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行政教育的内涵

时间:2022-12-17 11:21:31

新时期地方行政教育的内涵

本文作者:董存田工作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一)创新动力客观分析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能力水平、环境状况、制约因素,有立足本职、改变现状、突破瓶颈的紧迫感。深透了解本地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市场的现状,从劳动力数量、结构、去向和变化动态的前瞻性判断中找准改革方向。科学评价本地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能力,对创新资源的存、增或借的可行性有正确的判断。(二)创新思维领导者自身努力冲破惰性和惯性,不满于现状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营造独立思考,大胆试验的氛围,支持职业学校独创性地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途径,开辟出职教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在职教系统形成了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看待和处理事物及问题的行事风格,保护和培育了一批有独到视角和独到见地的人才。(三)创新举措体现独创性,在现有政策或经验的盲点上,创新设计,先行先试,特事特办,提供了政策制定的经验依据。追求超前性,在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职业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先于区域外采用新的发展路径和改革措施。把握变通性,对于国家、上级政策中明显不符合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部分,组织独立研究,形成更加务实高效的方案;对区域内个性、处境不同的办学者、执教者或受益者给与充分并可控的自主探索和裁量空间。(四)创新成果推出新思想,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成果,制定新战略,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并比以往和常规更好的达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遇到不利的宏观形势时,通过对经济制度和社会运行管理的改革,或对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文化、氛围的改善,保证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或成效对区域内其他事业的改革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或在区域外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参照功能。三、支持力(一)人力资源有效保证职教师资(教师,管理人员)的来源、数量和质量,整合劳动、产业等部门兼职教师力量,解决人力资源从外到内的问题。建立保持激励机制,解决人力资源行为积极性的问题,通过控制与调整,解决行为方向的问题,形成热爱职教、专心职教、研究职教的风气。重视并切实采取行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为提高依职业教育个性标准评价的教学水平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人员交流互换。(二)物力投入对职业学校在土地、房屋、设备、物资等方面给予充足的、持续的投入,并有效保障学校的校产使用权,有力保护校园及周边安全。力促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职业教育,有效调动企业在产学合作和服务职教中的积极性,支持学校在企业建立满足学生专业实践的基地。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确保职业学校的资产管理与运作科学高效,实现保值增值,提高使用效率,优先保证教学实习需要,尽力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三)财力拓展贯彻国家教育经费政策,保证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保持合理比例,落实企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满足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积极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方式,实行多元投资并举的办学体制,促使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真正成为举办各类职业教育的主体。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试点、研究课题、合作共建、发展援助、优秀成果奖励等资金,提高优质资源建设的水平。(四)文化力强化把握宣传方向,引导社会舆论,为职业教育的积极造势,提高职业教育在各类教育中的地位和在民众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良好环境,创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风气。发掘当地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创新现代职业文化,有效开展对青年人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生涯规划。

(一)领导之间政府树立起“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念,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政府领导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委员会,能够有效的统筹本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领导和管理资源,及时解决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二)上下级之间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制,明确市级人民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职责。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业教育决策制定中有充分的建议权,是本级政府在职业教育行政的主导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被授权并有能力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本级政府行政决策之间起到调和作用。(三)领导与被领导政府处理好政府与学校、培训机构、企业、公众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从职业教育培训的“提供者”转为职业教育培训的“购买者”。政府职能合理定位主要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合理引导、宣传,加强规划、监督、调节、规范、准入,提供信息服务等。给予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积极培育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行业职业教育,鼓励他们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四)教育系统内、外明确教育部门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展改革、经贸、财政、农业、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参加,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二者在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中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

