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发展成因及机制

时间:2022-05-04 10:11:00

绿色信贷发展成因及机制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的文明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由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以及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对此发展困境高度关注。2009年,世界各国一致寻求协作,共同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和气候危机。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推动人类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行动。关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已不再限于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众多的商业企业已经把节能减排纳入其整体发展战略,以期追求一种低代价、包容式的经济增长。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商业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应该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因此银行要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建设新型的“生态银行”,银行要自觉遵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价值创造、风险管理和社会责任等多元化目标,以优质的金融服务促使经济增长、民生改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使银行自身的发展顺应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满足绝大多数公众的总体诉求。生态银行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银行,是更负责任、更加注重自身经营外部性和公共性的银行。因此,从长远来看,也是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银行。

生态银行和绿色信贷在国外出现较早,1988年欧洲一些绿党成员出资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了世界第一家生态银行,其宗旨是为促进生物和生态事业发展而经营相关优惠信贷业务。

随着环境保护时代的来临,国外绿色信贷理论日渐成熟,“赤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实践的操作指南。伴随着绿色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在绿色金融改革浪潮中将“生态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贯彻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机制还存在诸多困难:第一: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使绿色信贷政策大打折扣。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经营货币信贷业务并获取利润的商事主体,经济利益第一,向股东负责、自担风险等原则注定了银行的自利性与绿色信贷政策潜在的公益性相矛盾,使国家关于保护生态的政策传导受到阻碍。目前我国的钢铁、电力、水泥、冶金等“两高”行业仍然是高利润行业,长期以来是各银行竞相争夺的信贷目标市场。显然,绿色信贷政策对两高企业贷款的“强制打压”无疑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背道而驰,为了确保银行的盈利,一些商业银行往往放宽信贷标准,变通行事,使绿色信贷政策难以得到贯彻。第二,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制度的缺位制约绿色信贷的深入开展。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确立绿色信贷管理制度,既没有规范的绿色信贷审查组织和审批流程,也没有具体的违反绿色信贷政策的法律责任,使商业银行将绿色信贷政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层面,塑造自身企业公民关注环境保护的良好形象,难以形成绿色信贷的约束性控制。尽管很多银行正采取措施严控“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那也是出于市场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为了资金安全不得已而为之。归根结底是银行自利性的表现。而非以信贷管理促进环境保护的意义上来加以考虑。第三,商业银行无绿色信贷内部实施细则,导致操作层面“徒有虚名”。当前的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和宏观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可操作性不强。商业银行表面上积极响应“绿色信贷”政策,但对授信工作中环境保护标准的把握或者依托于环保部门的审批或行政许可,或者根据需要“量身定做”,因自身并不具备对授信对象进行独立环保审计和评估的能力,极容易使绿色信贷政策流于形式。第四:商业银行的资金要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润的需要压制了商业银行追求长期生态价值的需求,结果往往是商业银行跟在产业的后面发放“绿色信贷”分享利益,而不是走到产业的前面发放“绿色信贷”引导产业绿色化,商业银行缺乏发展绿色信贷的长效机制,在促进全社会追求生态价值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是通过资本这种形式来实现的,所以在市场经济中,生态环境的加强,同样必须通过资本化方式来实现。目前,我国在生态资源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生态银行制度建设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银行通过资金配置活动来引导资源在市场主体中的分配,可见,银行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发挥着核心的作用。生态银行法律制度的建立将让环境保护事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也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竞争优势,从而影响市场内在激励机制,使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在市场中逐步得到反映,进而让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和消费过程中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作为一种自然资本来对待和利用。这样,环境资源就会进入到经济分析范围,从原来经济分析中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有效沟通,这样商业才能使发展绿色信贷成为其自身经营的一种积极力量。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经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布局。第一,构建“生态银行”法律体系。首先,应更新现有银行法律的立法理念,向绿色银行法发展。绿色银行法,是在银行法的基本宗旨下,引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正确处理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供科学、严密的规范体系,维护金融体系的高效、有序、安全运行,全力支持节能减排,引导产业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第二,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核心制度。鉴于目前我国绿色信贷政策过于宽泛、粗疏,应尽快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环境标准制度,绿色信贷评估制度,绿色信贷监管制度,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等核心制度,以增强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使绿色信贷在为金融领域传导环境经济政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政策性生态金融部门,并通过其业务活动引导、促进商业银行更多地参与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生态银行部经过相当时间的实践取得一定经验后,由立法机关制定《生态银行法》,全面规范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性银行的各项法律制度,并建立起独立经营的生态银行这一国家政策性银行,专门从事“绿色信贷”服务。从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经营角度来看,可以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要把“绿色”纳入银行业绩的考核中。商业银行应当通过提供专业化产品来实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增加社会福利,并在此过程中寻找商机和利润来源,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项目的组织领导,成立节能减排项目的考核部门,健全节能减排项目的考核机制,制定节能减排项目的考核办法,设立节能减排项目的专项资金,将节能减排项目的执行情况纳入银行员工的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第二,要把“绿色”纳入银行员工的培训中。绿色银行的实施主体是商业银行的员工,特别是那些工作在商业银行信贷一线的客户经理、项目审批人员、平行作业的风险经理。他们的信贷行为是绿色银行先进理念能否得以真正落实的前提与保障。要让绿色银行的理念在银行员工中得广泛普及。第三,坚持稳健经营和精细管理。对于银行来说,资本是最重要的经营资源之一,确保稳健经营、降低资本消耗是建设生态银行的重要方面。努力实现以较少的资本支撑更大的业务发展与价值创造。在精细管理方面,粗放型管理难以保证客户服务质量和风险管控的效果。银行要从战略高度上重视精细化管理,按照流程优化操作规范、管理精准、持续改进的要求,推进精细化管理。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秉承“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在支持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环境、促进经济转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对外服务方面,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配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节能环保、民生工程以及中小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培养“绿色信贷”文化,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