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与行政关系建构

时间:2022-08-31 04:18:21

和谐校园与行政关系建构

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实现长期、全面、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内部各子系统及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高效运行状态,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①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学校各项主体关系的和谐建设为本质内容。《高等教育法》对高校的主要工作人员界定为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通常泛指教研、党务、行政三部分。教研、党务、行政是高校最基本的三大主体,其主体职能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因此,构建这三大主体的和谐关系,必将有效地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持续发展。

一、教研、党务、行政三大主体关系和谐的实质

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教研、党务、行政三个子系统是高校的三大支柱,是系统运转的主体。这三大主体关系和谐的实质,是以系统共同的目标、核心的理念、独特的校园文化与良好的校风作为基础,综合形成的一种组织发展的动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同时也是以内外人际和谐作为根基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协调发展和充分发挥系统最大效应的有机整体。

(一)共同的目标

目标或目的,是所有人际关系相处、运转与发展的动力、指针,对组织或个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各高校最高的共同目标。同时,各高校又有自己落实教育方针的独特目标,可规划为长期的、五年的或近期的目标。教研、党务、行政作为子系统也有各自的具体目标,但都必须服从“育人为本”的共同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教研以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党务、行政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目标。只有紧密围绕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共同目标为宗旨,自觉地履行部门的工作职责,妥善地处理与协调相互关系,才能步调一致,谋取共同发展。

(二)核心的理念

核心的理念,是所有人际关系相处、运转与发展的共同的指导观念、思想与心理状态,是一种精神凝聚力和人心吸引力。高校理念属于抽象意识形态范畴,是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和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意识形态的总结和提炼,是高校思想、精神和价值预期的长期目标。理念的核心是价值观体系,决定高校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反映的是高校在其办学管理中把什么看得很重要的价值判断。高校办学的具体目标、任务、体制、机制、方法乃至校训、校歌、校旗、校徽及校园布局与建筑等,则是高校办学理念的延伸,受理念的无形制约。以核心理念为主线的高校建设将逐渐发展出一套代表高校精神文化和办学实力的价值体系,继而影响和改变三大主体间的关系。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核心办学理念或校训,但是,一种理念在人们心目中的被认可程度和其发挥作用的力度是存在差异的,同时,和谐程度的显现、整体效应的发挥也是各有不同的。深化和融合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主体间协作的紧密度和合力的发挥作用,更决定了高校教育和管理活动的实施效果、高校竞争力的提升程度。

(三)独特的校园文化与良好的校风

高校的独特校园文化与良好的校风是高校内外人际关系、三大主体关系的黏合剂,它的吸引力、影响力、亲和力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名声、美誉、信誉。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传统,通过积累、继承并加以提升和创意,逐步发展成深入人心、自觉、公认的一种社会性的文化。这种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校园文化必然成为人际关系、三大主体关系的精神支柱与行为规范,必然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砥柱。高校的良好校风是人气旺盛、精神振奋、校园和谐的总体显现,是密切人际关系的无形力量。诚然,良好的校风是高校所有师生共同创造的,但谁都不会否认三大主体是良好校风创造的主力,是教风、学风、领导作风、管理作风和服务作风的综合体现。反过来它又会制约、促进和融洽校园的人际关系、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管理作风,在校风形成与人际关系处理中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教风能直接影响学风,三大主体关系的和谐,关键在领导作风、管理作风和为人师表。

(四)内外人际关系和谐

高校内外人际关系和谐是三大主体关系的根基,也是根本保障。

1.校内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内人际关系是指师生关系、三大主体系统内与系统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概念,是泛指高校所有工作人员与在校学生的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这是高校内最主要的人际关系。高校所有工作人员,即三大主体内的所有人员,都是负有教育学生职责的教育者。从和谐校园建设的人际关系来看,认为只有教研人员或具有教师资格的人才是教育者,这是片面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育人者即教育者也,教育者不是单指编制分类的人员,更不是单指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教育者的概念必须拓宽,党务、行政人员应该尽到育人之责,否则是职责、职能的缺位。师生关系和谐是校园和谐与三大主体关系和谐的根本。师生之间应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宽容体谅,沟通互补,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保证学风、校风醇正;才能营造生机勃勃、活力洋溢的氛围。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促进三大主体关系的协调运转和工作卓有成效。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矛盾重重,校园岂能安宁?三大主体工作怎能正常有序地运转?三大主体内的人际关系,一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二是党务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三是行政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四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应都是同志式平等互助、合作共事的关系。现在“同志”一词,有些被淡漠了,实际上同志是共同目标、志向、宗旨、任务的代名词。高校的教研、党务、行政工作者不管其身份、职务、地位如何,都应是为共同目标、志向、宗旨和任务而工作的组织内成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休戚与共的,这是高校三大主体内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根本理念、指导思想,也是行为、处事的准则。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构建了合作共事、谋求发展的基础。三大主体间的关系,同时也是指决策与实施、管理与执行、分工与合作、联系与沟通、权利与义务、分配与共享等方面的集中统一、相互协调、形成合力、追求整体效益的关系。这是高校系统层面上横向、纵向交错的人际关系,其和谐、融洽的正确理念必须贯彻于组织之中形成整合之力;贯彻于激励之中形成驱动之力;贯彻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优化配置之中,形成配置之力;贯彻于教学科研之中,形成转换之力;贯彻于党务、政务之中,形成调控之力。

