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上预防处理环境信访案例论文

时间:2022-05-11 11:46:00

根本上预防处理环境信访案例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环境信访现状;环境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环境信访案件的特征;预防环境信访案件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由于市场原因,不景气或企业效益不好无能力搬出居民聚集区、人们环境标准意识的提高、环境法制意识的增强,体现了我市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方面的成就、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由于污染治理工艺落后,费用太高,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地方利益驱使只重经济发展不重视环保治理、环境法律可操作性有待改进、涉及范围广,涉及群众多、技术手段不足、建章立制并赋予环保部门处理环境纠纷的仲裁权、加强首长负责制,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从源头杜绝污染案件的产生、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等,具体请详见。

一、环境信访现状

河南省安阳市是一个位于我省北部,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中等城市,是河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全市现有限额以上工业企业466家,大中型企业64家。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一些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兴建的企业,逐步被不断扩大的城镇建设所包围。企业由于市场原因,不景气或企业效益不好,无能力搬出居民聚集区。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安阳市政府加快城镇的建设,一些原来远离城镇的荒郊也逐渐被城市建设所淹没,一些远离群众的企业被居民楼所包围。随着群众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由环境问题而引发的信访案件也逐年增多。从近几年《安阳市年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来看,2004年,依法实施行政处罚204家,共受理环境信访案件851件(次)。2005年依法实施行政处罚219件,共受理环境信访案件1187件(次),比上年增加39.5%。2006年,实施行政处罚299件,受理环境信访案件1384件(次),比上年增加16.6%。2007年,实施行政处罚262件,受理环境信访案件1413件(次),比上年增加2.1%。虽然增长速度在逐年减缓,但在4年时间里,安阳市环境信访案件增加了66个百分点。一方面,环境信访案件越多,体现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越高,说明了公众对环保工作有了更大的关注,为基层环境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环境信访案件的显著增多,极大地危害了人民的生活,阻碍了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为环保工作和政府行使职能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本文从探讨环境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了环境违法案件的特点,对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如何从根本上预防环境信访案件的产生和一旦发生了信访案件应该如何处理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环境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只要老百姓认为自己的生活、生存环境条件受到了侵害,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消除污染损害、保护自己合法环境权益的正当要求,就会产生环境信访案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人们环境标准意识的提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民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有一个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老百姓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显著提高。他们知道谁影响了他们,发生了污染纠纷、受到环境侵权就可以向政府反映,就可以用环境信访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环境法制意识的增强,体现了我市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方面的成就。环境信访案件的产生,是老百姓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具体表现。

2.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我国的环保法律不断健全,一些企业被市场淘汰,一些保留的工业企业也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环境法律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奄奄一息。企业无能力在污染治理方面投入更多资金,致使污染治理水平低下,难以达标排放;其次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即使达标排放,也只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排污量,未从根本上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原来的一些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在企业周边变卖土地搞住宅房屋开发建设,由于居民住宅楼距离企业太近,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味、噪声、振动等污染因素,虽然达到了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仍对周边居民产生一定影响。解决上述二个企业的问题,除了搬迁企业以外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类似问题,但企业根本没实力进行搬迁。目前,我国实行“十一五污染源减排任务”的第一年。企业一方面受制于法律和政府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工艺落后,费用太高,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不负责任排污,是产生污染环境信访案件的主要原因。

3.地方利益驱使只重经济发展不重视环保治理

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决策者只考虑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是在新建项目上把关不严,引进一些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不高、污染重的项目,二是对老污染源,因为它是当地政绩的象征,不管是否是利税大户,也不管企业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远远不及对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对于环保部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置若罔闻,对企业污染治理要求方面态度不积极,放松了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纵容了企业不负责任的排污行为,为污染事故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4.环境法律可操作性有待改进

我国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所赋予的权力、依法解决环境纠纷或争议时,往往会出现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现象,这种状况已使环境执法效果、解决企业和群众之间的矛盾时受到严重制约。在群众投诉开始以后,如果群众诉求合理合法,而被投诉的企业也达标排放时,无论是污染受害者,还是污染者本身的合法权益都需要法定程序来保障。群众因环境污染遭受损害,可向当地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寻求行政上的帮助,也可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寻求司法帮助。但相比之下,如请求采用行政手段制止污染影响,请求环境行政主管机关责令污染一方赔偿等,则会遇到无具体法律可依的状况。若群众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他的权利则由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条款予以保障。特别是在强制手段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任何手段,只能依靠当地政府或其他途径对达标企业进行约束。这也是造成群众信访久托不绝,重复上访甚至越级上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环境信访案件的特征

