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行政监管机制革新

时间:2022-08-31 11:08:14

强化行政监管机制革新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优势不断提升,呈现出发展提速、效益提升、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但经济欠发达省情仍未根本改变,加快发展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加快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对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具有优势特色的政务环境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社会管理与创新,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社会活动的干预,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推进行政审批法制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继续对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精简,抓好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充分利用覆盖全省的统一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推进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行为,增强审批透明度。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努力使重大产业项目审批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效率最高、服务最好。二是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与创新。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合理配置党政机关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科学界定政府及其各部门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任务。积极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畅通社会组织、普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通道,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三是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按照各级政府的履职重点,合理划分权责,强化省级政府对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和履职监督,强化市、县政府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和管理,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主次分明的履职格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部门职责,重点强化各部门涉及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研究和细化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增强政策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加大责任追究,健全行政问责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围绕优化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积极探索大部门制改革,继续深化“窗口”机构改革,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探索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进一步精简归并党政机构,完善大部门内部运行机制,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切实解决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权责脱节、协调与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二是继续深化“窗口”机构改革。

健全完善政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完善“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度,提高“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水平,力争实现“进一道门、办全部事”。三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城市新区、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制定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园区发展。加强中心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减少执法层级,整合执法资源,着力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维护城市发展整洁有序的良好环境。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家赋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积极开展先行先试。着眼于促进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研究梳理周边城市、相关部门在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经济建设方面职责分工,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促进生态经济区内各个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推进影响生态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积极开展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激发县区经济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

二、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江西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从江西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更好地发挥事业单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理顺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分清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提升事业单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破除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带动各项社会事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发挥事业单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科技基础与应用研究,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促进江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切实抓好公益事业发展。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益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布局,科学设置事业单位,拓宽现有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覆盖面,逐步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界限,推进公益资源全省共享。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公益事业,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益服务水平差距。坚持新增财力、机构编制向民生倾斜,向基本公益服务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倾斜,大幅增加对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和基本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上学、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围绕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营造优异的人文环境,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加快医药卫生、文体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全省人民身体健康水平、文化知识素养提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认真组织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均衡化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好特殊教育;以艺术院团改革为突破口,培育新型文化市场竞争主体,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础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和基层文物保护工程,大力繁荣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切实推动江西文化强省建设,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三、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努力发挥现有机构编制的最大效益

当前,机构编制现状与事业发展需要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是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民生问题等对机构编制的需求较为迫切,另一方面是现有机构编制规模已经很大,行政成本很高。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工作,必须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有效解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严控机构编制之间的矛盾。转变工作理念,实现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机构编制工作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大局着眼,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从宏观上通盘考虑机构编制的调配使用,在做好微观管理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探索研究改革和管理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上来。加强深化改革的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丰富政策储备,积极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向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创新管理方法,注重动态调整。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下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管政策、管总量、管标准、管结构”的管理机制。研究提出跨部门、跨系统调剂优化编制配置的具体办法,充分发挥现有编制的使用效益。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前提下,通过动态调剂,解决关键领域和重点部门的增编需求。推进机构编制结构化管理,强化对空编的统一调配,减少中间层级编制配备,重点向一线岗位倾斜。

强化制度建设,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严格机构编制管理,不断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规范化进程,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形成以机构编制部门为主,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分工负责、协调联动、运作高效的综合约束机制,探索建立财政供养人员增减的奖惩管理机制和目标考核办法。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和手段,切实增强各级党政领导“编制就是法律”的意识,把中央关于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体制、机制、机构编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