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宪法政治学探索

时间:2022-11-14 05:22:14

孙中山宪法政治学探索

本文作者:季云飞工作单位:厦门大学历史系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他为之奋斗了一生。对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史学界很少有专文论述,本文拟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作概要论述,不妥之处,祈请同好匡正。

一、五权宪法学说的形成

创立五权宪法学说、在国家制度上实行五权宪法原则,是孙中山毕生奋斗的革命目标。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包括“政权”、“治权”两部分。“政权”即指人民掌握的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创制权等四权;“治权”即指治国机关掌握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弹劫权、考试权等五权,亦即“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五权宪法学说的提出,孙中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04年下半年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中“治权”部分的构想,提出了治国机关的“五权分立”原则,并确立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宪法思想。这是第一阶段。孙中山最早论及五权宪法的时间大约是在1904年下半年。19似年下半年孙中山来到美国纽约,同在耶鲁大学学习法律的中国留学生王庞惠讨论五权宪法问题。他们俩足足“讨论了两个星期”,王庞惠对孙中山五权宪法主张深表赞成。二十年后,孙中山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作过这样的记述:记得二十年以前,有一位中国学生,他本来是大学法科毕业,在关国大学,也得了法学士的学位,后来他还想深造,又到美国东方一个大学去读书。有一次兄弟在纽约城和他相遇,大家谈起来,兄弟便间他说:你这次入美国东方大学,预备去研究什么学间呢?他说:我想专门学宪法。我就把我所主张的五权宪法说与他听,足足的和他讨论了两个星期,他便说这个五权宪法,比较什么宪法都要好,极端赞成我的主张,兄弟在当时便很欢喜,见得他既是赞成了这个宪法,就请他进了学校之后,把这个五权宪法的道理,详细去研究。¹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利用各种场合谈论、宣传其五权宪法学说。1906年11月,孙中山在东京与俄国社会革命党首领该鲁学尼会晤时,第一次明确表示将来中国要实行五权宪法。他指出:“希望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除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须添补考选权和纠察权。”实行考选权,可以“最严密公平地选拔人材,以使优秀人材掌管国务”;通过纠察权,可以监督议会和政府“纠正其错误,并解决今日共和政治不足之处”。他表示要“创立至今各国尚无的政治学说,以伸各机关发挥其效能。”º同年12月21日,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了题为《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的演说。在这一演说中,孙中山第一次向革命党人明确提出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采用“五权宪法”,“要创‘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在这一演说中,孙中山阐发了“三权”以外再加“两权”的理由。孙中山指出,美国的“三权分立”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他说:“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访于口才,没有去物色他。所以美国代表院中,住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那历史实在可笑。就委任上说,凡是委了王官,都是跟着大总统进退。美国共和党、向来迭相兴废,遇着换了大总统,由内阁至邮政局长,不下六七万人,同时俱换,所以美国政治腐败散漫,是各国所没有的。”“所以,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为什么要增加纠察机关呢?孙中山说:“现在立完各国,没有不是立法机关兼有监督权限,那权限虽然有强有弱,总是不能独立。因此生出无数弊病。比方美国纠察权归议院掌握,往往擅用此权,挟制行政权,使他不得不俯首听命,因此常常成为议院专制;•…况且照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机关,已经独立,毕戈判官吏的机关,却仍在别的机关之下,这也是理论上说不过去的,故此这机关也要独立。”¼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止,孙中山的治国机关的“五权分立”思想已经形成。然而,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仍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政有呢?1012年8月11日例、中山公布的《临时约法》为什么不采用“_五权分立”原则组织政府昵?1是否孙中山已放弃了“五权分立”的主张呢?事实上,孙中山是不赞成“三权分立”的。出现违背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的原因在于:一,孙中山“五权分立”主张,_未被多数革命党人了解和按受。辛亥年间,赞成“五权分立,的寥寥无几,有案可稽赞成“五权分立”的大概是宋教仁等个别人猫就是早年赞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的法律博工王龙惠,此时也不赞同实施“五权分立”。孙中山回忆说:“辛亥革命成功的那一年,他刚回到中国,兄弟见、了他,就问他说:你从前很赞成我的五权先法,‘近来研究了各国的宪法有一些什么心得呢?