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贷款管理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时间:2022-06-26 04:27:00

优化贷款管理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国家助学贷款还贷风险攀高的现象,加强助学贷款的全程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优化贷款管理、搭建教育平台,在构建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的同时实现管理、教育、服务工作的相结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实现育人成才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助学贷款违约风险信息化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软件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系统各个领域,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优化周家助学贷款T作模式,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全程信息化以推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数字化是为必要。在贷款违约风险防范方面,信息化为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解决助学贷款运作便捷性问题、有效性问题、安全性问题的同时,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相关资源的合理整合,多维度防范助学贷款风险的发生,提高助学贷款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高校助学贷款一l作高效率运转与学生管理现代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结合。

一、当前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风险评估

(一)违约现状描述

冉1999年围家正式实施助学贷款政策至今,受惠贫困生受资助面日益扩大,“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的口号渐切实地得到贯彻落实。然而,在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未尽完善的情况下,助贷T作面临着实施过程中困境,其中,助学贷款还贷违约风险居高的问题备受关注。以2006年为例,2006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2005年度,全国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金额约为176.58亿元,而2006年度比2005年度增长54。国家助学贷款资助金额增长的同时,伴随着高违约率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会上表示,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

(二)风险成因探究

造成同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居高的因素错综复杂,其巾,经济成因和制度设置是重要的客观因素,而贷款大学生个人的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问题则是最为关键的主观因素。剖析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成因的构成,有助于探究造成助贷风险根源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设定风险防范的措施,以攻克助学贷款契约管理的难关。

第一,经济因素:贷款大学生毕、世后的就业和收入情况是影响助学贷款还贷风险高低的重要条件,经济状况的低劣是造成还贷“客观不能”的现实因素。就业形势的严峻、就业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贷款大学生毕业后还贷能力的层次差异较大,直接影响着还贷的实现状态。然而,值得思考的事,调查显示,在助学贷款的大学毕业生中,预期收入属于低收人群体的相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还款拖欠的可能性反而降低。可见经济状况并非与还贷风险形成正比。

第二,制度因素: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于2004年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各省具体实施此规范的过程中,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于2007年3月正式实施。新《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助学贷款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在增强学校助学贷款管理自主性方面给予了较大的空间。但其相关条款的设置及其运作对风险防范且『Ij存在有效性缺失。首先,新《办法》所设置的风险补偿激励机制并未充分考虑我周的社会信用环境并依此提供良好的信用法律保障,赋予了学校过多的责任;校方所承担的风险超出了作为利益相关方所应负的合理风险范围。学校履行着发放贷款、贷后管理、贷款催还等全程打包式的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学校拆包履行此责任的过程任务量大且繁重繁琐,有效助学贷款管理的压力巨大。其次,贷款形式的设置改一学生一贷为一年一贷,加大学生和学校贷款办理工作量,造成助学贷款合同管理的复杂度。在新办法实施前,学生在校期间一次性签一个合同即可获多达四学年贷款,而新《办法》实行每学年签一个合同只贷一学年款,同一学生贷款,每学年重复做贷款申请、审核、宣传教育、发放工作,降低助学贷款的管理和教育效率。再者,新《办法》在操作层面上存在可行性困惑,特别是对违约学生的约束机制方面,在我国当前信用体系尚未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约束的实际情况下,诸如“在有关媒体公布学违约学生的相关信息”等一类的举措并不能够有效控制违约现象。

第三,信用因素:信用意识与法律意识的淡薄是助学贷款还贷风险形成与加剧的主观成因,亦是其决定性因素。排除还贷能力的客观要素如经济状况,不按时还息、到期不还款等还款信用问题所表征的个人责任、义务、契约与承诺兑现的可靠度缺失,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瓶颈问题,并动摇了银行作为营利机构而开展助学贷款的信心,部分地区的经办银行甚至停止了这一业务,造成资助T作的困境。

