代人的因素,使之常态化、法治化。从微观落实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践行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起关键的作用,全面认识干部党员的情况才能查找出存在的问题,这是“解决突出问题”的基础。因此要重视转型时期党员干部的变化,从道德、党性、作风、能力、岗位等方面全面认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变化;践行群众路线,群众不仅是积极参与者更是重要评价者,干部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因此要要重视群众主体的差异性,分析群众主体的时代性特征,从经济基础、政治倾向、年龄分布、受教育程度等维度来把握,使联系群众的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效;践行群众路线,途径要多样化,因此要重视新的技术手段和应用,探索在新兴媒体背景下开展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具有更大包容性、更高灵活性、更广涵盖性、更强实践性的运行与保障机制。“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要有“万世”的长远眼光,也要有“一时”的具体打算;既要有“全局”的战略部署,也要有“一域”的具体安排。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兼顾各个方面,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做好各项工作,既是工作方法,也应该是一种价值追求,成为党员干部的常态性工作目标,才能更好汇聚民意凝聚民心,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作者:宋香君工作单位:中共淄博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