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群体性事件危机处置方式

时间:2022-08-17 11:48:00

略论群体性事件危机处置方式

论文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危机处置

论文摘要: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析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探讨了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并从高校的视角提出了如何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步骤和对策。

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为高校永远是西方对我国进行思想领域攻击的重要场所,而社会转型期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也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大量诱因。可见,高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类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高校群体性事件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数量会增多,规模会扩大;行为会更激烈,社会影响会增大;组织将更严密,政治色彩变浓[1]。

高校群体性事件主要指在高校内部发生或与高校密切相关,在短期内由人为因素所引起师生员工或相关群众参与,选择体制外行动,造成一定社会负面影响的群体性行为。“它是一种在特定的氛围下由众多大学生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任何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制约的众多学生的狂热行为”[2]。事件主要表现在群体急性上访、围堵、冲击学校及部门、扰乱正常工作、教学和生活秩序的紧急事件;散布谣言、错误言论、邪教宣传;特殊时期的非法游行、示威、静坐、抗议等政治事件。

为了维护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大局,迫切需要高校提高应对事件的处置能力和规范处置行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这类群体性事件。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坚持正确的处置原则和运用科学的处置方法,使事件控制在校园之内,处置在萌芽状态之中。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近些年来,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成因[3]。

(一)社会层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势必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在调整的过程中受到损害或遭受不公平对待,有部分人为了发泄对社会的不满,达到引起社会关注之目的,把目标盯上了最受社会关注的大学生群体,把大学生当作报复社会的“替罪羊”。近年来,许多高校都相继启动了新校区建设,土地征用、大宗物资采购、基建建设等,由此产生的经济纠纷日益增多。高校往往成为这些纠纷的受害者,无论是否属于学校的责任,当事者找学校讨要利益,施加压力,一旦受拒就选择聚集闹事,甚至冲击校园,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学校层面

首先,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制度与制度之间互相矛盾导致管理混乱,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引发不满情绪甚至产生过激行为。其次,有的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部分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差,说话办事、处理违纪行为、批评教育学生时做法过于简单、粗暴,激起学生强烈不满。第三,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同时部分学校的后勤社会化保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校内日用品物价偏高,新建学生公寓在质量、生活设施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卫生监管不力,发生食物中毒等,从而引发学生集体上访或罢课等。第四,学校扩大招生以后,公共资源紧张,自习室图书资料等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容易引发因争抢资源的群体性事件。

(三)学生层面

由于大学生接触较多西式的民主思想,当学生认为学校侵犯了自身权益,而又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学生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采取过激行为,如罢课、游行、聚众上访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不够,在对国际国内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上往往偏激,图一时之快,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和煽动,出现过激言行[4];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对社会一些现象疑惑,对就业前景迷茫,加上不能充分就业,导致心理失衡,产生不良情绪,这种情绪一经煽动就可能像烈火一般燃烧、蔓延。

二、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原则

(一)以人为本——最高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原则,是从科学的人性观角度得出的。新时期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始末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以“人”为中心,善待事件所涉及的学生、教师和社会其他人员。

(二)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当不稳定事端或群体性事件一旦有苗头,尚处在酝酿过程;尚未发生聚集上访、堵门、堵路、拦截车辆、围攻殴打机关工作人员等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和高校工作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学院、部门的内部矛盾尚未出现过激行为等。一旦出现以上现象,有关主管学院、部门要及时主动到现场开展工作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高校在制定和出台政策措施时,要充分考虑最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考虑师生对政策措施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从源头上防范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建立健全高校利益协调机制和高校稳定的预警工作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及时消除各种诱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因素。

(三)各负其责——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

事件发生地的党委、学院负责处置,必要时上级党委、学校直接负责处置。引发事件的问题由有关主管部门负责解决,责任落实到部门、学院和个人,不把本部门应该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和社会。

(四)依法处置——依法按政策办事

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要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政策的严肃性,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解决师生反映的问题,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五)化解疏导——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

处置群体性事件要注意工作方法、策略和政策,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和教育、协调、调解等方法,加强对师生的说服教育,引导师生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六)快速反应——及时果断处置

对发生暴力行为或严重损害高校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尽快平息事态。

三、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置

(一)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成立学校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应急处置工作办公室。加强对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指导,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分工,抓好督促检查。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预警机制与信息报送

各学院或校园内若发现或接到有影响学校与社会安全稳定的举报,迅速向学校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学校应急处置工作办公室负责核实相关信息,并报学校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是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处置行动。确认信息属实后,相关部门迅速清除有害信息,信息当事人所在单位负责人及时做好信息人的说服教育工作和思想转变工作,消除可能影响校园和社会安全稳定的苗头。并由学校应急处置工作办公室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报告。

保卫处密切注意一切可能的动身,随时向学校应急处置工作办公室汇报情况,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统一宣传口径,负责对外信息,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部、教务处加强网络监控,防止大字报、小字报、标语、横幅、校园网、手机信息等有害信息的传播。对有诬陷、诽谤、煽动性质的标语,要迅速拍照、抄写并及时清除。

(三)应急响应与现场处置

高校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事件发生地的主管部门负责人迅速赶赴现场进行处置,有关老师、辅导员等必须第一时间内赶赴事发现场,摸清原因,掌握情况,协调处置和疏导工作。必要时主要负责人直接指挥现场处置工作,带头面对面诚恳听取师生意见,对师生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合理部分,当场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给予解决或上报研究解决;暂时困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工作,责成相关部门限期研究解决;对确因决策失误或者工作不力而侵害师生利益的,要据实向广大师生讲明情况,公开承认失误,尽快予以纠正;对师生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清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凡未经法律程序批准欲上街游行者和恣意扰乱的提出严厉批评,采取果断措施坚决予以阻止,维护学校稳定。

若事件性质特别严重,造成严重伤害,学校应急处置工作办公室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内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三小时书面报送事件情况。学校医院根据现场需要开展救援工作,如有受伤教职工、学生,尽快送往医院医治,工会、学生处应迅速派人赶赴医院协助救治工作。受伤害学生所在院系得到情况后,根据情况与受伤害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将受害学生基本情况告知家长,情况严重的立即通知家长来校处理学生救治工作。

(四)善后处理工作

事件处置结束后,还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不然可能会酝酿出新的事件或反复。因此,要继续做好善后的思想教育工作,尽量消除影响,继续深入调查,彻底弄清事件的原委。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一事件,学校工作有无不当的地方,反思处置这一事件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写出调查报告和工作得失的总结,为今后类似的危机处置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