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策略

时间:2022-04-07 11:21:00

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产业成为继房地产业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措施不断推进,制约汽车消费的因素日益凸现出来,在目前的市场供求之间,横亘着一条较宽的消费信用断裂带。因此,我们要扩大我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带动经济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解决汽车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问题,使广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以实现,汽车市场得到较快发展。

一、我国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现状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发展,汽车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仅汽车用品和维修两行业的产值就达500亿元和450亿元,到2010年整个汽车服务业形成1~1.5万亿元的巨大市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为一般汽车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从而带动汽车服务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现状。2006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表明,全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12个大城市,大部分居民的月收入水平不到2,000元,即按照月收入2,000元计算年收入也不过2.4万元;普通居民家庭年收入2.5~3万元。而现在要买一辆13万元左右的家用汽车,消费者一年的总支出就要花费2万元左右,大大超过了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据中国汽车市场调查研究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目前城市家庭购买汽车的价格档次比例最大的是10~13万元这一档车,占31%;其次是10~20万元的这一档次,占17.5%。从已经购买家用汽车的家庭来看,他们的购车档次却都集中在中档车。这种购买力与购买愿望之间的差距给汽车消费信贷带来了很大的商机。

(二)消费者消费汽车的相关环境现状。目前,阻碍汽车进入家庭的因素不只是收入水平,诸如市场供给、消费政策等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北京晚报记者对76位汽车消费者进行定点拦截采访,有81%处于已着手购车状态,当问及他们既然想买车为何又不买的理由时,摆在第一位的理由是“汽车价格还是太高”;摆在第二位的理由是“各种汽车消费政策不明”;摆在第三位的理由是“现有车型还不够丰富”;接下来的理由便是“还没有攒够足够的钱”,这是导致“持币待购”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准备购车的消费者当中,有38%的消费者面对价格波动的汽车市场处于观望态度。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使得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主要的原因是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环境,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必要性

(一)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可以创造需求。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仍然严重落后于生产信贷的发展水平,居民消费几乎是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加速发展汽车消费信贷,逐步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型适度超前消费,才能在发达的生产信用与发达的消费信用之间达到均衡,才能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汽车消费信贷对汽车消费有重要作用。在金融业中,汽车消费信贷属于金融业务的一种。对制造商而言,汽车消费信贷服务是实现生产和销售资金分离的主要途径;对经销商而言,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则是现代汽车销售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对汽车营运机构而言,汽车金融服务是其扩大经营的有力依据;对消费者而言,汽车消费信贷服务是汽车消费的理想方式。因此,汽车消费信贷服务业的发展对汽车业和汽车消费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有利于创造新的消费热点。目前,我国国内消费品市场存在着低水平的商品过剩、居民消费缺乏新热点等问题。住房、汽车等消费市场则由于居民购买力的制约难以迅速启动,城镇的一般商品和家用电器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农村市场尚未开拓和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品需求存在着断层。开展汽车消费信贷可以缩短消费者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促进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创造新的消费热点。

三、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不管是同国外相比,还是从适应我国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来看,发展状况都不很理想。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大约30%~7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进行的。而我国实际上只有5%的购车人办理了购车贷款。有关调查显示,有29%的人因手续繁多而放弃贷款。我国汽车消费信贷还远未发挥推动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的作用,所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主体较为单一,不适应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是目前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约占全部汽车贷款量的95%。由于财务公司受资金来源限制较大,包括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在内的其他机构所占比例很小。近年来,我国汽车贷款业务发展很快,但汽车销售融资比例尚不足20%,与国外70%的比例相差较远,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二)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机构能够提供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资料,由此导致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5%。为了降低信用风险,人民银行对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操作有明确规定,各家商业银行也根据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由于对贷款人资格要求过高,贷款条件太苛刻,手续烦琐,又把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排除在外。另外,由于汽车消费信贷属银行的零售业务,具有客户分散、笔数多、金额小、偿还期限长的特点。个人资信制度的缺乏使大多数银行只能对单个申请人进行逐户逐笔调查,不仅增加了银行信贷管理的成本,也因得不到消费者的理解和配合,影响到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推广和发展。

(三)汽车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制度存在较多问题。一般来说,在消费者可提供的抵押物有限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开办的履约保证保险成为银行控制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的主要手段。目前,在银行办理的汽车消费贷款中,大部分由保险公司提供履约保证保险,但许多地方的保险公司根本没有此类业务。保险公司把汽车消费贷款中最难把握的道德风险转移给银行,一定程度上,保险本身并未给银行贷款真正上“保险”。

(四)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贷款通则》和《担保法》均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条款,更没有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立法、司法、执法成套的法规。不仅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无法可依,而且一旦借款人故意或非故意地违约,就会出现耗时耗力、执行困难的局面。

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对策

首先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上,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改革用车制度,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办法,减少汽车消费信贷的不利因素。

(一)改革公车制度,把对汽车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扩大汽车消费总体规模。改革计划经济时代沿袭的“领导配专车、职工坐班车、有事要公车”的福利乘车制度,把私人消费度的概念提到公车改革的方案中来。我国公务车目前也不合理地拥有一定程度的消费度,国家应推进公务车改革,使公务车的私人消费度尽可能趋于零,让本应由个人承担的公务车私人消费部分所耗费的费用分摊到私人头上。改革以后,那些原本分摊在公车上的私人消费度的一部分可能转变为市场消费需求。

(二)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降低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首先,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信息网,为居民确定唯一的社会保障代码,建立个人信息档案,提高信息的经济价值,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信息的、使用、保密范围,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与社会公共信息网的建设相配套,建立健全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中介服务机构,分散、减轻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其次,在目前市场条件下所能够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即由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和银行联手,共同分担汽车信用消费的风险,扩大汽车信用消费的总体规模,实现共赢。汽车制造商、经销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交通管理部门要通力合作,把车辆保险及车主个人寿险引入汽车消费贷款,减少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以“非汽车”物品为担保的方式,简化贷款程序,为拓展汽车消费信贷提供有力的支持;再次,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办法。一是重新界定汽车消费贷款对象。建议将原办法中法人汽车贷款和个人营运型车贷业务从汽车消费信贷中划出,将个人生产营运性车贷作为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管理;二是细化贷款准入条件。主要选择资信度较高、收入稳定、居所固定的国家公务员、垄断行业职员等,可采取住房抵押、第三方担保(单位和个人)、房车组合等方式;三是从严控制跨区贷款。购车人必须是贷款行所在地户口、有固定住所、有可靠的联系方式,严格限定在贷款行的管理半径内,不能跨区域放贷;四是完善批量代扣程序。尽快开发出具备实时代扣、灵活代扣和打印到期提醒预警清单等功能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