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困境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12 05:16:21

精准扶贫工作困境与对策研究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的一种扶贫方法,这是我国当前扶贫工作上的一项方法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诞生对于我国的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无论是完成扶贫工作,还是健全扶贫机制,亦或是创新扶贫开发思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是准确识别贫困对象,关键在于产业扶贫,而这一切的重要支撑便是对于扶贫资金的整合。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扶贫机制,加强对于扶贫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推动整个扶贫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驻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效率,最终,将传统的“输血型”扶贫转变为“造血型”扶贫,提升精准扶贫的“造血能力”。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于2013年在湖南湘西进行扶贫工作调研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简单来说,就是要使扶贫工作进行的更加精确,更准确。对此王思铁提出了一个更加详细且精确的定义:“精确扶贫”即为在不同的贫困区域,根据贫困居民的现实情况,规划出更加科学,更加合适的帮扶方案,对帮扶对象实施精确帮扶,准确管理的治贫方式。黄承伟、覃志敏提出:“精准扶贫”的实质应该是将扶贫资源对准贫困人群,“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达到贫困人口规模不断减少的趋势;同时强调,“精准”指的是对贫困人口的识别以及扶贫资源(项目、资金)进行瞄准。董家丰的观点则与之相反,他认为:“精准”应该是对“扶贫对象和扶贫结果的精准”。自从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我国的扶贫工作寄予厚望,同时精准扶贫的的理念也日趋成熟。精准扶贫主要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管理。其最终目的在于逐步消除我国的贫穷现象,减少贫困人口甚至彻底消除贫困,即通过对扶贫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标准,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自从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之后,党和国家把精准扶贫作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战略任务的具体要求,这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思想之一。

二、当前精准扶贫工作面对的困境

1、贫困对象难以识别。首先是贫困程度难以界定。由于农民收入渠道复杂,有多种隐性收入形式,所以尽管在确定了一定的贫困规模的条件下,也无法按照家庭的贫困情况进行排序。这就直接导致了无法建立准确的档案信息。其次便是农村地区文化水平低下,文化素质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识别的难度。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多数村民学习能力弱化,在思想觉悟上存在误区,拥有比较严重的均等化思想,对建档立卡的要求不了解、政策不了解,把握不准,这都给精确识别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尽管确定都是贫困对象,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地域因素、文化因素的问题,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可谓千差万别;同时还要分析是长期贫困还是短期贫困,是因学治贫还是因病致贫,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全面详细个性化的帮扶方案难以确定,其中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2、干部驻村工作帮扶机制不健全。尽管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工作队已经完全驻村,但是驻村之后相应的保障和后续的管理与待遇却没有同步落实。除此之外,大量干部长期脱离农村:一些原来从农村出来的,考上学校之后离家上学,远离农村,大学毕业之后便留在城市进入党政机关当干部,几乎与贫困农村不再有所接触;而另一些甚至从小就是在城市之中长大,从来没有接触过、了解过贫困农村的情况与形势,更不用提驻村帮扶的机会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扶贫干部考核制度,导致扶贫部门和负责人员缺乏积极性,原有的扶贫政策成了一句空话,在扶贫工作上也是以应付差事为主,不认真落实工作,对扶贫工作缺乏热情,表面上说的头头是道,却无法付诸实施。久而久之,扶贫工作渐渐地变成了一句空谈。3、精准扶贫存在低质低效的的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扶贫资金没有明确指向。现如今的大部分扶贫资金缺乏针对性,而且大部分扶贫资金并非“扶贫”而是“扶农”。精确扶贫需要的资金数额巨大,而现如今我们的扶贫资金却严重不足,且没有相对统一的渠道,在实现全面覆盖的过程上具有较大的阻力。其次是地方干部个人能力素质无法适应新的扶贫形势,因此无法在扶贫工作上提供帮助。一些地区对于扶贫工作缺乏足够性的重视,甚至个别地区担心失去政策和资金上的优待而在主观上不愿意脱贫,非贫困地区也没有将对贫困地区的帮扶作为自己的责任。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对策和建议

1、科学、合理的界定贫困对象。首先要判断出到底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对象,弄清楚“帮扶谁”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搞清楚帮扶对象的真实家庭情况和收支情况。因此要从上到下,按照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顺序层层深入精确识别出真正的贫困对象,锁定到的具体的家庭和个人,并建档立卡。建档立卡的内容要尽可能的详细,覆盖到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脱贫期限和帮扶责任人等多个信息,同时要根据帮扶对象的变化,时刻更新立卡信息,进行动态管理。第二,要认真分析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划分不同种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详细的到人的具体措施。同时还要了解各项原因在当地所占比例,结合实际情况与当地因素,为精准帮扶做准备。第三,要坚持上下结合,共同作用,让基层群众发挥自己的民主权利。通过投票审查,抽查,公示等方式,让基层群众自己掌握识别权,按照自己的标准识别出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对象。在整个过程中要保证透明、公开、合理、公平,从而避免新的社会矛盾。2、完善干部驻村帮扶机制。首先,要逐步的完善干部的考核机制。各地区的扶贫驻村干部往往是由各地区自己选拔安排的,因此要根据地区现有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特长,不断地完善干部考核制度,逐步将驻村帮扶的任务作为对干部锻炼的机会与平台。除此之外,要在制度上明确驻村时间,工作方式,目标任务,以及考核方式等政策性的问题,这将可以大大提升干部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干部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扶贫工作当中。不仅如此,驻村干部还应该多和农村建设工作队,第一书记等其他力量积极协调,互相帮助,实现“一对多用”、“多对多用”的整体合力。第二,要加强对于新到任的驻村干部的业务培训,加大培训力度,使新上任干部对于现有的形势可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接下来工作的开展。第三,要在驻村干部和贫困村之间建立一种长效机制,确保贫困村每年都有相应的帮扶工作小组进行帮扶工作。同时要组织村干部、帮扶工作人员共同交流,了解贫困原因,对症下药,制定科学、合理的脱贫政策。3、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强化精准扶贫工作跟踪问效。一是要在宣传方面不遗余力的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政策宣传,使各级、各部门领导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村干部和帮扶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准确掌握贫困现状,实施动态管理。其次要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的参与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当中,营造社会各界对扶贫工作支持和关注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提高帮扶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他们进行诸如政治理论、廉政建设或者法制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调查取证、审核评估的能力,提高工作质量。三是在扶贫项目选择和扶贫资金利用上要发挥监督机制,引导村民组长、党组织领导和村民代表积极参与,避免背后暗箱操作,使扶贫项目成为受广大民众欢迎、受益的利民项目。四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资金的利用程度,避免资金流失或被挪用,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王虹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

[1]王思铁.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的新动力[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6(09)

[2]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01)

[3]董家丰.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7)

[4]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