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1-18 10:49:58

人民币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找到起点:这节课学生已经提前掌握了哪些知识

看到课题,很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这节课就是带着学生认一认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面值。但细细想来,学生其实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认知,对于人民币的辨识其实不需要老师的教授,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只需在学生的理解上做一步提炼——根据人民币上的汉字和数字就能准确辨认人民币。“起点”找到,接下来就需要思考:为了到达“终点”,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哪些环节?

二、明确目标:这节课学生到底“学什么”

“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计量单位以及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进率”一词是极为陌生的,这就需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操作来给学生们建立起这个概念,也就需要细化教学活动的环节。下面我将着重谈谈对于各个环节的设计与思考。

三、细化环节:这节课我想让学生怎样学到知识与技能

1.开展多层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本节课我设置了如下几个活动:(1)活动一:找“1元”。在课堂开始引出人民币后,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辨认人民币的经验,所以我直接进行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在一堆不同的人民币中找“1元”。学生都能很快找到,并且找到了材质不同的“1元”。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了解到:即便材质不一样,但是数字和汉字都能体现出人民币的面值,它们刚好都是——1元。这也体现了“异中求同”的理念。(2)活动二:利用1元、1角、1分进行换币。在学生认识了1元、1角、1分后,我开展了第二个活动:让他们试着用刚认识到的人民币付“1元”。学生除了能想到直接付一张(枚)1元外,还想到了可以付10个1角。我马上提问:“为什么可以付10个1角?”从中引出10个1角是1元,进而引出第一个进率关系——1元=10角。有了这个经验,我接着提问:“1角等于几分呢?”大部分学生能马上回答“1角等于10分”,紧接着我再次通过PPT展示了两者间的兑换,并出示第二个进率关系——1角=10分。这就达到了让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关系的目的。(3)活动三:利用1元、5角进行换币。在学生辨认了5角、5分、2分之后,我开展了第三个活动:让学生试着用与刚才不同的方式付“1元”。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想到另外两种方法:2个5角以及1个5角和5个1角。这一环节我紧接着让学生说说这样兑换的原因,让他们尝试用算式表达出来——5角+5角=10角、10角=1元;5角+5个1角=10角、10角=1元。用最简单的计算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从算式中找关系,再一次通过渗透算式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关系。(4)活动四:购买1元2角的邮票。在课程最后一个练习题——“付1元2角”中,我进行了本课的第四个活动,让学生尝试用本节课认识到的人民币进行付钱。学生的想法很多,最终整理出了完整的四种付钱方式。从活动二到活动四,我希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一步步在思维模式上获得提升:从初步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到理解进率换算,再到能熟练运用进率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同一种价格是可以有不同种的付钱方式的,这体现了同中求异的理念。四个活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达到了数学活动课“有趣”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活动过程中,我努力将“数学味儿”渗透其中,层层铺垫、层层递进,让这些活动不仅“有趣”,而且“有效”。2.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错误是学生真实思维的体现,真实的课堂一定是能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且愿意给孩子一次修改机会的课堂。本节课中,我在“爱护人民币”的环节中问道:“怎样做才是爱护人民币呢?”一般学生的回答会在“不随意揉搓、不在人民币上面涂涂画画、不乱花人民币……”这个范围之内,但是课堂中处处有意外,一位学生回答我的却是:“不砍伐树木。”当时脑中下意识地就请他坐下,没有给予肯定,也没有否定他的说法,主要是因为我有自己的顾虑,生怕这个学生的回答再深入下去会影响课堂的进度,只是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个做法就没有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如果我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也许会得到一个很棒的回答,即便他的想法错了,但是在他解释的过程中也许自己就能明白错误在哪儿了。相反的,我既没有表示对他的肯定,也没有表示否定,那么他的这一回答显然是“无效”的,甚至该学生还会因为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回答是否有道理,为什么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而影响了他的学习状态。3.课堂反馈很重要在活动环节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思考、解决,接着请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方法展示。在学生上台展示的时候,我让其他小组学生收起了桌上的人民币。现在回想,这个做法实在不妥。上台展示的学生在介绍他的想法的时候,台下的学生其实也需要借助自己的摆法与其进行对比、思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眼前的才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仅凭大脑中的记忆,效果肯定会打折扣。4.课堂最后的总结不停留于表层在课堂最后,惯例地进行一次总结。总结其实很重要,如果仅凭一句“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感悟?”我想,这将是一个败笔。总结性的提问绝对不能停留在表层,需要切合课程目标和要求进行具体的设问。本节课最后,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种面值的人民币?(2)人民币的单位不同,价值有什么不同?——引出1元=10角,1角=10分。(3)同样买一样东西,怎么付钱?——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最后所付的钱正好等于物品的价格。一节数学活动课开展得成功与否,关键不在是否“有趣”。我不否认“有趣”的环节确实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需要努力在“有趣”的基础上走向“有效”。只有这样,才会展现出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一节有“数学味儿”的活动课。

作者:吴逸婷 单位: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