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研究3篇

时间:2022-07-02 10:50:21

党的群众路线研究3篇

第一篇

一、为民务实清廉发端于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可以说,为民务实清廉内化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之中,外化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过程,既是群众路线的基本价值理念,也是落实群众路线的主要途径和保障。

(一)为民是群众路线的基本立场。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群众路线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领导机关和每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除谋求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外没有它本身任何私利。在《为人民服务》的名篇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共产党的政治是人民的政治,共产党的路线是人民的路线。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我们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路线集中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为各族人民群众所拥护。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而且还体现在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的行动中。始终要求党的干部始终关心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的生活。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时刻想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他说:“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1]P71针对当时陕甘宁边区的某些工作人员轻视群众利益和对群众竭泽而渔、诛求无己的思想和做法,他提出:“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实践证明:践行为民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根本所在,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立场。

(二)务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体现。务实又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本质上是一致的。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在自然界表现为自然存在,在社会领域则表现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主要指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因此,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出发,也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中的“求”就是去研究、总结和升华,我们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研究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总结升华群众的经验智慧,因此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过程是一致的。实事求是中的“是”即科学的决策、正确的认识。而检验决策是否正确科学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做决策,才能保证党的政策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因此,实事求是所追求的结果与群众路线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清廉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清廉是共产党员在无产阶级世界观指导下的一种自觉行动,也是践行党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一直把为政清廉、反对腐败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措施。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了以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反腐败措施。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特别向全党敲响警钟,进城后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P1377新中国建立后,更加注意对党内发生的腐化和腐败问题保持高度的警惕,坚持在党内外进行反腐肃贪的斗争。1952年就亲自发动、组织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在党内党外、全国上下清除了一大批贪污腐化和违法犯罪分子。可见,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反腐倡廉都是一贯的思想和主张,他认为为政清廉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只有为政清廉,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二、为民务实清廉发展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

党的群众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当前,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强烈反映和回应了时代要求,彰显出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价值、实现途径和形象保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伟大创举。

(一)为民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核心价值。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对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它不会在党员干部的头脑中自发形成,更不会一劳永逸,在新形势下反而有削弱甚至丧失的危险。一些领导干部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办公条件改善了,反而与群众的距离无论从感情上还是时空上都拉大了,出现了宗旨意识淡漠,群众观点模糊,甚至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藐视群众、与群众对立的不良倾向,官僚主义滋生蔓延。从“为民”诠释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诉求,有助于校准党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属性,有助于在实践中抵制和清除官僚主义时弊,有利于树立群众观点,强化宗旨意识,确立和实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理论上深度解读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开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当代建构的新境界。

(二)务实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这是新时期落实群众路线的新要求。群众是最讲实际的,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才会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才能真正贯彻群众路线的要求。然而,现在有些干部不是扎扎实实为人民谋利益,而是千方百计为个人谋私利,表现在工作中不是求真务实,而是形式主义、应付公事,贪图虚名、不求实效,华而不实、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种风气如果继续蔓延,必然会严重损害党群关系。用务实的作风去落实群众路线,有助于发扬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克服实际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有助于切实保障和维护群众权益,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有助于创新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效果。

(三)清廉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形象保障。清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基本要求,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的形象保障。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利用职权追求享乐,贪图奢靡,甚至营私舞弊,消极腐败,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为谁用权、怎样用权,是每个党员干部面临的最经常、最现实的考验,也是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群众工作做得不得力,不仅因为有些干部能力不强、方法不对,还因为有些干部形象不佳、为政不廉,在群众中没有权威性和号召力。加强干部教育,不仅要抓理论学习,还要把干部的理论素养转化为党性、转化为清廉。一个只会夸夸其谈大道理而缺乏党性、为政不廉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奉者,也不可能成为可靠的群众路线的执行者。党员干部只有为政清廉,秉公用权、慎重用权,不断提高权力运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始终坚持人民满意作为政绩的评判标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赞同、是否高兴作为工作的价值取向,才能在群众中一呼百应,具有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也才能真正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三、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全力整肃“四风”

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是集中解决“四风”、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其中为民主要针对官僚主义、务实主要针对形式主义、清廉主要针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一)增强为民意识,扫除官僚主义。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职责。二要深怀爱民之情,就是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发自内心的热爱人民群众,“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切实把自己看成是群众的普通一员,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组织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加深对群众的了解,增进对群众的感情,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四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纠纷。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手段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办理有着落,事事落实有回音。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加深与群众的感情,才能真正扫除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扎实推进作风建设。[3]

