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管理学论文

时间:2022-03-14 09:20:07

历史档案管理学论文

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学是云南大学档案学专业,立足于少数民族档案实践以及学术研究,在本科生、研究生中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以《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为教材,在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管理与研究少数民族档案理论、实践和科研素质。其中,在科研素质教法中,依托教材,从把握研究动态、教授学术规范、学习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等方面探索学生科研素质培养问题。这一教法有创新性,其模式的探讨对提升档案学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课程开设背景

1.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工作广泛开展。我国遗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档案,如满文文献有200万件以上;蒙古族文书档案约有20万卷、100万件;国内外保存下来的东巴经约有4万余册;彝文纸质文献有20万余(件)册以上;傣文纸质文献有8万余(件)册。此外,少数民族文字碑刻有上万块,少数民族文字摩崖有上千处,各种少数民族文字印章有数千枚,少数民族口述文献仅云南省就分布有4万余种[1]。自1960年国家档案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少数民族档案工作会议后,我国各民族地区开始重视少数民族档案工作,并取得可喜成绩。如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系统收藏有以蒙古文、藏文、满文或汉文等产生的文书档案213万多卷[2]。云南省档案馆长期重视少数民族档案工作。2010年,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门提出,逐步构建以15个独有少数民族为重点,涵盖25个少数民族的资源体系。目前,云南省档案馆已完成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档案的全宗建设工作。2.少数民族档案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档案研究已经引起学界重视,迄今,在《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北京档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数百篇,形成的重要专著有杨中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华林《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陈子丹《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麻新纯《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研究》、郑慧《瑶族文书档案研究》、赵彦昌《满文档案研究》、仝艳锋《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等。在科研项目方面,云南大学已申报获得“西部散存民族档案遗产集中保护研究(华林、12BTQ048)”“西南民族档案资源集成管理研究(杨毅、11XTQ008)”等16项国家社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项目。少数民族档案实践工作的开展和学术研究发展,为少数民族档案学学科建立,以及该课程的开设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的科研素质教育

《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2001年9月由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学科创建”“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输入”“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处理”“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输出及其开发利用”和“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现代化管理”等六编。立足于该教材课程教学,以及少数民族档案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我们从以下方面开展科研素质教学。1.结合教材,把握研究动态。(1)确立研究动态范畴。《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涉及少数民族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和数字化管理等方面,为掌握研究动态,结合教学内容,从两个方面确立研究动态范畴:一是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研究动态,即了解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保护抢救、发掘利用和数字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二是档案学或其他学科相关研究动态,也就是要了解档案学或其他学科在理论或实践方面的相关研究动态,如“三个体系建设”、档案记忆、建档保护、数字遗产等,寻找这些研究和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结合点,推进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发展。(2)构建学科论文数据库。一是通过知网大量下载《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等档案学专业杂志关于少数民族档案及相关档案学理论、“三个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论文;二是将这些pdf格式的论文,安排给学生,转化为word格式的论文,以达到在转化中学习、总结和引用的目的;三是将这些转化论文按照学科理论、安全保护、资源建设、发掘利用等主题,划分为不同的论文数据库,便于学习引用。(3)学习使用论文数据库。一是总结了解某个领域,如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实物档案管理,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动态,依据论文学习撰写研究综述;二是学习相关档案学或其他学科理论,用以指导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管理研究;三是学习论文写作技巧、规范和思路,提升科研技能;四是积累少数民族档案分布遗存、管理案例、指导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便于支撑其科研工作。2.依托教材,开展科研技能训练。(1)培养问题意识,学会选择论题。其一,明确选题范围。为培养学生选题的问题意识,明确选题范围,结合《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教材,将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学学科体系,划分为“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学学科创建”“少数民族档案”“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输入”“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处理”“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输出及其开发利用”和“少数民族档案现代化管理”等六个模块,引导学生从这六个模块中进行选题。同时,依据论文数据库,鼓励学生拓展选题范围。其二,教授论文题目设计技巧。一是问题指向性,即题目设计解决专一问题;二是明确论文题目要素,也就是在论文题目设计中,强调论文写作目的或意义、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体三要素,完善论文标题结构;三是论文题目的精炼性,结合优秀论文案例,教授论文题目规范性与精炼性的写作方法。(2)培养逻辑意识,学会构建提纲。其一,培养解决问题的提纲构建逻辑意识。首先,让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的基本科研思维模式,按照这一研究思维模式解决论文撰写中的逻辑关系和论文结构问题。其二,学习多种论文提纲结构模式。一是规范模式学习,如解决问题模式,包括研究对象概述、研究意义、可行性或必要性、工作现状、问题分析、对策设计等;案例分析模式,包括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启示等;评述模式,包括工作回顾、工作特色、存在问题、启示或思考等。二是其他模式的学习,依据论文数据库,分析《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等档案学专业杂志上的优秀论文,学习论文写作的其他模式,多视角构建论文撰写提纲。(3)培养材料意识,学会积累资料。首先,教授学生把握论点与材料的支撑关系,学会用案例、数据、图表等支撑论文学术观点的论文写作技能。其次,构建研究方向资料数据库,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研究方向,如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或少数民族档案开发等,构建资料数据库,作为资料收集的突破点。再次,学习材料收集方法,教授同学从网站,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报刊文章和著作,以及调研等方面,收集研究材料,为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4)培养学习意识,学会学术规范。其一,学习论文规范撰写。首先,要学习论文撰写规范,包括选题、论文结构、撰写要求或论文格式等;其次,进行开题论证,对学生的选题和提纲进行论证修改;再次,对论文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完成论文撰写。其二,学习科研课题研究技能。为提升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我们在课堂上专门开设科研课题申报专题,讲述科研项目选题,研究综述、意义、内容、重点难点、创新之处,以及应用价值等申报书论证撰写方法,提升学生科研项目申报技能。在依托《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教材开展的科研素质教育中,还存在着教材体系结构不完善、原有知识陈旧、学科理论匮乏,以及满足不了实践工作发展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课堂教学有余、实践调研不足,规范训练有余、不足,课题申报有余、高质量完成课题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从以下方面开展科研素质教学创新。