他侧复我是不能行的。兄弟听了这话之后,就很以为奇怪,很不以为然,不料我们邵一班同志听了他的话之后,都以为这位法律博士且说各国都没有这个东西,总是有些不妥当。所以对于五权宪法便渐渐不大注意了。”½这表明,辛亥革命期间党内没有实行五权分立的思想基础。二,南京临时政府是按照《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组织政府的。而这个大纲是由的奋、马君武、王正廷等人起草的,该大纲从起草到议决不过二日。此时孙中山尚在国外,大纲理所当然不会反映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三、,引有时约法》的起草权并不掌捉孙中山手中。《临时约法》起草之前,临时参议院通过了汤漪提出的“行政官不得兼为参议员”提案,所以《临时约法,的提案权属临时参议院专有,政i舒官员乃至临时大总统均不得参与。在《临时约法》起草之前,孙中山曾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草案咨送参议院“以资参叙”。¾该案反映了孙中!_妇的五权宪法思想。但多数琴议员主张自行起草,便于飞月31旧议决“将原案退回”,¿并于2月7日组织编辑委员会起草。临时约法起草员们了解的是欧关国家“三权分立”原则,不明孙中山五权宪法之意,故引尚时约法》仍采“三权分立”原则。由于时间仓泥,公法又带“临时”性质,因此,孙中山除强调在玄临_时约法》上要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一条外,权宜接受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并于3月11日由他公布。所以,在1924年,孙中山在谈到《临时约法》时说:“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兄弟不负那个责任”。À这一方面表明孙中山对《赚:时约法》未能采取“五权分立,);原则表示遗憾,另一方面表明孙中山此时已明确提出“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宪法思想。但是,究竟如何典正做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孙中山均未深人研究使之在法律土得到保杯。农世组就任临时大尝、统后的i叮门交府统治时期,孙中山“五权分立”原则根本不可能在中‘国试行。尽管如此,孙中山为在中国实现“五权分立”,继续迸行不懈的努力。1912年至1925年孙中l妇逝世为止,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直按民权”即人民掌握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创制权等四权,亦印“政权”。这是第二说:五权宪法这个东酝在各国都没有见过,.恐泊阶段。_1914年,孙中山逃亡日本后组织中华革命党,他便把“五权分立”原则施于中华革命党党部。党部设本部和协赞会,协赞会又分为立法、司法、监督、考试四院,四院与本部并立为五,“使人人得以资其经验,备为五权宪法之张本。”Á在1917年至1918年撰写的《建国方略》中,对有关五权宪法的制定及内容提出如下原则:第一,五权宪法制定的时间、前提及制定者。他认为:“侯全国平定之后六年,各县已达完全自治者,皆得选举代表一人,组织国民大会,以制定五权宪法。”第二,中央政府采取五院制。他说:“以五院制为中央政府:一曰行政院,二日立法院,三曰司法院,四曰考试院,五曰监察院。”第三,五院院长的产生及隶属。“宪法制定以后,由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议士以组织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立法院负责,而五院院长皆对于国民大会负责。”第四,监察弹勃程序。“各院人员失职,由监察院向国民大会弹劫之,而监察院人员失职,则国民大会自行弹劫、罢黝之。国民大会职权,专司宪法之修改,及制裁公仆之失职。”第五,考试院考试对象。“国民大会及五院职员,与夫全国大小官吏,其资格皆由考试院定之。”第六,人民掌握“政权”,行使直接民权。“施行宪法,此时一县之自治团体,当实行直接民权。人民对于本县之政治,当有普通选举之权、创制之权、复决之权、罢官之权,而对于一国政治除选举权之外,其余之同等权,则付托于国民大会之代表以行之。”1921年3月,孙中比!在广东教育会演讲五权宪法,并向广东省议会提出,由国会制定五权宪法,作为“治国的根本法。”此时,孙中山撰写的《国家建设”一书中拟定“五权宪法”一部,但此书不久毁于陈炯明的炮火之中。1922年6月,孙中山命叶夏声起草“五权宪法草案”。有的论者认为,五权宪法在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把它抛弃了。”这种说法是没有史实根据的。其实,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中重申了《建国方案》中孙中山五权宪法的基本思想,认为“直接民权”与“五权分立”,“以济代议政治之穷,亦以矫选举制度之弊。”1924年孙中山还以《五权宪法》为题,全面论述其五权宪法思想,并形象地比喻说:“五权宪法,好象是一架大机器,直接民权便是这架大机器中的掣扣。”@孙中山自1904年至1925年逝世止,为五权宪法奋斗了二十余年。他把实现五权宪法和实现三民主义,同样看作革命成功的标志。1923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广东大本营对国民党员的演说中强调指出:“各同志从今日起,要认真去千革命事业,各位同志要将革命事业作为本人终身事业,必要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完全实现,方可算是吾党成功。”在孙中山逝世的前一天,即1925年3月n日与谈话时表示,希望国民党同志努力奋斗“务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实现。”