(二)坚持务实作风,扫除形式主义。当前,要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切入点,使出迎难而上的拼劲,面对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昂扬锐气,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组织和引领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艰苦拼搏,不断夺取新的胜利。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对定下来的工作、认准了的事情,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破解,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突破,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进,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要有一抓到底的狠劲,形成重实际、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良好风气,真正做到每项工作都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成效,每项任务都不说则已、说了就干,不抓则已、抓就抓成,不干则已、干就干好。

(三)保持清廉本色,扫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清廉教育。要教育督促各级干部始终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始终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以清廉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教育督促党员干部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保守纯洁的精神家园,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从小事做起,从小处严起,从一点一滴开始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要加强严格的党性修养,做到慎始、慎独、慎微,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规定,从生活上防微杜渐。力戒自我满足,不思进取,萎靡不振,敷衍塞责;力戒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奢靡腐化。二是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实清除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既打“老虎”,又拍“苍蝇”;要有经常抓、长期抓的恒心,切实做到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的道路,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一系列防范机制、保障机制,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4]

作者:许圣元工作单位:中共泰安市委党校

第二篇

一、群众路线的政治民主化功能

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具有内在的天然联系。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民主政治的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途径。二者都是党的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在主体、目的和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坚持群众路线,可以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保证政治决策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1、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政治权力是政治统治的本质和核心。不受监督和制衡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休止。”[1](P65)而这个最重要的界限就是来自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看,要防止权力的异化,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群众路线就是一种以社会制约政治权力的机制。在我国,执政党是掌握和执行政治权力的主体,但执政党的权力是由人民群众赋予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具体占有者和运用者,必须接受人民的再次选择,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早在建国初期,在同民主人士黄炎培的窑洞对话中就提出民主是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根本出路。他认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P610)。这里的“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就是让权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走群众路线。

2、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享有宪法明文规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系列的民主权利。然而,在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中,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还相对有限。关键原因在于理论上对人民的权利强调得多,而在实践层面对如何实现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关注不够。群众路线作为我国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的重要补充形式,能够很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它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观点和“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民主权利,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3、保证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政治决策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核心环节,它只有获得广大政策对象的认同和支持,即在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加以实施。群众路线以人民利益至上为准绳和为人民服务为原则,要求决策者必须“走出去”,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向社会民众征求意见和建议,实现了政治决策价值取向从单一性向多元折衷性、民众性的转变。同时,它要求在广泛民主的条件下进行集中,并在集中指导下实行民主,把从群众集中来的意见通过科学论证形成正确的决策,再返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加以检验。这保证了党的政治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并通过群众实践的检验,真正实现策决过程更加民主、决策结果更加科学,使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获得更大的保障。

二、群众路线的政治合法性功能

合法性是政治体系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所谓“合法性”是指“政治体系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最适宜制度之信仰能力”[3](P55)。它包括政治体系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解释能力和社会民众对政治权威的服从。一般认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包括三方面:一是规则基础,即来源于对制度的遵守;二是政绩基础,即政治权力主体取得的实际成就;三是理念基础,即来源于意识形态的认可。[4]党的群众路线可以通过民意整合、利益整合和灌输意识形态的方式来巩固和扩大执政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资源。

1、整合民意,增进政治认同

民意是执政合法性的直接来源。卢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的公意是合法性的惟一基础,惟有人民才能决定由谁来统治他们。对执政党来说,民众的支持和认可是获取权力和维持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来源。在当今中国,群众路线是增强政治信任、获得广泛性的社会政治认同、构建党执合法性资源的重要途径。面对来自人民群众纷繁复杂的意见和建议,执政党应当担负起民意整合的责任,应该发挥群众路线这个传统政治优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提炼、升华,形成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制定出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这些理论和政策是对大多数群众意见和智慧的整合,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巩固执政党的合法性。

2、利益整合,化解社会矛盾

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涉及到政党执政资源和执政地位。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思想观念多元化,利益诉求碎片化,人民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对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都应该正确反映并妥善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这迫切要求执政党充分利用好群众路线这个“利器”,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证社会各利益群体对执政合法性的认同,使他们在政治行为上同执政党保持一致,成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政治资源。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在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化解社会矛盾,并且提升自己凝聚社会、整合社会、动员社会的领导核心作用,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灌输意识形态,树立政治权威

政治权威是维系一个政权必不可少的条件。阿尔蒙德曾说:“如果某一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的和实施的法规,而且不仅仅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是因为他们确信是应该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5](P35-36)政治权威既来自于政治体系对权威的有效维护,也有来自社会对政治权威的广泛认同。群众路线可以通过阐述政治体系和传播意识形态为政治统治奠定权威基础。群众路线通过传播执政党的声音,使执政党的理念和价值观深入人心,使党的方针政策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可和接受,使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更加稳定可靠。正如邓小平所告诫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当群众的学生,还要当群众的先生,党不是要发展群众运动中的自流性,而是要使党的方针在群众中获得实现”[6](P72)。

