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额信贷创新研究

时间:2022-09-01 10:47:44

乡村小额信贷创新研究

在国际上,小额信贷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与此相比,我国的小额信贷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小额信贷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额信贷进行研究,如孙若梅的《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张绍瑞的《小额贷款公司:创新与挑战》,何广文的《“只贷不存”机构运作机制的特征与创新》,成涛林的《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与政府的功能定价》等,分别从小额信贷的作用、从事小额信贷的机构及机构创新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而这篇文章则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对比分析,提出小额贷款公司在小额信贷市场上的生力军地位。

1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小额信贷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手段,它是基于农户的信誉,向处于贫困阶层、低收入的农户提供小额的、短期的贷款,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家庭应急之需。自创立以来,小额信贷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热烈欢迎,成为一种非常可行的扶贫方式。1996年,我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引进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此后在陕西、山西、四川等地的贫困地区进行试点,并大范围推广。按照运作方式和运作主体的不同,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4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半官方组织或民间组织运作模式。主要的运作载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负盈亏、完全自治的社团性的扶贫经济合作社,工作人员从社会招聘,资金来源主要是国际资助。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强调政府不得干预,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资金来源无法持续,使得这种模式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种模式,政府+银行运作模式。即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由农业银行直接发放贷款。具体来看,由政府规划到户,农行直贷到户。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

第三种模式,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办小额信贷业务。作为国家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业务的专业人员,也形成了完备的组织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农村金融工作经验。这一切决定了,从农村信用社介入小额信贷市场开始,6年多时间,农村信用社占据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主力军地位。第四种模式,小额贷款公司运作模式。小额信贷公司按照公司的形式运作,政府不得介入,而且“只贷不存”,属于特殊的私营金融机构。

小额信贷在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收入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在对扶贫社小额信贷项目的农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小额信贷是农户生产性贷款的重要来源,它补充和替代非正规金融,并补充正规金融,具有改善信贷分配不平等的潜力[1]。

但是,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仍然存在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资金来源单一,不能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展了一项“中国金融发展研究”,范围涉及了青海、新疆、甘肃、河北4个省区的29个县,调查显示: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信用社尚不能完成满足具有广泛、持久的小额信贷需求的任务;农村信用社自身机制老化,在小额信贷业务上力度根本不够。来自德勤的一项关于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的咨询项目显示:5万从业人员中40岁以上的超过70%,老化问题严重,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的只有20%;政府缺乏对小额信贷的法律框架和有效监管,从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其作用来看,政府适度参与监管有很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政府并未做到这一点。

2小额信贷的创新探讨

从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来看,主要从事小额信贷的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性质是合作金融,被赋予了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肩负着为农业服务的职责。自成立以来,它就是以为广大农村经济服务为宗旨的,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无法替代。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机制老化,做小额信贷的力度也很小,并未真正做好小额信贷。然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很有可能定位于小额信贷的专业交易机构。因为农村信用社已具备了很多业务优势,如基层网点遍布全国各乡镇,发放贷款时不需要另行建立基层机构,节约贷款的运行费用;立足于农村,易于了解农户经营状况,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作为正规金融机构,有成熟的贷款管理制度,有多年发放农户贷款的经验等等,所以它具有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先天优势[2]。

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小额信贷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同时,吸引了更多期待的目光。目前银监会已经核准6家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最早成立的就是小额贷款公司,因此以此为例进行分析。作为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暂定义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为自然人,党政机关、金融机构及国家事业单位人员不得参与;资金来源为发起人的自有资金,以现金投入;贷款利率不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期贷款利率的4倍;贷款期限最长一年,最短一个月;运作机制是“只贷不存”[3]。从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义上来看,机构的私人性质和“只贷不存”的机制是这项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而这正是大家的期待所在,在小额信贷市场上,小额贷款公司能否解决资金的连续性问题,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农村信用社的有效补充,或者引入竞争机制,与农村信用社平分天下,笔者认为可以作如下分析:

第一,小额贷款公司自身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合法的民间贷款组织,小额贷款公司的优势在于市场化和公司化运作的特点,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相互了解,信息对称度高,贷款手续简便,抵押担保的形式多样,贷款期限灵活。例如,目前试点的贷款公司的贷款程序大致为,贷款人提出申请,经信贷员核实相关情况后,由董事长、副董事长、经理、信贷人员研究,董事长最后决定贷或不贷,而且在贷款抵押上更贴近低收入家庭和个体生产者的实际情况,能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小额贷款,农村信用社无法与之相比[4]。

第二,小额贷款公司能切实满足低收入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来自清华大学的报告显示:高收入的农户愿意接受高比率和实际接受高比率的比重都大大低于低收入的农户,这点说明低收入的农户看中的主要是信贷的可得性。以山西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为例,目前的贷款利率是18%,从运行一年多的情况来看,农民还都可以接受,而且农民的还款意愿很高。

第三,小额贷款公司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个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符合国家政策及法律规定,其次,要有市场、资金、技术等。小额贷款公司不仅在业务上更专一,在制度上更加贴近农户,而且由于它产权明确,财务独立,自担风险,更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5]。首先,小额贷款公司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在政策上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其次,它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最后,小额贷款公司在控制风险上主要采取公务员担保和房屋抵押的手段,使财务自立得以实现,能够负担资金成本和相关成本。第四,小额贷款机构的出现对引进民间资本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县城的分支机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分支机构,导致这些地区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非正式金融形式日益活跃。小额贷款机构的出现,恰恰顺应了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呼声,而且可以撬动民间资金,是民间资本的阳光工程。

最后,到目前为止,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效果良好,并且对于资金跟进问题,银监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到目前为止,以山西平遥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贷款余额超过了2000万人民币,累计贷款余额达3000多万人民币,在此期间,没有发生一起逾期不还款和迟付利息的情况。可以看出,贷款公司试点效果良好。这些情况都预示着小额信贷的发展有了宽松的社会和制度环境,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新的希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明确体现了国家对私人性质的金融组织的认可,对民间融资的认同,更是我国发展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的契机。小额贷款公司将不负众望成为小额信贷市场上的生力军。同时小额贷款公司的良好运行给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应该在建立新型农村银行上努力,以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和新农村建设。

3完善小额贷款的措施及建议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正处于试点阶段,它的性质、法律地位、相关法律法规等都未确定,而且小额贷款公司自身还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小额贷款公司等新的小额信贷组织应该加强对自身的完善。其中包括,自身的风险控制和业务创新能力。在风险控制上,首先,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或者引进专业人才。从目前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来看,公司工作人员主要是企业经营者,他们既没有接触过金融,也缺乏金融专业知识,更没有贷款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其次,加强对关系贷款管理。从发放贷款来看,小额贷款公司对发起人所在公司的入股农民工发放贷款,这种行为加大了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在业务创新上,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贷款抵押担保形式上、贷款的期限上、利率的确定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避免“克隆”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6]。

其次,政府辅助对农户适当引导和培训,建立相配套的支农服务,即给农民实质性的指导。通过政府提供相关信息、技术、购销、财务知识培训等支农服务,农民把资金有效运用到生产中去,有利于实现小额信贷的良性循环。最后,国家在政策和法律法规上继续予以大力支持。例如,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阶段,政府可在税收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吸引商业资本积极进入;国家进一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给小额贷款公司一个合理的定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