二、五权宪法学说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五权宪法学说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怎样呢?有的论者认为:五权宪法是“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权主义的发展,又是民权主义的具体化”。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据我所接触的孙中山有关论述,孙中山从来没有把五权宪法隶于三民主义之中,更没有把它限于民权主义之内。事实上,孙中山把五权宪法与三民主义视为建国的两大基本点、革命成功的两大标志、党员奋斗的两大武器。孙中山最早同时谈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是在1906年底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在这个演说中,重点谈三民主义,强调三民主义实现以后,“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在谈完三民主义后,孙中山演讲第二个问题,即“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认为“五权分立”“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对于五权宪法与三民主义的关系问题,孙中山是这样说的:“要望大家同意,尽力研究,匡所不逮,以成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这便是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皆得完全无缺的治理。”@这里,孙中山似乎把三民主义看作革命目标达成后的中国,以五权宪法作为治理三民主义国家的武器。1923年元旦发表的中国国民党宣言中,以明确的文字,把五权宪法和三民主义并列为建国的两个基本点。宣言说:“本党总理孙先生文,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乃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源,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稗民治臻于极轨,国基安于磐石,且以跻于有进而无退,一治而不复乱之域焉,o!,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五权宪法是制度之纲,建国治国缺一不可。1923年,孙中山在党内反复宣传五权宪法与三民主义,把两者放在同等熏要的地位。1023年11月25日,在广州大本营对国民党员演说中,号召党员“要认真去干革命事业”,“要将革命事业作为本人终身事业”,书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完全实现,方可算是吾党成功。”12月9日再次在大本营对国民党员演说,要求“党员必须明白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内容如何,然后用之出而宣传,始生效力,始能感化他人也”,并指出:“吾党员奋斗之武器,则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是也。”12月3。日,在广州对国民党员的演说中进而强调:“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都是建国的方略”,“造成一个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国家,非用群力不可。”其间,孙中山对知识分子提出政治研究的标准,他指出,知识分子“研究之标准者维何?固莫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若矣。”孙中山对实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两大革命目标,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在临终前一天同的谈话,表达了这位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遗愿。谈话节录如下:以国民会议建设新国家,务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实现。乃为病疾所累,行将不起。死生常事,本不足虑,但数十年为国奔走,所抱主义终未完全实现,希望诸同志努力奋斗,使国民会议早日成立,达到三民、五权之主张,•则本人死亦埃目。综上所述,孙中山始终把五权宪法与三民主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终身追求。那种把五权宪法说成是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相反,我认为孙中山民权主义中的直接民权思想是五权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五权宪法学说之评价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核心和精华,是孙中山认真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合理部分的结晶。他对中西文化同样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批判吸收中外政治制度中积极、合理因素,形成孙中山特有的“五权宪法”学说,正是孙中山伟大、杰出之处。五权宪法学说积极进步之处在于:第一,它具有鲜明的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军阀独裁统洽的革性。民国政府建立之前,孙中山提出“五权分立”的政体构想,显然是针对清朝专制统治。民国成立后,历任大总统虽然在形式上保留着“三权分立,,的政体,然而,从袁世凯、段祺瑞到冯国璋、一曹馄等军阀专制统治愈演愈烈,国家混乱到极点,人民依旧处于无权地位。国内阶级斗争实际逼使孙中山在国民党内加紧宣传其五权宪法学说,并使其学说不断完善。孙中山总结辛亥革命、反袁斗争、护法运动经验教训后,在1923年明确认识到反对军阀统治光靠军队的力量不行,还必须有主义之力量,.即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力量才能成功。他说犷“建国方法有二:一日军队之力量;二日主义之力量。我党前时无兵力,今始稍有之。然吾党兵力。常居于弱的地位,而敌则常居于强的地位。前为吾党大敌的满洲政府,兵强于我,而我能推翻之。以后袁世凯、冯国璋等,我亦能推翻之。今日前之敌人,’则为曹馄、吴佩孚,试问能打倒之否?照历史上观察,则必能之,只时间的问题而已。’惟靠军队打倒曹吴,革命亦未能算成功。试问满洲、袁、冯倒后,革命能成功否?由此推之,则前途极为危险。今后首当将企望以军队谋革命成功的观念打破。”