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探索

时间:2022-09-10 11:36:42

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探索

一、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旅游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可以说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双赢”模式。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已经多样化,主要有学生顶岗实习、共建专业、冠名班式、企业制学院式、订单式培养等形式。随着旅游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这些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旅游职业院校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有的合作模式与我们理想中的“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无缝对接”仍有较大差距,人才供给与需求并未真正匹配。以2012年和2013年为例,全国旅游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在34.5万左右,整体就业率均在90%以上,从数量上看,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间似乎已经达到了人才供需的完美匹配。然而,笔者在研究中通过对北京、上海、济南、青岛、广州等地多家招用高职院校实习生的酒店管理人员访谈得知,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压力依然很大,这种压力不仅仅来源于数量,更多的却是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质量不匹配。为何近年来高职院校旅游、酒店专业一直致力于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而企业却并不太“买账”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叶公好龙”式的观念,影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参与度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口中喊着“校企融合”的号子,心中却存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思。对于产教融合所带来的教学以及管理方面的变革,心存抵触。譬如,产教融合必然会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对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可能会让一些缺乏行业经验的教师知难而退。另一方面,企业也很难真正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往往认为这种合作就是企业出钱助学、建实训设施,学校出实习生或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不愿过多参与学校的教学环节。

(二)“学校为主,企业配合”式的浅度融合,导致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巨大缝隙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普遍是“学校为主,企业配合”的传统模式。融合的方式往往局限于企业根据学校的要求,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质或场所支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至于人才培养目标、计划、方式、实施基本全由学校包揽。很多院校的所谓企业教师一年难得给学生上几次课,沦为应付上级检查评估的“名单上的老师”。这种低层次、表面化的融合最终导致人才培养与需求的不匹配。一方面,院校很难把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校内的模拟和操作与企业实战存在差距和缝隙;另一方面企业也不能体会院校人才培养的难处,不清楚学生到底在学校学会了什么,往往在实习生入店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复性、低水平培训。

(三)“角色不变,利益不同”的定位,造成双方利益冲突

不可否认,学校和企业由于社会属性不同,其角色不同,利益点自然不同。然而,在深度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比如,企业人员要从管理者角色转变为实习生导师、培训师,而学校教师要从老师角色转变为企业咨询师。但是,目前校企双方都固守自己的利益,企业追求经济价值,院校追求社会价值。企业使用实习生往往出于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对来店实习的学生缺乏重视,实习生沦为最基本的“劳动力”,从事着酒店最脏、最累、最重的劳动。对于院校而言,学生实习很多时候背离了人才培养的初衷,学生们在实习中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校企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机制,学生在又苦又累的工作环境中逐渐丧失了行业兴趣,甚至最终黯然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

(四)“单向作用,散点合作”的运作模式,难以形成长期有效成果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融合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通盘的考虑,没有长期的运作机制。往往是院校“单向作用”,企业“被动接招”。对于院校提出的一些要求,企业多数是看人情、看收益而动。而且,双方的合作与融合往往是就事论事,而事件与事件之间缺乏联系和统筹考虑,难以形成长期的、有效的成果。一旦合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摩擦或冲突,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融合机制去解决,就会影响深度融合,甚至可能导致长期意向变成短期合作。比如,在调研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院校的所谓“订单班”华而不实,除了最初的校园推介、开班仪式之外,后续的人才培养依然多数靠学校,企业指派的培训人员所授课程很多时候缺乏足够的设计,随意性较强,效果欠佳。

二、对策:“校企贯通、产教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在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面临现实困境的背景下,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开始了与广州南沙大酒店的新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这种新路子被称为“校企贯通、产教一体”。它的主要思路是将人才培养分为校内和企业两个阶段,将学生在两个阶段需要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培养的素质统一起来,实现校企双方的贯通。既保证了企业对人才需求质量的要求,又保证了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主要做法是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需求,罗列学生进入职场所需的所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然后再分配到校内和企业这两个不同阶段中。校内学习内容与原有课程内容对接,企业学习内容与顶岗实习对接。在原有的学生顶岗实习基础上,将企业员工培训要点和学生学校学习要点进行全方位“有效贯通”,让企业了解学生进入企业之前学会了什么,也让学校了解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学会了什么,避免培训的重复和不统一。同时,建立一种符合企业岗位需要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的“一体式”学生顶岗实习标准,让学生的实习获得校企双方师资的有效指导与监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校企贯通、产教一体”新机制,可以有效地将静态的、平面的学校教育与立体的、动态的企业实战结合在一起,实现三种角色的自然转换,即教师转换为企业咨询师,企业管理者转换为培训师,学生转换为职业人。新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第一,学生在校学习和在酒店实习的全过程得到了有效监控;第二,大大节约了校企双方的培训成本,更有效地进行了衔接和融合;第三,建立了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企业培训师培养的有效机制;第四,有利于院校最终达到人才培养优质目标,也有利于企业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使用和管理,实现双赢。

