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村小额信贷经验借鉴与启示

时间:2022-06-13 10:28:34

国际农村小额信贷经验借鉴与启示

1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

1.1发展背景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与本国国情结合得非常好的小额信贷模式之一。作为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孟加拉国的农村人口比例约为84.8%,有近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974年,尤努斯教授意外地发现高利贷者对穷人的盘剥后很是震惊与恼怒,便决定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摆脱高利贷者的剥削,于是他拿出自己的27美元,经由他的学生借给了42个贫困农村妇女(当时这些借款是不要利息的),结果农妇们都很守信用还了贷款。尤努斯教授对此事颇有感触,想通过说服地方银行向贫穷农妇放贷,而得到的答复却是“穷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尤努斯教授便决心向银行的管理人员们证实向穷人发放贷款是安全可靠的。为此,他于1976年起发起了一个行动兼研究项目去证实他的观点,项目试验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也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终于在1983年,由政府注资占60%组建的股份制银行——格莱美银行(GrameenBank)成立了,它被政府定性为专门为农村穷人服务的专业金融机构,也成为当时最大规模且最高效的农村扶贫项目。

1.2模式特点

与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相比,孟加拉乡村银行有其独特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因此一直保持着高达98%的还贷率,即使是在未接受捐赠的情况下,其盈利水平也远远高于表现最优异的传统商业银行。1.2.1机构性质。孟加拉乡村银行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而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它不设属于自己的金库,当收到来自国际慈善机构和基金会的赠款时,乡村银行将之存入国家的商业银行并获得正常利息;当有穷人需要借款时,乡村银行直接从商业银行取款最后发放到穷人手中。1.2.2经营目标。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营目标是,通过提供小额信贷,为贫困人群创造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借此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为穷人提供无需担保的贷款,使穷人免受一直以来高利贷对其的剥削,改善贫困人口的社会地位。1.2.3组织结构。GB的层级组织结构由两部分组成,除银行自身的四级组织结构即总行一分行一支行一营业所外,还有借款者组成的三级组织结构,即会员中心一联保小组一会员。这里特别说明联保小组在运营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可以说小组是乡村银行整个运行机制的支柱。由村中来自几个不同家庭的5~6人组成的借款小组,既是GB营业的工作对象,同时也是GB各个营业所需与之共同合作的亲密伙伴,因为每一笔小额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包括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通过联保小组才能进行才能得以实现。1.2.4服务对象。孟加拉乡村银行只向真正的穷人贷款,重点贷款对象为农村赤贫妇女。1.2.5高利率。高于其他商业银行正常利率的制度设计,能起到自动筛选作用,可以避免非贫困人口套取低息贷款的寻租行为发生,以保证资金能够有效到达真正急需贷款的穷人手中。同时,高利率带来的利润能够覆盖乡村银行一般行政开支和员工的工资福利等操作成本,从而保证乡村银行可持续地发展运营下去。1.2.6分期还款。50周分期还款制度是GB模式最初所创设的一种独特的还款制度。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共52周),借款者从拿到贷款后的第三周开始还贷,到第50周时,利息随本金全部还完。这种制度设计对贷款的供求双方都是有利的,借款者可以减轻一次还款的负担,放贷者也可以降低其收回贷款的风险。

2印尼人民银行村贷部(BRI-UD)模式

2.1发展背景

1969年,印尼政府为提高全国大米产量,决定中央银行负责以低利率向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提供资金来源、由政府的农业推广人员选定贷款对象、并由印尼人民银行的村级机构即村银行部(简称BRI-UD,独立负责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运行部门)对使用化肥等的农民提供贴息贷款,以鼓励农民加大对诸如化肥之类的现代生产投入品的使用力度。此项农业推广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设计之初的目的,大米单产提高了三倍,政府于1983年便取消了对村银行部的补贴。但随着贷款违约率的稳步上升,大多数的BRI-UD连年亏损,BRI也陷入了发展困境。1984年,针对整个村级机构体系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开始了,在政府的帮助下,3000多个村级营业所由原来的业务机构重组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印尼人民银行借助政府的力量,经过这次改革,BRI-UD也成功改制成商业经营的可持续的独立运行体系,成为世界上少数可以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小额信贷机构之一。改革后的村银行取得了巨大成功,小额信贷业务得到迅速扩大利润也跟着增加,甚至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专门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村银行部始终保持着盈利,因此被认为是印尼人民银行的“救世主”。

