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分析

时间:2022-10-12 03:12:45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分析

一、前言

高职院校公共场所是指供学生们使用的学习、用餐、休闲、娱乐、健身等场所。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新校区的选址多在城乡接合处或偏远的郊外,各种公共设施建设发展迅猛。不可否认的是,公共场所的存在,既丰富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高职院校公共场所发生的诸如偷盗、诈骗、伤害、非正常死亡等案件和火灾事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极大的社会影响。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公共场所的特点及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并采取必要对策保护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创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着积极意义。

二、高职院校公共场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心理抗挫能力较弱

从近年来高职院校发生的案件来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低。在教室上自习、在图书馆看书、在餐厅吃饭时随意用随身物品占座;在体育馆运动时将随身衣物随意摆放等现象时有发生,随身物品极易遗失或盗失。尽管学校保卫部门在重点部位安装了监控摄像装置,在显著位置张贴了提示标语,在公共场所加大了巡逻力度,特别是加强了夜间巡逻力量,把注重安全落到实处,责任落实到人,但失窃事件仍频频发生。此外,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较弱。大学阶段的学生已步入青年,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对象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遇到任何事情,父母都会安排妥当,学生没有一点防范意识。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安全教育几乎为零。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从小到大,只要学习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尽管已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但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比较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和侵害,当面临学习、经济和就业等压力时,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做出过激行为,从而导致不安全事件,给家庭与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二)高职院校公共建筑形式复杂,用电、用火

等消防安全形势严峻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新校区不断扩建,而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的调整却相对缓慢,人员编制没有相应增加,因此,新校区投入使用后,高职院校的保卫力量更显薄弱。此外,新校区为了不断完善各项功能而大搞建设,建筑工地复杂多样,装修追求豪华、个性,往往忽视安全要求。首先,新校区的建设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高职院校扩招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新校区进行整体规划,根据规划由学校基建处招标引入建筑公司,教学楼、学生集体宿舍、学生餐厅、图书馆等这些大型公共场所是必不可少的建筑项目。从长远的、使用人群的角度考虑,此类建筑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安全因素,不能盲目降低施工成本,应尽量避免采用易燃、可燃材料,从根本上减少火灾载体;建筑的外观形式也要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盖好的大楼无法安装防盗网、为了美观而将消防灭火栓隐藏起来、配套设施不完善、自动灭火系统没有水源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给校园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此外,建筑队伍进驻校园后,出入人员复杂,建筑施工车辆的频繁进出也带来了很多不安全因素。其次,安全技术的教育培训环节薄弱。一个大型的公共场所建筑,是集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防火喷淋系统、天然气系统、道路交通系统、防盗系统等多种系统工程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建筑物交付使用前的疏散指示标志是否明确,安全出口指示灯是否损坏,应急照明设备是否存在故障,维修是否及时,安全疏散通道、安全门宽是否符合标准,疏散通道是否被堵塞、挤占、关闭等,这些问题都非常关键。每一项系统工程,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建筑验收合格后,建筑安装公司应该对相关使用人员进行认真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否则对安全管理不利,安全规章制度也流于形式。必须有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技术能力较强的、稳定的安全管理队伍,才能使高职院校公共场所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加强安全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一)全方位推动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加强自我防范意识,这对确保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展开安全教育。辅导员要利用各种班级会议,把安全意识植入学生心里,做到警钟长鸣。管理部门应对安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适时邀请公安消防和治安管理部门到学校来,用实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法律和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遇到险情不惊慌失措,并定期进行火场逃生演习,提高学生的逃生自救能力。其次,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做到思想上常沟通,感情上常交流,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最后,学校要抓住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多举办一些社团活动。把校园文化活动搞得活跃、丰富,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学生会的骨干作用,把学生的“小我”转化成学校的“大我”,对同学、对自己都负起责任。

(二)加强安全队伍建设,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首先,平时要注重加强本单位职工的安全观念,抓好安全培训工作。其次,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对已有的各种管理制度要逐级落实和整改,改变过去“等、靠、要”的消极做法,主动出击。对公共场所的大型活动,如考试、文艺演出、大学生就业洽谈会等,要制订本场所突发事件紧急安全疏散方案,在情况紧急的状态下能有序疏散人员,迅速控制事态。最后,加大安全防范投入。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要改变过去的人海战术,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以技防为主的策略。在各个公共场所、交通要道、案件易发生处安装监控系统,推进“天眼”工程,让犯罪分子无处藏身。根据公共场所的需要,购买和更换有效的消防器材,设置报警电话,组建义务消防队,改善安全防范设施。

(三)依法治理

公共场所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消防和治安管理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教育部、公安部第28号令《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对公共娱乐场所依法管理,监督执行。监管部门应采取经常查和重点查的方法,牢牢把握新建、扩建、改建公共场所的审批、验收等环节。高职院校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因此,应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逐级签订安全承包责任书,狠抓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发动学生参与,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对“老大难”隐患采取定人定时监督、跟踪整改,特别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敢于碰“硬”,唤起觉醒,达到彻底消除隐患的目的。另外,要在重大节假日前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及时堵塞管理漏洞,突出解决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杜绝各种案件事故的发生。

本文作者:陈捍泽工作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