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分析

时间:2022-08-22 11:10:36

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分析

摘要: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笔者通对基层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分析基层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对策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影响着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笔者通过对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发现,尽管基层领导干部整体的依法行政能力有所提升,但是还是有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欠缺依法行政的能力,影响了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的步伐,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依法行政能力。

一、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1.绝大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法律的重要性的认识达成了共识。经过这么多年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有了很大提高。问卷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法律对自己工作是重要、比较重要、还是不太重要时,有87.5%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重要,有12.5%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比较重要;当被问及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时,有近80%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是法律手段;当被问及当前领导干部最缺乏的知识是什么,有47.6%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是法律知识;这说明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已经充分认到法律对工作的重要性。2.基层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自觉性大幅度上升。问卷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本人学习和了解法律的主要途径时有54.7%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了自学,这说明我们的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平时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3.我们基层政府的一些部门比较重视对各级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问卷调查显示我们的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学习有关法律,能组织干部法律学习的部门达到32.1%,这说明我们有的部门比较重视法律的学习,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问题

1.法治思维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的意识,行政思维意识比较重,往往上级领导交办的事情执行起来比法律规定执行的速度还要快。(2)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不足。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工作中决策程序不合法。我们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在决策时没有严格依照法律程序依法做出决策,导致决策缺乏法律基础和群众基础,使得政府的决策不透明,从而引发很多社会矛盾比如导致一些群体事件的发生。2.法律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1)基层领导干部中被动地去学习法律的仍然占很大比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高达45.3%的基层领导干部学习了解法律还是主要依靠单位和干部培训机构组织的法律培训,这说明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有相当多的基层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缺少对领导干部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经常性的培训,即使有的部门能够定期组织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但培训间隔的时间过长。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67.9%的部门对领导干部缺少经常性法律知识的培训;有69.5%部门组织学习法律的培训间隔周期在一年以上,这说明我们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的培训缺少经常性和计划性。(3)基层领导干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往往更加注重其时效性。问卷调查的对象全部来自于各级行政机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往往注重的是该法律对自己工作是否有用,比如当被问及最想了解的法律是什么方面的法律时,有59%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最想了解的是行政管理类法律。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对学习法律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是有的基层领导干部主观上对学习法律不重视,认为学不学法律,不影响自己的工作,没必要平时花费精力去学,现用现学就可以了,因此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其次,有些部门不够重视对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认为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不重要,因此进行的法律知识培训也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没有把法律培训作为很重要的工作来抓,因此,对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缺少计划性和经常性,没有形成一种制度。2.干部考核制度上的缺失我们相关部门在对各级基层领导干部进行绩效考核制度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把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情况好坏作为一项考核内容来规定,而且现实工作中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情况好坏并不影响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以及职务的晋升,从而造成基层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强。3.各政府机关目前还缺少积极学习法律的浓厚氛围各部门组织学习有关法律并没有成为经常性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只是在某个法律的宣传日才组织干部及工作人员去学习该法律,因此,政府机关中并没有形成人人积极学习法律的浓厚氛围。4.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治思维的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起步较晚,且法治建设本身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对于法律制度建设而言,法治思维的形成更需时日,此路漫漫而修远。我国与法治思维相左的土壤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彻底的改良,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人治思想还没有在根本上从人们的头脑中消除,这成为制约法治思维形成的一个关键性的障碍。

二、提升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对策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1]怎样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力,做到依法行政,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最基本要求。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作出决定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强调合法性,这个合法性它不仅是指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要合乎现行法律的规定即合法律性,更重要的是还要合乎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精神,它是以保护人的权利为根本出点。法治思维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2]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过去在我们干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唯领导”的人治思维方式和“唯上级”的行政思维方式。可以说,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具有法治思维,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只有树立了法治思维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二)要树立三种理念

1.公民权利至上理念。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以保护人民的权利作为根本出发点。2.法律至上理念。我国是否实现法治国家很重要的一点是看法律的权威是否树立起来,不是光看你这个国家法律制定了多少,法律制定的再多,如果法律的权威树立不起来,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法律的权威树立首要的是法律至上理念要树立,法律具有最高绝对权威,法律大于权力。尤其是宪法至上的核心理念要树立起来,宪法作为一个国家根本大法,其他法律都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宪法的权威性能否真正树立起来至关重要。我们国家现在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来树立宪法的权威比如设立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等制度,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做宪法权威的维护者,坚决捍卫宪法,同一切违反宪法行为作斗争。3.职权法定理念。行政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授权,无法律授权不能享有行政权力,而且职权的行使只能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不能违反职能分工、不能违反层级分工、不能违反地区管辖。

(三)行使权力要遵循三个原则

1.合法行政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要合法,在行使权力的时候要看我们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二是权限要合法,权力的行使是否在法定权限范围内;三是依据要合法,要求我们权力的行使首先要有法律依据,同时还要求我们依据的法律必须是良法。2.合理行政原则。要求我们在权力行使的时候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做到公平公正。3.程序正当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程序合法,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二是形式合法,符合法定形式,该书面的一定要书面;三是时限合法,按照法定时限行使权力。

(四)要依法科学决策

只有决策科学,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现实工作中因决策不科学造成财产浪费的事例很多,例如;甘肃省庆阳市政府领导拍脑门决定建设万亩蔬菜基地,结果这项决策并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导致庆阳市境内有60%大棚蔬菜基地闲置;媒体报道的遍地“鬼城”的出现也是源于决策失误。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为了防止决策不科学给国家造成财产的浪费,中央规定了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即:1.公众参与;2.专家论证;3.风险评估;4.合法性审查;5.集体讨论决定。这就要求们的领导干部在做重大决策时要依法科学决策,这样就会减少因决策不科学导致的浪费。

作者:王廷勇 单位: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在2015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2].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