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宪法原则探索

时间:2022-11-08 05:36:30

宗教信仰宪法原则探索

本文作者:刘惠军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这一宪法原则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规定的演变过程,对于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宪法对宗教信仰自由原则的规定

(一)1949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6第一章总纲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利。

(二)1954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第8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三)1975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第28条第1款规定:公民有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罢工的自由,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四)1978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第46条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五)现行的1982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分析建国以来的五部宪法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可以发现:它经历了单纯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主权利到既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信教公民的平等权利,又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的发展过程;相关条款也笼统到具体、与公民的其他权利放在同一法条表述到专条表述、单条表述到双条表述的演变过程。

二、现实中我国对宗教信仰自由宪法原则的执行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五四宪法是一部好的宪法,它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及其道路和目标,确立了适合国情的国体和政协,并且较完整地规定了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在内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二)1975年后至期间,我国是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从反右斗争开始,人们对五四宪法的作用、宪法尊严与效力就日益淡化。七五宪法在指导思想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内容上有极左倾向,将信仰宗教的自由与公民的其他基本权利加以合并,实际上也未认真执行。

(三)以后至今。粉碎之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决定七八宪法还来不及全面总结建国以来国家工作的经验教训,来不及彻底恢复专条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的做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入总结了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恢复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使国家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6指出:要继续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不要求宗教信徒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只是要求他们不得进行反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宣传,要求宗教不得干预政治和干预教育。为全面修改包括宗教问题在内的宪法条文提供了重要依据。八二宪法确认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的原则,总的来说,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原则逐步得到贯彻执行。党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和政策逐步得到恢复。

三、我国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原则的历史经验

总结我国执行宗教信仰自由宪法原则的历史经验,就是按宪法原则办事,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就能得以实现,党对宗教的工作就能取得重要成就;背离了宪法原则,宗教信仰自由无法实现,党对宗教的工作就会遭受重大的挫折。我们应当做到:1、有宪必依。要树立宪法至上权威。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效地防止和避免法律虚无主义;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防止以言压法,以权压法。2、行宪必严。要严格执行宪法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由的原则。健全宗教法律体系,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3、违宪必究。要建立和健全宗教方面的执法监督机制。建立以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监督为主的与其它监督方式并存的宪法监督体制,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允许公民依法控告违反宪法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加强对违宪责任者的制裁措施,使其承担相应的违宪责任及政治后果。加强对政治团体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合宪性审查,确保其在宪法允许的范围之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