三、实践与探索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贯通、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与合作企业———广州南沙大酒店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笔者对这些实践探索进行了如下的总结归纳。

(一)创建校企贯通的培训要点数据库

2014年初,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沟通、修正,在参考了国内多家旅游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内容之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与广州南沙大酒店共同合作,开发了《校企贯通培训要点数据库》。该数据库贯穿企业学习要点和校内学习要点,覆盖所有实习岗位。通过这一数据库的建设,实习生在企业实习不再是简单劳动力,而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各类培训要点。以中餐宴会培训要点为例,实习生入店的第1至3个月内,学习普通宴会的知识,共10个要点;第4至6个月,学习商务宴的知识,共计16个要点;第7到9个月,学习婚宴的知识,共计19个要点;第10到第12个月,学习谢师宴知识,共计24个要点。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培训数据库无缝衔接

继开发了《校企贯通培训要点数据库》之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又尝试将要点中的内容与课程内容进行对接。首先,我们选取了酒店管理专业《餐饮管理》课程试点,将中餐培训要点数据库中校内学习要点与之进行对接,并逐步开发适用的新型餐饮类教材和学生自学所用的微课程视频。到目前为止,这种校内试点比较成功,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更贴近行业了,教师也觉得讲的内容更鲜活了,教学资源也更加丰富。

(三)突破创新学生实习管理模式

校内试点取得初步成功之后,我们的实践探索又瞄准了企业实习这一环节。2014年5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共派遣14名实习生到南沙大酒店,开展研究性实习与培训。2014年8月共有3名同学通过笔试、实操、面试三个环节的考核晋升为见习主管。以往的学生实习,企业如何培训学生是院校难以监管的一环。培训多数只停留在入职培训上,亦或者是简单的理论与技能培训。有些酒店为学生做了简单的培训记录或考评,有些酒店根本没有任何培训记录档案。而这种新型的实习让学生不仅拥有了更多到管理岗位见习的机会,还拥有了校企贯通的完整的学习培训记录和成绩考核,绝非传统模式实习可比。为了更好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成效,广州南沙大酒店开发了LANDOW这一在线软件,用于为学生完整记录培训学习档案,学校老师可以获得一个账户名和密码,在校即可登录系统监控实习生培训进展和考评成绩。

(四)促进完成专业教师的复合型角色转换

以往,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角色单一,由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层次不深,教师难以深入了解行业现状,更无法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管理咨询。目前,我们实践的新型产教融合模式,使教师在协助企业建立岗位培训要点数据库、完善实习生培训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角色从“单一型”教师到“复合型”教师与企业咨询师的角色转变。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锻炼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帮助教师在稳固自身学界地位之外谋得了业界的一席之地。

(五)以未来职业人为主体,构建新型专业教材体系

在这种新型产教融合之路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不仅内容滞后于企业发展现状,设计思路也缺乏创新。这些教材基本是将读者设定为在校学习的专业学生,这就导致教材的框架体系模式化,内容理论性强,带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校企贯通,帮助学生更快更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正在与广州南沙大酒店合作,构建新型专业教材体系。这种新型的教材体系特点是:第一,教材读者定位准。教材将读者定位为未来的职业人,克服了单一的“学校学生”定位带来的局限性;第二,教材内容体系新。教材打破固有的章节构架,从企业岗位和工作任务需求出发,内容编排设计贴合企业运行与管理规律,有利于校企贯通衔接;第三,教材延展性强。以往的教材编写多是“就事论事”型的专业知识讲述,缺乏延伸,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做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整合,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作者:魏 凯 刘正华 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