发挥主义之力量,责任在于党员,这就需要党员的奋斗,而“党员奋斗之武器,则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是也。”这里,孙中山已在主观上把五权宪法和三民主义一起作为反对军阀独裁统治的思想武器。重视思想理论在反对军阀专制统治斗争中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五权宪法反对军润专制的革命性是明显的。‘第立,它具有强烈的民主性。自不待言,_五权宪法学说所鼓吹的民主,就其阶级属性来说是资产阶级的。但是,应该承认。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直接民权”说,也包括劳动阶级的民权。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一言》中有这样两段论述足资证明。宣言说:“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实行普通选举制,废除以资产为标准之阶级选举。孙中山民权思想的飞跃,表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孙中山五权宪法所提倡的民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对此,同志曾作过充分的肯定:“除了谁领导谁这一个间题以外,当作一股的政治纲领来说,这甩所说的民权主义,是和我们所说的人民民主或新民主主义相符合的。只许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为资产阶级所私有的国家制度,如果加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了。”当然,五权宪法学说毕竟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学说,它存在着局限性和脱离实际、脱离国情等严重弱点。首先,王丘权宪法学说基于孙中山“权能分治”的理论,把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两部分,由人民掌握“政权”,由“有能人”先知先觉的资产者掌握“治权”。这种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讲不通的。从来的阶级社会不可能出现两个相对立的阶级职责分明地、和平共处控制着国家权力的不同部分。事实上,不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人民群众掌握孙中山所说的国家权力的“政权”部分,都是空话。其次,五权宪法学说印设想的‘“直接民权,,的行使,在实践上是不可能的。人民对于本县政治,实行“普通选举之权、创制之权、复决之权、罢官之权”,是难于办到的,“对于一国政治”实行“选举权”直接选举大总统,更是纸上谈兵。即使在今天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县人民对一县政治,也只能采取代表大会进行,何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呢?!第三,五权宪法学说脱离当时的中国国情。人民直接行使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罢免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民主观念和参政意识。毋庸讳言,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广大人民是没有享受文化的权利,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是文盲;由于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儒家思想尤其是“三纲五常”说教渗透着每个国民的心理,他们的民主观念是缺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又由于中国人民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世世代代从事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他们的一切活动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解决生活下去的问题,所以,他们没有什么参政意识,只有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起来造反。由于上述原因,i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绝大多数人民,是不会理睬“五权宪法”中赋于他们的权利的。这样的基本国情,•是不可能实施“五权宪法”学说的。孙中山企图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只通过为期三年的“训政”改变这种基本国情,简直是异想天开。孙中山认为,文化程度低卞的国民是能够行使“政权”的。他说过这样的话: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洽,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我认为说这话的人还没有明白声权能”两字的意义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_-显然,孙中山这种“美好”的设想,接近于空想。孙中山为中国社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历尽艰辛,奋斗一生。他把五权宪法学说作为其炸国方案之一、这种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然而,由于孙中山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局限,所有的救国方案都成效甚微。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以孙中山遗嘱执行人的面目出现,形式上接过孙中山五权郑法学说的某些内容,成立了五院制国民政府。但是,五院制度只不过是个人独裁的装饰品、事实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三权分立”也罢,“五权分立”也罢,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