三、群众路线的政治参与功能

政治参与是衡量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准。群众路线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本身就具有政治参与的价值功能。

1、参与成本低,推动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现代政治学研究表明,参与成本是民众参与政治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成本和收益是影响民众政治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参与成本低,民众参与的热情高,选择政治参与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会远离政治参与,形成政治参与的边缘化群体。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参与路径,技术要求简单,时间方便,不需要民众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物质,只需“面对面”地参与。这避免了现代民主制度设计的一套繁琐而复杂的参与程序,也避免了现代民主政治参与要求较高所带来的“技术”参与困境,弥补了制度化参与途径的不足,从而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另外,群众路线可以延伸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普通民众,所谓“纵到底、横向边”,让社会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反映自己的政治意愿,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实现扩大政治参与的深度。

2、政治效能感强,提高政治参与的自觉性

政治效能感是指政治个体认为自己的参与行为影响政治体系和政府决策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政治效能感是影响其政治参与的最主要的因素。在影响政治参与效能感的系列变量中,利益是最重要的因素。政治参与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主张把群众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但这只是一般性的规定,如何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还需靠自身来争取和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群众表达利益的渠道,并将这种利益诉求输送到政治决策层从而形成政策,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

3、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政治参与的有序性

党的领导是群众路线的根本特征,也是保证群众路线健康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党对群众路线的领导,才能保证群众路线的性质和方向。没有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就会丧失方向,就会演变成“无法无天”的群众运动,这是我们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新时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群众利益表达途径的不完善和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人民群众的一些愿望和要求不能正常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利益群体有可能通过制度外的渠道来表达诉求,例如通过街头抗议、游行示威等群体性、无序甚至非法的方式对政治体系施加外部压力,对政治稳定造成冲击。而群众路线可以通过制度和程序设计将群众参与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民众参与政治与按照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式进行,保证政治参与的有序性。

四、群众路线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和传播政治文化的双向过程。[7](P806)现代政治体系都注重政治社会化功能的运用,通过设计和利用一套政治社会化媒介来传播固有的理念、规范、价值取向,借此扩大政治影响力,维护统治的合法性。与学校、家庭等其它政治社会化媒介相比,群众路线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这是因为群众路线是以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塑造合格政治人格和培育良好公共精神为已任的社会化过程,其实质就是“群众政治化”,“政治群众化”。

1、传播主流的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从一代到下一代传递其政治文化的方式,这种经历可保持传统的政治规范和制度。”[8](P3)任何一个健全的社会,都需一定的核心价值来支撑,否则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混乱,社会就会丧失凝聚力和向心力。传播主流政治文化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功能,因为它是执政党根据本国国情和民情特点而设计的思想和组织工作路线,具有天然的政治宣传和政治传播功能。它能将执政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以及维系执政所需的政治价值观传递给社会民众,让其内化为自身的实践,实现主流政治文化世俗化。群众路线还可以通过向社会民众传播主流政治文化,争取亚政治文化的支持和认同,从而化解主流政治文化与亚政治文化之间的冲突,避免两种文化冲突带来的社会震动,实现主次政治文化的和谐共存。

2、塑造合格的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独特心理行为模式,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和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承担的角色。[9]“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社会个体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生活领域,形成一定的政治价值取向。与政治统治所需要和相匹配的政治人格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政治教育手段。古希腊的柏拉图早就注意到教育在塑造政治人格中的重要性,他在《理想国》中指出了教育、儿童经历与公民的价值取向的关系,提出教育要与政治相结合,并且要从儿童抓起,以塑造理想体制需要的政治人格。在塑造政治社会化所需要的政治人格方面,群众路线的作用和潜力巨大。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相信群众中蕴藏的能量和智慧,主张社会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自己分享。这体现了对群众的尊重、关怀和重视,有利于培育人民群众注重自己义务和权利的主体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出尊重他人的人格、思想、言论的民主意识,实现从“臣民”向“公民”政治角色的转换。

3、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

群众路线是培养公共精神的重要路径,能培育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公共精神。首先,群众路线能够形成良好的公民美德。由于群众路线的平等性,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之间彼此尊重、友爱、信任与合作,从而培养出政治共同体成员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妥协和节制的公民美德。其次,群众路线能够形成公共责任感。由于群众路线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公民之间相互平等、畅所欲言地交流对政治现象和公共事务的看法,在公共生活实践中感受到自己与社会共同体的休戚相关,从而形成公民自觉关怀与维护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公共利益的公共责任意识。再次,群众路线能够培养稳定的公民文化。由于群众路线的参与性,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从而克服服从型、区域型政治文化的局限性,形成理性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培育出性质稳定的混合型公民文化。

