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服务管理工作探讨

时间:2022-06-08 08:27:42

“三农”服务管理工作探讨

摘要:服务“三农”是农业高职院校重要的办学功能和社会责任之一,而当前“三农”服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化“三农”服务管理,“两学一做”是我们能够有效运用的重要方针:“两学”可用以提升“三农”服务管理者素质;“一做”可用以取得“三农”服务管理实效。通过两方面的结合,“三农”服务管理工作必能得到有效的改进。

关键词:“两学一做”;农业高职院校;“三农”服务;管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指出,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就是要“知行合一”。“两学一做”的要求既切中了干事创业的要害,又是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的标尺、准绳和镜鉴。对农业高职院校的“三农”服务管理者把工作做好、做实,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十五年颁发一号文件聚焦“三农”,着力推进我国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依托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科研、教学、信息等资源,主动服务“三农”是农业高职院校重要的办学功能和社会责任之一,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三农”服务工作的管理是学院核心工作之一,具体包括服务“三农”科技专家团管理、校地横向合作项目管理、服务和实施过程管理、服务质量监督与评估等。这些工作任务繁重又琐碎,但由于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就业、成败存亡,因而相对于学校的其他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强化“三农”服务管理,“两学一做”是我们能够有效运用的重要管理方针:“两学”可用以提升“三农”服务管理者素质;“一做”可用以取得“三农”服务管理实效。通过两方面的结合,“三农”服务管理工作必能得到极大的改进。

一、“两学一做”对农业高职院校“三农”服务管理工作的意义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利于教育引导党员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要求,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为根本任务,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激励党员开拓进取,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职院校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数量比较少,“两学一做”不仅提高了党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也带动了非党员教师的工作作风的转变,使“三农”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二、当前农业高职院校“三农”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到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1、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由于诸多原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三农”的能力及作用认识不足,发展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未能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的足够重视。政府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对农业高职院校科技项目和农业推广项目的立项及经费支持力度还不够。教育行政部门更加重视学生的招收、培养、就业及学校的安全和稳定,对社会服务职能则顺其自然。这点从对农业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考察与评估标准就可看出,学校重视的是人才培养和教科研能力,对农业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实际作用和影响较少评价,有关科技兴农、科技下乡、成果推广等社会服务工作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2、农业高职院校自身问题。第一,认识不足。目前,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力度参差不齐,个别院校对服务“三农”认识不足,甚至错误地认为农业、农村科技水平落后,农民科技意识淡薄,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不强,难以服务。一些院校服务“三农”只存在于口头上,只是个别专业教师自发地、单独地自我行动。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等原因,近年来,全国农业高职教育滑坡,很多涉农专业缩小甚至停止招生,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及产学合作上都存在重二、三产业,轻第一产业的现象。第二,激励机制欠缺。多数农业高职院校“三农”服务工作的激励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奖金分配、评先评优等过程中看重的级别、科研课题和成果鉴定的档次,而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与效益以及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等工作的成效不够重视,导致教师和科研人员重视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和论文的发表,而不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二)服务能力还需加强,服务内涵有待深化尽管农业高职院校拥有可用于服务“三农”的各类资源,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高职院校的各类设施还不够完善,部分地方农业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整体发展要求。农业高职院校农业人才特别是农业高科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足。一是农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还存在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情况;二是农业高职院校关于农产品保鲜、加工、储存、销售等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相对薄弱,部分研究内容低水平重复,科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未能形成群体优势,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效果;三是农技培训服务工作中存在针对性不强、大班集中授课等与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不适宜的缺陷。另外,农业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组织程度较低、规模较小。尽管多数农业高职院校每年都组织开展科技下乡、专家咨询等活动,但由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其时间制约性较大,在开展突击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后,往往缺乏后续的经费和技术支撑,自然也就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系统、深入和持续的服务作用。(三)服务对象偏弱,服务效率有待提高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总体上,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新方法、新技术推广的效果。我国农村现在实行联产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户生产规模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不同农户的生产条件存在差异,难以实施规模化的统一组织管理。多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普遍较低,加之许多农民商品意识不强、信息不灵,盲目生产农产品,难以与大市场销售协调与衔接,出现“高产低收”现象,挫伤了农民运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由于农业整体效益偏低等原因,一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也不能及时推广应用。多数农民只关注一些“短平快”的技术,而不愿意推广生产周期较长的新技术。再加上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低和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艰苦,导致农业生产管理粗放、投入少、技术含量低,使农业的弱质特征更加明显。相应地,农民主动学习和应用科技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影响。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强化“三农”服务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够加以解决,那么学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将成为一句空话。作为河南的农业高职院校,我们目前面对的是服务中原经济区战略、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的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新的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无疑向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使命,促使它革新固有的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建立新的“三农”服务管理机制,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三、用“两学一做”理论提升“三农”服务管理实效

(一)学管理、学服务,做合格的管理者随着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复杂多变,做好农业高职院校的“三农”服务管理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做合格的管理者。因此,“三农”服务管理工作者不但要接受业务方面的培训,从而能够胜任工作,更要注重师德方面的修炼,自觉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行操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二)学系列讲话,增强“三农”服务工作本领善于面向基层为农服务,勤于学习、善于提高,着力加强理论修养,不断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要边学习边思考,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多一点辩证思维,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形成符合实际、有说服力的理论成果;要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推动工作部署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要建立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促进学习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三农”服务工作做到井然有序,确保服务质量稳步上升。(三)做合格党员,争当“三农”服务先锋作用“两学一做”是大众化的理论教育,是对在各行业从事不同工作的普通党员的基本要求。首先,“两学一做”,关键在做。在工作中做到:事先要充分调研,决策要科学合理,进展要监控到位,结果要验收总结。其次,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一是加强调研。深入教学一线和生产实际,既了解教师在“三农”服务中的想法和要求,同时清楚农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沟通和协调,既满足教师要求,又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三农”服务效率;二是组织好服务队伍,按照“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服务记录、有效果评价和反馈”的服务要求,建立激励机制,规范服务管理。同时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使之能够承担起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重任。“两学”离不开“一做”,“一做”也离不开“两学”,二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学”重在要求领导干部做人要“清廉”,提升“三农”服务管理者的素质;“一做”重在要求领导干部做事要“务实”,确保“三农”服务工作规范有效。无论“清廉”还是“务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民”。为民,就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以教师、学生为本”,协调好、服务好、管理好,推动农业高职院校“三农”服务工作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朴,杨捷,丰玮.高职院校主动服务“三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3(3).

[2]何伟威.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三农”方式及长效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6).

作者:陈倩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