2.校外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外人际关系,是指与高校纵横相关的各种组织、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广泛、复杂。主要包括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上级单位和所在城区部门的关系,与有业务往来的实习基地等的人员关系,与用人单位和校友的人员关系,与兄弟院校、所属行业及新闻单位的人员关系等。这种人际关系,是高校和谐、三大主体和谐的外部条件与社会环境,这种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影响、延伸,除高校的声誉外,主要是靠三大主体很好地发挥他们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学校不能只是单位人,而应该是社会人;学校不仅要积极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更要关注自身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学校不仅要全面地从事科学文化教育,更要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是学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

二、教研、党务、行政三大主体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②这必然影响高校的人脉关系,客观上要求高校三大主体关系必须重新构建与调整。相对这一要求,目前,部分高校事实上存在着反应迟钝,自觉程度不高,三大主体关系存在一些明显的或潜在的问题。

(一)育人的目标任务并未真正落实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众所周知,只有“科研育人”尚未明确提出。党中央和国务院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③客观地说,有些高校教研人员并没有尽到“各门课程”的“育人职责”,有的不管纪律,根本不顾“严格教育教学纪律”;④有的只布置作业草率打个分了事;有的不愿吸收学生参加科研,认为碍手碍脚,自找麻烦;有的把学生领进实习现场就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党务、行政人员中,除后勤服务的部分人员、学生管理及团委的人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外,多数人员没有或很少与学生接触。按说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打成一片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职责,可也有一些辅导员、班主任任职几年都叫不出学生的姓名,当然更谈不上沟通、了解和信任。管理与服务人员按说应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教研、党务、行政三大主体都并未把育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目标相同,职务职称晋升各异,待遇不公平带来诸多矛盾在高校中,教研、党务、行政三大主体各有不同的职务职称晋升序列,客观地说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请、评奖等不平衡是绝对的,而不公平却是相对的、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当前高校普遍实行了分配制度改革,有的学校分配政策明显向教学科研倾斜,教授专家薪酬津贴很高,一线工作的党务行政人员等工资偏低,形成鲜明的级差,导致党务行政人员工作不安心、队伍不稳定;有的学校花大价钱在外引进人才充实脸面,却不重视对校内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培训,也不重视花钱改善青年教师和一线党务行政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有的高校不像是学府圣地,而像是“官府衙门”,党务和行政部门高度集权,搞部门保护主义、层层审批制度,教研人员在校内办事情要跑断腿、磨破嘴,没有为教学科研活动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氛围。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学校教研、党务、行政三大主体间相互排斥、相互攀比,互不尊重、互不谅解,更有甚者会钩心斗角、互相拆台。从而严重影响学校工作,抑制了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各司其职而缺少沟通、协调高校三大主体从党政领导到各部门、各院(系),甚至各学科、专业(教研室或组),职责清晰、条块分明,有机地构成了高校内在的运转体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尽在情理之中。但是,一些高校部门、院系、学科、专业之间,隔行如隔山。党政领导之间除会议外,各人只顾各自分管的条块,平时很少相互沟通与协调。党务与行政部门的工作对象、内容虽各有特点,在育人问题上应形成共识,但有的行政部门却错误地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团工作人员的事,与己无关,遇到问题多半推给辅导员、班主任,指责多于排忧解难。各院(系)之间常常不服从调配、实行互助,特别在创立新专业、添置新仪器设备、开新课、申报科研项目等工作中,交叉、重复、将资源占为己有等情况较严重,造成资源、经费、人力的闲置和浪费。