(一)各类教育之间建立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文化的因素渗透到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之中。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放在同等重点的位置来抓,保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合理比例,职业类学校与公办高中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结构优化发展。促进中职和高职,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和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机制。(二)城乡之间根据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特点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利用城市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效开展的旨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满足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把招生与招工融为一体,形成制定规划,分解任务,安排资金,提供条件,指导就业的系统,系统保障劳动力数量、结构和质量,实现就业供需两利。支持大中型企业或地方行业系统自主开办职业教育机构,或生源地职业学校定向培养所需的劳动者,做到岗位目标明确,能力标准统一,校企联接通畅。(三)跨地域、区域科学分析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分“输出”、“就地”、“引入”和“双向”等主要服务目标,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实施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招生、就业政策。实施跨域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区域不同发展需要有效运用生源供给、跨域招生、跨域校企合作或分段培养等措施。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国(境)外就业。(四)职教与经济社会认真调查研究并熟知当地产业结构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确定招生规模比例,设计培养方案,开发培训项目,指导就业。组织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管理工作,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支持和协调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科学调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使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能力和学生就业意愿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实现统一。

(一)教育思想系统了解现代教育思想脉络,使其成为当地职业教育变革、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因,解决职业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以理性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方法去倾听不同的教育思想、主张、意见,并且及时地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等。明了国家在管理和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并使其体现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的法规和政策中。(二)它山之石持续地关注和学习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熟经验,优秀成果和高效做法,通过吸收、改进、整合补充形成本地的领导方法、管理思路、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区域间或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直接借鉴合作方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办学理念,并相互趋近,形成新模式。引进通用性强、具有较高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资格证书培训体系,提高人才的通用性,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区域外、境外就业创造条件。(三)调查研究领导者养成深入实际习惯,重视现场考察,了解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和毕业生对职业教育政策、行为和效果的真实看法。系统持续的采用调查、统计、分析手段,明晰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真实状况,探求职业教育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拥有足够的样本调查毕业生就业、适应岗位要求和发展情况,了解毕业生对所受教育的意见建议,借以评判教学效果。(四)反思求变依据职业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政策,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从而获取新的认知,获取创新性成果。运用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的数据、事实、结论,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本区域教育行为及结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对照国内外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案例,发现、提取、归纳可借鉴之处,用于完善教育技能、创新管理办法。

(一)效率督导建立完善的教育督导机制,对所辖区的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使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需要。对校长的办学理念、决策领导、规划执行、难题破解、教师发展、学生成才等方面的能力和成就进行综合评价,监控其发展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路径、手段的有效性或未达成目标的合理性。强化教育教学绩效考核,对教师德育、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创新、服务社会、进修提高情况进行科学评判,尤其重视对不同层级、不同分工教师的个别要求。(二)纪律监控重视政风行风建设,发挥教育行风监督队伍、教育督导队伍作用,规范教育行政行为,开展学生和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满意度评议。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师德水平,加强学业管理,确保颁证信誉,优化后勤服务,规范校企合作,严控教育收费。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和整改督察,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廉正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三)自我反省严格自检,敏锐内观,建立反思自纠制度,形成自我批评风气,对于管理中得失定期做出客观评判,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民主管理,畅通言路,自觉接受监督,倾听来自基层意见,征求系统外部反应,求助专家指导,不断调整目标、策略与方案。把握形势,积极应变,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改变,法律、政策发生变化,或教育资源、能力出现变动时,妥善应对。(四)奖惩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奖惩制度,强调管理者和教师的升降与退出制度。强化目标管理,严格以岗定责,坚持责任追究,避免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扯皮。弘扬法治精神,建立纪律处分制度,净化教育环境,苛责领导者与权威人士。

(一)指标提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地区职业教育状况的首要指标。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坚持以效益为要素,把社会效益置于首位,考察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并据此考察资源使用效率。(二)信息获取系统保障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信息的充分、有效、准确、及时。畅通获取相关方调查、分析、评价的信息渠道,拓展视野。有效应用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信息,提高信度,确保公正。(三)成果评价应用科学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以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坚持全面评价原则,正面与负面并重,避免重复试错。保障评价权威性和信誉度,已知与未知同时公开,维护公众和相关方知情权,支持研究者的探索。(四)反馈机制认真听取学校、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质疑性反馈,检讨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虚心听取社会、企业对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反馈,反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认真听取上级、下级对评价结论的认可度反馈,核实评价结论的创建性或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