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成因与治理

时间:2022-04-18 03:01:35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成因与治理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仍是困扰银行业的一个难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数额和比例在下降,但问题仍然比较严峻。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概述、现状、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减少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措施,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资产管理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述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与分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不良贷款,不良贷款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借款方未能如期按贷款合同规定的还款方式偿还的、对商业银行所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本金和贷款利息。按照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现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分类标准,将商业银行的贷款以风险为基础可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额在2007年达到了1.11万亿元,并自2008年开始减少,截至2010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减少为4,293亿元,2011年底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078亿元。这段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下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有银行上市之前进行了不良资产的剥离,将不良资产从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中分离出去,不良资产率降低了;另一方面,银行业整体的利润和规模在这段时期逐渐提升,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得到了强化。自2011年起,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开始进入反弹阶段。具体来看,2011年底,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4,279亿元;2012年底,达4,929亿元;2013年底,达1.18万亿元;2014年底,达1.43万亿元,;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9,825亿元,占上年全年增加额的一半以上。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一)外部成因。1.政府的行政干预。金融体制改革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国家的财政系统集中了国内绝大部分资金,使财政手段成为资金分配的主渠道,金融手段仅作为资金分配的补充渠道而存在。金融体制改革后,政府开始向市场“放权”,以政府为中心的财政系统不再有能力进行企业资金主导分配,财政手段开始逐步退出企业资金分配的领域,资金由向财政系统集中改为向金融市场集中。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面临发展瓶颈,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之前为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财政无法再为国企的发展继续提供资金支持。在政府的主导下,商业银行开始为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资金支持,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形式由之前的财政拨款转变为商业银行贷款,这种“拨改贷”的资金供给形式成为企业资金主要供给渠道。“拨改贷”的行政强制色彩为不良资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另外,政策性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刚性、有目的性和可预知性的特点,并且这种政策性贷款往往是不设定担保或者是政府担保,使得许多贷款本金在发放时就转化成为了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很难对这些不良资产进行清收转化。2.政府干预引起扭曲贷款行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政府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该状况使得商业银行面临高风险性的投资项目时,商业银行会对该项目提供贷款。在利率放开之后,如果银行进行了如下两个预期:政府不会让商业银行破产、政府会采取措施来弥补商业银行的亏损,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在未进行商业风险控制的情况下,将银行资金贷款给风险高的项目或企业,盲目地追求银行的高收益。可以这样说,政府方面对商业银行的救助,侧面推动了银行在贷款行为方面的扭曲。3.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是否发放贷款,主要依靠来自企业外部的信息来评价借款人的品质、财务状况和担保。但是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往往无法获得评判借款企业状况的有效信息。并且,由于我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银行间的客户信息不能实现有效流动和共享,借款企业往往会向不同的商业银行上报不同的虚假财务信息,以骗取银行贷款,使得借款企业在多家商业银行获取的贷款总额远远超出其本身的承债能力。(二)内部成因。1.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善。由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研究,可以发现大约有20%的不良资产是由银行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内部资金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第一,自有资本金不足,资本充足率不能达到《商业银行法》中所规定最低标准8%;第二,投资项目比重不合理,非生息资产投资过多,库存现金积压;第三,资金的清算力度差,应收利息、债券债券不能及时处理。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不合理性。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借贷行为发生前不能很好地做到对借款企业资信的调查,在企业贷款行为发生以后,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资金流向、用途及项目营运情况缺乏有效的动态跟踪监测,无法及时发现借款企业的异常,导致可以避免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进而使得借款企业在发生严重资金问题时仍能向商业银行进行借贷,导致新的不良资产产生。

三、治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措施

(一)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一是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比重。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率占商业银行全部利润的40%,我国的比例较低,因此商业银行要率先大规模开展中间业务,主要开展代客支付收费业务;担保、咨询、理财业务以及相关的投资银行等非存贷业务服务,并加大对中间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二是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财务会计和借贷制度,进行合理的风险准备和呆账准备。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行为要严格监管,做到贷款前严格审查,贷款后及时跟踪,建立科学的风险评级和预警体系,重视借款企业的风险管理,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问题。三是要合理调整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根据“收益、安全、流动”的原则,实现最低资本充足率,安排商业银行持有现金的合理额度,对商业银行投资结构进行分配,保证生息资产的比重。(二)要整顿和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为实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减少,需要进一步实现社会信息对称,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市场信息流动性。建立商业银行客户基本信息网络,提供客户信用信息查询平台,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能够及时了解借款企业的资信状况,帮助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减少企业的恶性贷款行为,调整社会的合理投资行为。(三)减少政府多余的行政干预。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理,逐步放松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性干预,完善金融市场。政府需要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加强对不良资产责任人的追究和查处力度,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和强有力的监督辅助作用。

四、结语

我国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和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从根本上化解不良资产,不仅需要对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和修整,同时还需要通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来优化和改善企业资产负债。只有从问题的两端进行同时治理,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作者:耿梦莎 赵 晔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婧洲.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统计研究,2010,8

[2]杨盛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体制性成因探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

[3]李洪江.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2,10

[4]段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与治理对策[J].金融论坛,2006,8

[5]卫淑霞.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化解的有效途径[J].中北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