三、构建教研、党务、行政三大主体和谐关系的建议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构建教研、党务、行政三大主体的和谐关系,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科学内涵,它应与高校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1.端正态度,是促进内、外人际关系和谐的首要前提。这里的态度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心理上的态度,即心态,是一种内在的反应;二是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一种外化的表现。其中,人们的心理状态是对外界环境的主观反映,⑤心态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前提。上述主体内或主体间种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尽管有着环境、制度等诸多不同的客观原因,但究其本质,关键还在于心态问题。无论教师,党务工作者,还是行政人员,都需要建立起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谐观不仅仅注重教研、党务和行政工作者之间的静态相处结果,而且更看重互动的动态效应,强调在工作特点不同和差异的基础上,互补互助、创造合作的机会。一味追求利益或所得的相同,反而因为内聚力的不足而容易引发不和。只有将别人的进步、荣誉的获得看做是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与催化剂,只有认识到自己与合作者存在差距才能实现自己的进步。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这就是爱岗敬业,求是立德和团队精神,明确的分工职责只是为了提高各自的效率,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服务者,都应该在工作中形成奉献、互助、精业、奋进的氛围,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质量,而且也能够推动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提高沟通频率、优化沟通方式是构建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方法。无论是教研、党务、还是行政管理,都要以育人和学校的发展为共同目标,加强联系,促进交流与沟通。工作中难免有摩擦,事业里难免有曲折,在各主体之间,无论是内部人员之间,还是各部门工作者之间,都可以通过聊天、座谈会等形式共享信息、消除误会、寻求合作、共解难题。适宜的沟通频率能够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同时,需要不断地优化沟通方式,强化沟通效果,以沟通凝聚共识,实现相互促进。学校可以通过对员工开展定期的培训、兴趣班、学习型组织、网络平台等方式,提高沟通效率。通过交流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帮助教职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以沟通促进学习,利用专项研讨会、专业交流会、科普学习会、人文读书会、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知识面的扩展。同时,利用各类节庆假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户内户外活动,如金婚纪念仪式、三八亲友晚会、亲子登山乐等一系列活动,创造和谐关系。

(二)统筹兼顾,凝聚力量,形成统一的目标体系教研、党务、行政三大主体是高校同等重要的三支队伍,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应统筹兼顾解决好平衡和公平问题。特别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住房改革、职称评审、工作量核算等关系全体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绝不能厚此薄彼,失之偏颇,应广泛听取意见,公平和效率兼顾,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在具体的某一项政策中,可能在三者间有区分度和倾斜,但倾斜必须有“度”,否则必然在教研、党务、行政之间造成一些矛盾。倾斜的力度必须在学校层面统筹兼顾,特别要注重公平。另外,高校需解决好管理的事权界限问题,系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启发和引导能力,注重管理的综合性和相容性。统一的目标体系是以高校的综合发展为总目标,又兼顾教学科研、党务、行政管理各自的职责目标,使各分目标能够高度统一地规范于总目标中,并服务于总目标。目标体系的制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学校领导带领,首先成立一个包括教师、机关人员、管理人员代表在内的工作小组,负责目标体系的制定。充分结合教研、管理、服务的职能以及高校自身的特点,以年度为单位,在广泛吸纳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讨论与论证,在每年度初形成一套统一的目标体系,并以文件形式落实到学校的各个主体机构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工作的展开,工作小组要定期检查工作进度及存在的问题,敦促各个部门为了达到总目标而不断加强业务沟通,确保总目标的有效实现,形成全校和谐的局面。

(三)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加强三大主体育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是推动教研、党务和行政管理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效激励机制,包括制定体现在教研、党务、行政等各个主体之中的考核、评价标准与程序、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励、惩处的措施。考核、评价标准应切实、客观,既有定性又有定量,公平公正,真正能发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扬正抑邪的作用。有些高校每年年终都有总结、考核、评优,但却是一种例行公事,形成惯例,优秀今年你上明年我当;虽有不合格的标准,却评不出不合格的人,年年考核,年年走过场,不求创新和发展。加强三大主体育人制度的建设。应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建立健全三大主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规章制度。教书育人制度应根据新形势进行修订、完善和充实,如可增订任课教师课后与学生联系、沟通制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制度一般高校都缺少或有而不落实,如管理育人方面,高校领导、党务、行政部门如何加强、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沟通,从而形成制度,现在还是个薄弱环节,甚至是个空白,需要引起重视。可完善领导定期下班级、领导干部批阅师生来信、接待师生来访、专题下基层调研等制度;可增订班主任、辅导员人才培养目标、班级创优、突出与特殊人才培养等制度。总之,高校全面、深入育人方面,要制度化、规范化。高校教研、党务、行政三大主体关系的和谐,关系到高校校园和谐与高校建设质量、办学效益与持续发展。本文仅进行初步探讨,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