三、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的科研素质教学创新

1.修订教材,适应科研素质教学的创新需求。在教学中,《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明显存在着教材老化和知识更新较慢问题。为适应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档案管理理论指导,以及教学、科研需求,2016年,新构想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学》已经列入中国档案学会学术著作出版规划,计划在2018年完成出版。新教材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1)完善教材体系结构。为加强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适应其教学科研需要,新构建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学》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产生与梳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分布与资源汇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有序化整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现状与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发掘利用、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宏观控制等七个模块构成,和原有学科体系比较,新体系内容涵盖更为全面,结构更为合理,可较好地满足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需求。(2)增加教材建设内容。首先,在学科涵盖范围上,《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学》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内容从西南拓展到我国各个民族地区,内容涵盖55个少数民族,极大地拓展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研究范围。其次,在内容更新上,《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学》适应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资源建设和数字化、信息化发展需求,更新了部分陈旧知识,增加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化管理软件研发,及其数字化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等方面的内容。再次,注重学科理论建设,探讨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多元属性理论、资源构建理论,及其数字化转化原始性理论等,用以指导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实践工作。最后,在内容拓展上,增加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宏观控制的内容,全面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事业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问题,以保障我国少数民族档案工作的发展。2.教学创新,提升科研素质教学的质量水平。(1)开展调研工作,实施课外教学。即对保存有少数民族档案的云南省档案馆、昆明市档案馆、楚雄州档案馆,以及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和云南省民委古籍办等开展调研工作,引导学生从少数民族档案收集途径、有序化管理、保管与保护、数字化建设,以及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了解工作状况,分析存在问题。在收集调研材料的同时,学会发现、研究和解决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实践问题,形成选题开展深入研究,以提升他们解决少数民族档案实践问题的能力。(2)参与教师课题,锻炼科研技能。近年来,我系教师以及民族档案研究团队积极申报课题,仅国家社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等国家课题就有16项。此外,还申报获得许多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借此契机,鼓励学生参加导师或其他老师的科研课题组,从参考材料的查找、科研课题设计、申报表填写、文献材料收集、田野调研及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在科研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科研技能。(3)积极申报课题,提升科研自信。云南大学、云南省教育厅等,都为本科生、研究生建立了各级科研项目申报机制,鼓励学生申报科研项目,以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除了在课堂上专门讲述科研项目选题,研究综述、意义、内容、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等申报书论证撰写方法外,对申报获得科研项目立项的同学指定专门导师,指导课题研究小组制订研究计划、开展调研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发表课题论文。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不仅增强了科研自信,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4)组成科研小组,形成科研成果。科研小组由拥有共同方向兴趣的五六个同学组成,形成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发掘利用等方向的科研团队,聘请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作导师。其作用有二:其一,依托团队智慧,发表学术论文。首先,团队成员提出自己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提纲,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其次,在参考团队修改意见的基础上,撰写论文初稿,团队成员进行研讨、修改;再次,形成科研论文,团队和导师认可后,投稿发表。其二,依托团队智慧,申报完成科研课题。一是由团队成员提出不同的项目选题,讨论提出合适的选题;二是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申报书的撰写,并进行研讨修改;三是课题获得立项后,制订科研计划,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发表课题论文,完成科研课题。

作者:华林 成灵慧 梁思思 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