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4-10 03:30:00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为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为农村致富着想,必须把这一问题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努力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探出一点路子来。

一、基本现状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必将导致剩余劳动力人数增加。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生产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而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劳动力规模大,整体文化素质低。以新滩为例,截止2005年上半年,全镇总人口约3.8万,90%左右的是农村人口,平均每4人中就有一个剩余劳动力,并呈上升态势。据调查,每年大约要新增500人左右16--18岁农村劳动力,如此庞大的队伍,解决就业问题确实很难。且这些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就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初中以下字历的占82.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78.8%,很难满足许多部门的需求。

2、过剩矛盾加剧。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修路、架桥、修建厂房,居民住房等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以新滩为例,旱水地50083亩,鱼池2.3万亩,据统计,2005年比2003年减少耕地200亩左右。

3、政策限制和歧视,虽然各级政府从增加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等方面给予政策上支持,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在许多城市,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类似城镇人口的政策支持,一些单位招工时仍以城镇户口为必备条件,更有甚者,恶意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严重损害了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另外,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还不突出,多数乡镇就业服务机构仅进行本职登记,主动开展本职服务少,劳动力供求之间缺乏渠道仍不畅通。政策的限制和歧视,仍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重大阻碍。

4、就业结构变化缓慢

目前,乡镇普遍城市化,现代化程度较低,企业主要聚集要城市,乡镇只有极少数依托地方特色发展的小型企业,地方经济以农业为主,第二、三产业相对薄弱,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出卖体力为主,只有极少部分掌握技能,从事其他职业。受多方面条件制约,乡镇经济结构调整较弱,第二、三产业生存空间狭窄,导致了就业结构变化缓慢。

二、转移途径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掌握有效的途径。

1、扩大农业内部消化空间

向非农和城镇转移的劳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方面,但千万不可忽视农业内部和就业潜力。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地方经济经重相对下降,但农业作为经济基础的地位并没有动摇,挖掘农业深层次的潜力,发展农村产业化,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洪湖可利用现有粮食、水产优势,建成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打造产业品牌,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2、发展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

目前,乡镇拥有大批的土地资源和富余劳动力,如何利用好,整合好,充分发挥好这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将招商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并通过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达到扩大就业的目的。据统计,新滩通过招商引资,仅2004年就解决将近200多名本地劳动力就业问题。此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80%左右的劳动力以为,即使工资低一些,他们也愿意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工作。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农民工良性转移的有效途径。

3、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占,解决就业的最好途径就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发展要以乡镇为载体,面向广大农村,从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发展产品运销、农资服务、餐饮保洁等服务业。同时积极引导支持农民的创业,在资金信贷、税收征缴、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这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4、加强技能培训,组织外出务工。

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就业数量和层次的根本因素之一,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与劳动力自身的文化素质紧密相连,文化水平高的劳动技能强的工种选择的大,报酬高,就业稳定性强。据调查,经过职业培训的从业人员,其年平均收入比未经过培训的高出4500%。单从数据上看不足以说明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政府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

5、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农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特点。加快城镇化进展的利于经济结构,有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经商务工致富,不仅能更新农村居民的观念,提高自身文化水平,还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具体措施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问题,应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找一些根本性的措施。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人力资源。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必要条件。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是走出:“三农”问题瓶颈的关键,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只有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才能相对减少农民,进而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增加农业的积累,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应正确认识人力资源,不要当作负担而应当作资源。劳动力是生产力,创造力的主体。有劳动力才能发展各种产业,才会有市场,。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积极地开发利用,使之转化为资本。

2、调整城乡关系,为农民务工创造条件。一是搭建城乡一体的供需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克服由于供求不和谐引起的市场效率降低等因素,二是迈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清理不合理收费的规定,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管理,切实维护和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3、促进城乡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的转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非农化建设,迈出消除城乡对立、工农对立的二无社会,经济结构,促进农民的角色转换,将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成果惠及于民。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协调联动发展的战略,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产业向城镇集中,形成城镇经济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同时,应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向农村、农民倾斜,不断缩小城乡差别。

4、完善转移政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一是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从解决进城务工二者身份入手,给予他们城镇户口,让其享受城里人的权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二是完善就业制度。三是鼓励转移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劳动力提供免费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项就业服务。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秩序还较为混乱,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劳动力,而想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又找不到合适的单位,造成供求脱节,政府部门应做衔接工作,一方面,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公开劳动力的年龄、文化、求职意向等,另一方面,公开劳动力需求信息,构建稳固的供求桥梁。

5、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一是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既有利于农民增收,又促进农业现代化;二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在确保集体土地承包权、收益权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三是推动“四荒”使用权拍卖。在按章办事,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依照公开、公平的方式,拍卖“四荒”之地使用权,将闲置的资源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