二、全程信息化在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中的价值分析

根据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在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在国家助学贷款依托高等学校实施助学贷款管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助学贷款的全程信息化是助贷管理、诚信教育与违约风险防范的重要支撑。助学贷款的全程信息化推动管理、教育、监督等各项贷款风险防范要素的整合,对有效防范违约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助学贷款信息化促进贷款办理规范化、简约化和效率化,降低助学贷款管理成本,风险防范T作前移。利用网络优势,将助学贷款的申请、审批和管理程序精简优化,设置统一的、合理的模式进行规范要求,将国家助学贷款利益相关各方从贷款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确保学校将丁作重心合理重置,为风险管理提供效率性保障。贷款违约风险的防范可通过信息化过程前移至贷款申请、审批的程序之中,并贯彻于合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助学贷款信息化确保申贷信息、合同数据、货后跟踪的准确性,从细节着手审核监管,风险管理增效增值。基于信息化在数据保存、处理过程中的优势,实现高速数据访问、数据智能分析及高效合同管理等重要功能,通过各环节的管理平台,及时高效地完成对学生贷款受理、审核、汇总、签约、本息催收、贷后学生跟踪等大量信息的实时管理,并同步完成对金融机构贷款发放、利息结算、还贷、风险补偿金统计等信息的数据转换与管理,实现国家助学贷款信息与相关各方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的对接。贷款风险管理实现了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与有效性的结合。

助学贷款信息化搭建诚信宣传教育、法律意识培养、荣誉观教育的新平台,推动教育的实效性,风险预防紧抓根源。贷款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誉观教育应突破传统方法,依托信息化平台寻求教育实效性最大化的模式。助学贷款全程信息化通过拓宽宣传诚信、法律的空间,活跃学习要素,激发大学生关注诚信教育、提高法律认知的学习热情,多维度地开展教育宣传。信息化亦通过建立相关教育辅助机制,以强化约束的方式协助教育的开展。如建立在校大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对大学生在校的诚信度进行监控,同时建立面向社会的学生个人诚信查询系统,实现享十会对学生个人的监督,既对学生毕业后个人就业和发展产生影响,又为学生诚信的自觉性形成压力,约束学生个人提高自身诚信度,从根源上防范贷款风险的发生。

三、信息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构建初探

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信息化为体系构建提供了现代化的T具支撑。信息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涵盖两个层面:一是管理层面,通过全程信息化进一步实现贷款数据和信用信息的整合优化,有效预警与惩治,以管理促安全,降低还贷风险。二是教育层面,通过全程信息化推动诚信宣传、法制教育,发挥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以事务促教育,以大学生个人修养的提高防范违约风险,同时实现管理育人功能。

1、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优化贷款合同管理,完善风险预警、监控与违约惩治机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功能模块、友好的界面和强大的交互功能,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同时简化贷款工作流程;使用方便、灵活、易于操作,提高数据的正确性,有利于助学贷款的申请审批、放款管理、还贷管理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实现信息的对接与互通,如贷款学生学籍信息、贷款信息与教育厅贷款数据的统一管理,确保贷款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统一、准确、规范、齐全。加强了毕业离校学生的管理教育,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到个人资料和还贷情况,更新最新的联系方式,降低学生因遗忘而导致违约的情况。提供多种形式的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和便捷的数据下载功能,使贷款管理者能抽身于繁杂的业务流程中,通过分析、决策,优化合同管理,及时有效防止贷款风险。

2、打造信息化教育平台,推动诚信教育与法制教育,从教育层面防范风险。加强校园网、助学贷款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建立以诚信教育、法制教育、荣辱观教育为目的的专题网页、网站和信息专区,有针对性地直接有关贷款法律、法规、政策等信息和资料,特别是助学贷款违约预警、违约惩戒案例等信息,形成有效约束,提高贷款学生依合同约定及时还贷的自觉性。同时升华了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价值,发挥了育人的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获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