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用现状

时间:2022-03-29 09:38:00

政府信用现状

一、政府信用的概念

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及其各级部门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信守规则,实现其对公众的承诺的诚意、能力及实现状况,是社会公众对政府能力和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1]。政府信用是政府的自利性屈从于公共性的必然要求,是政府的主观言行与社会的客观评价的和谐一致。政府信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着导向作用。政府讲信用,则可以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反之,政府无信,社会主体也会加以效仿,客观上使违约失信行为在整个社会中得到蔓延。结果不仅仅导致政府形象的损坏,而且还导致全社会陷入信用危机的恶性循环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失信是产生全社会信用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守信不仅意味着政府必须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财政支持,而且意味着政府必须对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制度环境的权威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而使人们能够对周围的环境及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期,更重要的是政府作为实施各种行政行为的主体,其自身行为必须格守信用,树立良好的政府信用形象。

二、政府信用的现状分析

目前的中国社会正遭遇着信用危机的严重困扰。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每年因为信用缺失造成企业间的经济损失为5855亿人民币。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的合同交易中,正常履约率只有60%。据国家审计署披露,有67%的国有企业做假账。其他相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偷税漏税、骗税现象屡禁不止,假文凭、假证书、假公证泛滥成灾。有舆论认为,信用危机是腐败之后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原因。而政府对这样的信用危机及信用缺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在总体上的信用行为是良好的,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府的信用度在国际社会及国内社会有一定的提升。但是,我们也更加意识到,政府信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各种失信行为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法律的践踏。有一些政府官员知法犯法、执法犯法,致使社会中弥漫着一种不信任法律的倾向。虽然在某些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着前瞻性不足、操作性不强、规划性不够等弊端,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执法基础相对较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的法律信用打了折扣,司法公正遭到人们的质疑。

第二,政府政策的非连续性。中国经济是政府主导下的经济,由于政府制定政策时没有太多的责任约束和利益约束,结果是决策的失误和政策的滥用。例如早期企业生产的资金需要的资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贷款而是行政拨款,后来拨改贷时企业的自有资金一下子变成了负债,破产还债使得有的企业明白了债务是可以逃避的,债转股使得另外一些企业明白了还有别的出路可以逃避债务。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动,最终使得市场主体的最后一点信用防线也荡然无存[3]。

第三,政府工作人员失职。一些掌握重要经济资源的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不断进行着寻租,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学交易等。同时还存在着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却为了一己之私,行政不作为,导致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股市黑幕触目惊心,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政府没有完全履行好经济管理职能,结果在更深层次上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第四,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但是行政壁垒、地区封锁、强制交易、歧视性待遇等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却人为地割裂市场、限制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秩序。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制造虚假政绩,强迫银企合作,迫使银行给无市场前景的企业项目贷款,换取所谓的GDP增长。有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开出很多优惠条件,而一旦项目投入就出尔反尔,甚至吃、拿、卡、要。凡此种种,都严重损害了政府的信用,也不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政府信用的构建设想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政府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信用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施依法行政,树立政府信用观。将政府的行政行为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而且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同时在政府工作人员中树立必须履行法定的职责与义务的观念,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履行法定职责的,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道义上的责任。对于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要求需要政府作出及时、准确的处理或给予满意的回应,不得无故拖延。

第二,保持政策与法规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法规调节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给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这就需要政策与法规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如果政府政策变化无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心与信任度就会降低。同时,行政机关也不得无端撤销或变更已经生效的各种行政决定,如果由于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撤回或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并对相对人给予必要的补偿。

第三,推行政务公开,建立信用政府。政务公开要求国家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并有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以外,必须向公众公开。在很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有政务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需要让社会公众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情况。如上海市政府在政府上网和信息公开方面作了很多尝试,2001年1月创办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之电子版,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而印刷版在上海市的各主要邮政所、书报亭、书店同步免费发放[4]。

第四,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管理体系。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这里的政府信用体系是指涵盖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的所有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在内的信用体系。建立政府信用体系,首先要建立政府信用资料数据库及开放的平台,将各个政府机构与人员在履行职责中的诚信语不诚信事项收集记录并予以公开,组织人事部门依托这样的一个体系,将干部的任用与奖惩建立在政府信用体系之上:对于秉公执法、诚信为民的人员给予奖励,而对于失信于民、不认真履行职责者及时给予警示,对以权谋私者给予严厉的惩处。建立政府信用体系,其次要建立政府信用评估制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由专业的评估机构对政府信用进行评估并公布评估的结果。建立政府信用体系,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体系,如制定《政府新用法》、《公平信用报告法》、《信用信息收集法》等。

总之,政府信用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得信用现状。我们的政府需要牢固树立信用观念,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保证国家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各种社会事务的有效管理,最终成为人民心目中的信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