作者:欧利仁工作单位:中共新田县委党校

第三篇

一、党的群众路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逐步形成,并成为我们党普遍实行的工作方法和根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创立后直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经历了艰难而曲折斗争的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同时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1928年11月,当时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立三最早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他指出要“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1](P546)但是这时对于群众路线的含义还不太清晰,基本内涵还不太明确。1929年9月,、、在起草的红四军前委关于建设一支坚强人民军队的文件中提出了群众路线,在更加明确的意义上使用了这一概念。随后在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又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进行了阐述。根据古田会议的精神,提出党和红军在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中,必须花大力气去做争取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因为中国工农红军不但要担负起军事斗争的任务,而且“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2](P94)这时我们党在总结党和红军在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初步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初步明确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历来重视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而这条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取得胜利,是要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大众的共同奋斗。因此,指出“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P136)他认为在开展土地革命的反“围剿”斗争中,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步的发展和壮大,是因为得到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2](P139)而重要的是我们党在斗争中组织和动员群众,“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的呼吸相通的。”[2](P138)已经把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工作中所必须普遍实行的工作方法和根本原则,初步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在这个时期,党的一些领导人也在斗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党的各项工作中都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如刘少奇认为,在党的白区工作中也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因为“为了争取与组织千百万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入民族革命的战场,我们必须正确建立党和群众的关系,正确组织公开和秘密的各种联系,学习在各种环境下领导群众的艺术。”[5](P59)并且提出了建立党和群众关系的一系列原则。显而易见,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已经明确认识到群众路线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性,同时、刘少奇等一些党的领导同志在斗争实践中,也逐步地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涵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述,在工作和斗争实践中也广泛实行,这也表明党的群众观点已经确立,党的群众路线已经初步形成。

二、党的群众路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成为被全党所遵循的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党的八大,是党的群众路线成熟和完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十分注重动员、组织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民族革命战争,及时提出并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使党的群众路线同全民族抗战的具体实践结合了起来。同时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对群众工作的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更加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涵。抗战初期,总结我们十年内战时期的基本经验是“关于如何联系群众和动员群众反对敌人,”[3](P792)并指出在全民族的抗战中,我们党“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了民众则将一事无成。”[4](P381)从而提高了全党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他把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看作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全党普遍开展的以整风为主要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中,、、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在认真总结党的群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性质决定了一切为了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是一切依靠群众,而实行群众路线的基本领导方法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党的七大召开前,我们党所作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在系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进行了认真总结。党的七大最主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把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中,把党的群众路线确定为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优良作风,并集中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用一个部分专门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明确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5](P348)并把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观点作了四个方面的系统概括,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5](P354)并强调指出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5](P342)虽然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未写入七大的党章,但是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优良作风等基本内容,正式写入了党的七大的文献,这标志着作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成熟,并为全党所接受,也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党的七大以后直至建国初期全国和新民主主义政权建立时期,群众路线的概念普遍广泛的使用起来,这时在一些党的领导人的讲话、报告指示和党的一些文件中,更加强调群众路线就是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加丰富,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地贯彻。在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我们党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特殊重要性,要求全党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因此,在党的八大上,认真总结了我们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特别是由于我们党成为全国执政党这种地位的变化,要特别注意和警惕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进一步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作了更深刻、更丰富、更具体的论述,并第一次把群众路线这一概念写入了八大党章中,进一步丰富、完备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完善,增加了新的内涵。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所创立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赋予了党的群众路线新的时代特征,使党的群众路线更加具体化、科学化。他把党的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机地统一起来,指出党的优良作风中最根本的两条是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认为“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6](P368)他一再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衡量标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他把群众路线这一思想活的灵魂贯穿于自己的实际活动和理论创造之中,鲜明地反映出邓小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作风。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独特的视野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视为一个根本性的政治问题,他指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7](P281)也就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他在认真吸取苏联东欧剧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围绕着新时期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一系列鲜明的新观点和新论断,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由此为新时期的党的群众路线赋予了新的内容。作为新一届的党中央集体领导核心,在领导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坚持和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他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P12)他创造性提出的人民主体地位的观点、人民至上的观点、人民幸福的观点等,具有富有时代特色、思想内涵深刻、饱含理论创新的群众观,也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当作为我们党安身立命的根本,他强调能否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因此“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9](P177)党的十八大的党章中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全党围绕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广泛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了新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群众路线产生的前提和思想来源,而我们党长期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政治主张、政治立场和根本的工作路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和发展,随着我们党不断吸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党的群众路线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作者:王晋林工作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