环境信访案件的特征有一下几点:

1.涉及范围广,涉及群众多

环境法保护对象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如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这众多的环境要素,全让一个部门加以保护和管理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必须授权各有关部门分别担负起保护和管理职责,相应地也就必然赋予其环境执法的权力。那么各有关部门的环境管理及其执法也就需要统一的协调,并对环境保护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

2.技术手段不足

环境信访投诉范围大致可分为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固废)、噪声、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6大类。光废水污染就包括纺织类、化工类、电力类、食品轻工类、造纸类、采矿类、建材类、机械类、冶金类、制药类、医疗类、生活污水类、畜禽养殖废水类等14个分类别。除了各领域的知识交叉运用外,在最基础的环境信访调查取证时,就体现了技术的落后。3.老百姓宁愿上访,也不愿请求司法解决

环境信访案件存在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由于环保部门处理环境信访案件,属于应当事人双方请求的居间调解性质,处理决定不是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法律效力。调解达不成协议,或即使达成协议一旦有一方反悔或不履行,协议没有法定执行力,信访案件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法院由于诉讼时间过长,上法院起诉需要交起诉费,老百姓害怕不但得不到赔偿,还白赔了起诉费,信访案件往往不能及时处理。所以他们宁肯多次找政府部门处理,而不诉讼,这也是近几年来多次上访、越级上访的主要原因。

四、预防环境信访案件的对策

环保执法者一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污染隐患,减少或杜绝环境污染纠纷,防止环境信访案件的产生;二是国家必须从立法上给予环保部门处理信访案件更大的权力,让环保部门的处理决定具有法定执行力;三是一旦发生环境信访案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去妥善作好处理工作。

1.建章立制并赋予环保部门处理环境纠纷的仲裁权

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活动需要法定程序的保障和约束。环境保护法可操作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切实可行的,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基本程序。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立法尚不完善,环境保护工作一直缺乏力度。从环境信访工作来看,环保部门应当在当事人的请求下进行现场调查、环境监测、主持有关专业部门论证等工作后对违法现象进行处罚,对群众的赔偿请求主要通过协商、行政调解和诉讼等方式来进行处理。环保部门的处理意见只对违法企业有法律效力,但对调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不具有法律效力。调解书或处理决定书没有法定执行力,双方当事人可以任意妥协,环保部门在环境信访的处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就不大了。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制定《环境污染纠纷仲裁制度》,赋予环保部门对污染纠纷的裁决权,把环保部门处理环境信访、调解环境纠纷的行为规定为具体的环境行政行为,让环保部门不因害怕当被告而放弃自己的职责,可以使目前环保部门对信访案件执法不到位的情况得到改善。

2.加强首长负责制,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由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像经济工作一样一抓就见成效,就能体现出领导的政绩,所以相当一部分领导就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甚至为污染企业打起保护伞,干扰环保执法。因此,各地政府要制定环境信访工作目标,并纳入全年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分别与各单位、部门领导签订环境保护首长负责目标责任书,施行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环境信访工作新格局。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任务相适应的信访工作新机制,推进了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健全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奖惩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对干扰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为,坚决给予党纪政纪制裁,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从源头杜绝污染案件的产生

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要把环境与资源的承载力作为要素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决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工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进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不做“吃资源饭,断后路”的蠢事。要严格把关审批建设项目,坚决不上耗能大、污染重的项目,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一潭净水、一座青山。环境信访案件主要是由企业生产造成的,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守法生产,守法排污;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率,降低污染治理运行成本;并要长远规划,逐步削减排污总量,以减轻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4.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必须努力提高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适应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把国家法律作为手中的武器,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能,严格执法,勇于执法,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给予处罚。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条条管理,把环境保护工作的执法力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让违法行为不因当地政府的保护而逍遥法外。在处理污染纠纷案件时,坚持依法、公正、公开的原则,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认真,凡经我站调解的污染纠纷和处理的信访案件,努力做到“终审制”。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的具体体现。能不能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建立起一座联系的桥梁,能不能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树立环境保护人员的形象,全靠环境保护执法部门能否善于从群众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使工作更充分体现民意,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开展工作,切实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做人民的公仆,才能无负于人民赋予我们环保部门的职权,才能真正地把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