2.2模式特点

把孟加拉乡村银行看成是福利主义小额信贷模式的典范的话,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模式就是制度主义小额信贷的代表,二者从产品特点、制度设计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2.2.1机构性质。印尼人民银行在1984年改革之前,是印尼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改革重组后的印尼人民银行成为商业化运作的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典范。实践证明,非政府组织从事的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项目是可行的,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也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还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使得农户、国家和银行三者都受益。2.2.2经营目标。不同于GB模式的经营目标,BRI追求盈利,尤其注重信贷管理和财务上实现可持续性。2.2.3组织结构。印尼人民银行村银行体系也是四级组织结构,自上而下依次是:村贷部一地区分行一地区支行一村银行。每个村银行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村行经理拥有贷款决定权,这也充分体现了印尼人民银行权力下放的制度特征。2.2.4资金来源。不同于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资金来源,BRI的储蓄资金成为小额信贷部的主要借贷资金来源。关于这一点,政府有明确的规定,1984年改革时,政府就要求印尼人民银行村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必须是储蓄。2.2.5高利率。有研究发现,在资金稀缺的农村地区,相较于贷款利率的高低,农民更看重资金是否可得。因此,尽管BRI-UD发放的小额贷款利率通常处于32%~49%之间的高水平,但是农民的贷款需求还是极其旺盛,印尼人民银行村银行体系很好地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为印尼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获益颇多。2.2.6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的激励和对还款人的激励。例如,为了激励村银行员工积极工作,印尼人民银行将每年经营利润的10%(相当于月薪的2.5倍)在下年初分配给职员。为鼓励借款人按期偿还本息,银行将对按期还款的客户采取奖励措施,会将每月偿还本金的0.5%返回给客户,而且预期还能获得更多的贷款。

3经验与启示

GB模式和BRI-UD模式这两种性质极不相同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虽然在经营目标、主要资金来源以及利率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实践证明均是非常成功、极其有效的信贷配给制度,可以说在小额信贷领域独树一帜。我国要实现小额信贷更好更快地发展,就要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教训。综合这两种典型的小额信贷运营模式,归纳出对我国有用的经验。首先,需从国情出发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印尼人民银行在农村小额信贷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基于本国国情出发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才能发展壮大并为农村金融改革做出相应的贡献。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国际上某一成功模式,因为国情不同,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多元化,不同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各有优劣,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合适的发展战略,争取实现覆盖面和可持续发展双重目标的兼容。其次,需引进完善的小额信贷管理机制。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要想将发放出去的小额信贷全部收回,GB模式和BRI-UD模式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为鼓励借款者按时还款,提高贷款偿还率,针对农户设计的动态激励机制和较为灵活的分期偿还机制发挥了很大的效果,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了小额信贷的违约风险,孟加拉乡村银行高达98%以上的还贷率足以证明这一点。最后,必须对小额信贷机构的性质进行正确定位。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源于扶贫目的而出现的金融创新工具,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在新的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其性质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相应地,需要对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审视。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不管是诸如乡村银行等的非政府组织,还是诸如印尼人民银行等的正规金融机构,他们都已完全摆脱了靠政府补贴而生存的状态,走上了一条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盈利颇丰的商业化运作之路。从福利主义向制度主义转变是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必然趋势,只有迎着这种趋势,努力完善自己,不断地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才能像GB和BRI-UD一样,在小额信贷领域走得长远而且还能获得不菲的收益。

作者:李小鸽 单位:三亚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郑乔.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的做法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0(05):76-78.

[2]张硕.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3]宁爱照,杜晓山.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分析[J].农村经济,2015(0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