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时间:2022-08-25 09:25:34

高职酒店管理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是教育主管部门、职业教育高校和学术界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共识,纵观近十年校企合作的研究可以看到,在进入新世纪后校企合作相关研究成果逐年增加,专家学者和相关参与者在本领域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企合作的问题、对策,合作模式和主要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参与度及对德国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的介绍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到: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批旅游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型示范性校企合作项目,推动省部共建旅游院校、共同培养人才。随着我国酒店管理的日益国际化,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缺口很大,职业类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急需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专业人才能力、素质。

一、制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

(一)法律保障体系与现实发展不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9月1日起实行,至今已经走过了21个春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今高速度、高技能、高质量的培养需要和社会需求,比较德国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成熟国家的相关法律,在规定上相对笼统,操作细则缺失,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过大,对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指导性不强。(二)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双赢”。学生在校实训基本都是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参照的标准是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实地实践教学的不足导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而在第三年的企业实地实习中,理论指导又跟不上。校企合作中校方更多地着眼于学生有实习就业单位,企业着眼于有工可用,缺乏深入实行企业参与到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专业共建,质量共抓,成果共享”没有真正实现。院校师资队伍中源于酒店管理企业的比例过少,对学生实习实践的指导往往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三)校企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不足。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桥梁的链接方式主要来自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单线联系,行业的介入范围非常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议

(一)健全法律保障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近500个。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就业促进法》第四十七条:“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应当密切联系,实行产教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研读现有法律体系会发现在这些法律、法规中行业组织主导地位弱化,校企合作的立足点缺失,职业教育呼唤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参与的,体现自由效率原则的,指导性更强的,紧跟时展规律的法律法规补充职业教育法律体系。酒店是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国内酒店行业日益国际化,很多服务规范要求也与国际接轨,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的法律层面的指导,可以通过细化规定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相关各方权利、义务的制度、规定、办法,以补充法律、法规的约束空白。(二)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涉及教育、经济、政治、产业等多个领域,呈现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虽然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框架已经较为系统,但个链接校企合作相关各个组织的节点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形成广泛参与的氛围。要树立大职业观,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类院校的责任,职业教育内容不能贯穿在产业发展、行业规划和企业战略的前沿内容,院校受制于培养周期等现实问题,教授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不断变化,产业系统的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系统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不匹配。要把职业教育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将企业与职业院校放在人才培养的同等重要位置,将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当作整体统筹协调,建立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协商机制,发挥校企合作多元主体的能动性,推动校企合作制度的变革。国内酒店企业对酒店专业实习生的使用还停留在基本的技能操作上,加之酒店基层服务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不愿意承担二次培养成本,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不能在实习岗位上接受各个岗位的轮岗训练,往往在一个岗位上重复劳动,不能达到全方位培养的目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政府层面给予税费等的鼓励和支持,如用培养实习生的成本可在税费中扣除等方式,鼓励酒店企业全方位培养实习生,提高实习的实际意义。

作者:邹成成 徐国辉 单位:1.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2.秦皇岛长城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