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4-26 10:05:55

社会保障学教学改革研究

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1]在微观层面,它保障国民收入稳定、生活安定,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在宏观层面,它调节国民收入不均、缓和社会矛盾,是社会政治的稳定剂和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日益增大。保民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理论研究、完善制度及培养社会保障人才迫在眉睫。为此,20世纪80年代,由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率先开设《社会保障学》作为社会保险、社会工作和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此后,《社会保障学》相继成为高等院校管理类、经济类等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门重要课程。

一、《社会保障学》概况

1.课程的性质。《社会保障学》是随着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是研究社会保障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以国家为主体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特殊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应用型社会科学[2]。相对其他学科,《社会保障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大等特征。为此,在《社会保障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课程内容设置兼顾理论和实践,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2.课程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学》是研究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运行机制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和实务体系。其主要阐述社会保障基本理论、思想流派、历史沿革、制度模式、基金筹集以及管理体制等内容,以及系统介绍我国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及实务知识。3.课程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在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和社会迫切需求精通业务的社会保障专门人才,尤其需要对社会保障进行顶层制度设计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基层管理人员。《社会保障学》是高等院校管理类、经济类、社会学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其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形势所需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以“应用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沿革和最新动态,把握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的法律政策,具备运用所学社会保障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社会保障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保障学》教材编写实务性不强。相对已建立一百多年的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至今只有五六十年的时间。《社会保障学》在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才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目前,就从近几年出版的社会保障教材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是2016年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的《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2010年赵曼编著的部级精品课程教材《社会保障学》,以及2010年林嘉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社会保障法学》。或是因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迟、制度尚不完善,而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比较成熟的缘故,目前的国内社会保障教材基本上都侧重介绍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原理、起源、理论观点及思想流派,而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务内容往往粗略带过,甚至对涉及百姓民生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保险费率、保险待遇的计算、保险待遇的给付条件及程序都语焉不详。这种教材内容体系编排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教材内容略显滞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迟,立法层次低,制度尚待完善。自1986年社会保障改革启动以来,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政府部门每年都出台几部到十几部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文件。这些社会保障政策一方面变化频繁,另一方面因国内不同地区经济状况不同,在政策具体执行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如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从2009年起启动试点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2011年6月,又颁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从2011年起启动试点工作,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合并实施新农保和城居保,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再比如,为了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起,北京、上海、广东、青岛、福建等各地陆续出台地方政策调整本地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制度。而教材从编写到出版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若是修订也至少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这就必然导致教材的部分内容滞后于社保政策制度的频繁变动。3.教学的“实践性”不足。基于社会保障学科的专业应用性,为培养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社会保障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要具备应用所学知识、方法、政策规定分析、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保障实务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往往一味采用讲授教学方法。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教师一厢情愿地把课本知识填塞给学生,缺乏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被动地听、记,在灌输中逐渐丧失了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虽了解识记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但语言表达、社交、合作与创新精神等能力得不到训练,社会保障实务操作技能缺失,分析、解决社会保障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更得不到培养,缺乏实践能力。

三、《社会保障学》的教学改革探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保障学》的教学改革应从根本上体现这一指导思想。1.精心选用教材,并适当调整、补充教学内容。选取教材,不仅要根据学生专业实际需要,也要考虑时代性和权威性。相对而言,本门课程可以选用的较好教材有两本:其一是中央财经大学刘钧编著的《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第三版);其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的《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这两本教材都是在《社会保险法》实施后出版的,内容兼具理论和实践、体系周全,相对其他教材具有时代性,而且都是由社会保障领域的知名教授编著的,或是北京高等教育精品课程教材,或是教育部推荐的教材,具有权威性,适合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学生使用。此外,基于课时有限,授课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缩减或摈弃部分过于繁琐的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如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流派等知识,而相应增加社会保障实务操作内容。同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拓展广度、深度的社会保障书籍或期刊,以及能够反映实务现状的网站,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网站等,以取长补短,完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2.紧跟社会保障领域改革步伐,及时知识保鲜。随着国家对民生的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的政策、法规不断推陈出新,要教好、学好《社会保障学》,无论教师或是学生都不能满足于教材上的知识,都必须随时了解掌握当前国内外社会保障改革与实践的动态,否则就有知识陈旧过时的危险。教学中,教师应当即时了解并向向学生介绍社会保障领域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或是相关政策制度的最新变革,并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促使师生都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保鲜,及时掌握到社会保障领域中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颇有益处。3.探寻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据《社会保障学》跨多学科、内容繁多、制度政策更新频繁等特点,教学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丰富性、课程的基础性与专业性、经典与现代关系的处理、理论实践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课内外结合等因素,教学方法及手段应灵活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和授课目的的不同探寻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具体而言:针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重点的归纳,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帮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值得注意的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并非要彻底否定课堂讲授,而是探索如何在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改革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知识毕竟是方法的载体,知识过于薄弱,方法也难见发达。”[3]此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链接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生动展示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结构。4.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多种实践方式。“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从教学环节来看,《社会保障学》的课堂教学应帮助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政策法规、实施原则,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提高执行政策法律的自觉性。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尽可能探索多种实践方式。当前实践方式如下:第一,调查研究法。学生毕业工作要面临包罗万象的的民生保障问题,因此,社会保障实践教学应立足现实问题。教师可就老年、就业、医疗、工伤、残疾人、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等八个重点章节,指导学生确定调研课题,学生分组分工走访学校周边相关社会保障主管机关、经办单位,或发放问卷谈访调查,查阅资料,撰写调研报告。这种实践方式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提高社交和合作能历,全面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其二,模拟实验法。即利用实训时间,开放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运用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常用的应用软件,组织和引导学生模拟社保经办人员、企事业社保专员、参保人对各种社会保障业务,尤其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基金筹集、管理和运行流程进行模拟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管理和运行的基本业务和操作技巧。其三,其他实践教学。如,与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参观甚至参与政府部门的社保事务流程,也可请政府社保工作人员来学校专题讲座,进行相关政策讲解或实践操作介绍。通过这些实践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体会社会保障制度实际运行过程,掌握实践技能。

总之,障学科具有跨多学科、实践性强、制度政策更新频繁、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专业实际选择高质量教材、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保鲜和实践性教学,并探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实践性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分析、解决社会保障实务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7

[3]许崇利.中美法学教育模式之比较———法官型人才V律师型人才[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6(11):16

[4]曾煜.社会保障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08(8):40

作者:王碧英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