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报复网络举报人刑法分析

时间:2022-06-15 10:40:20

打击报复网络举报人刑法分析

【摘要】网络举报作为一种新型举报方式,是公民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方式。但在司法实践中,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的情况却屡屡发生。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不法分子所实施的打击报复行为往往隐秘而千变万化,根据其行为主体、手段、对象等各方面差异,对其刑法定性时有可能会涉及报复陷害罪、打击报复证人罪、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故意伤害罪等罪名,故在对这些打击报复行为进行刑法定性时,不能一味地把所有的打击报复行为均界定为报复陷害罪,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打击报复;网络举报;刑法分析

网络举报作为一种新型的举报方式,在国家反腐倡廉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举报已经成为人们检举揭发贪污、腐败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的事件屡屡发生。有学者指出,在所有检察举报人之中,大约70%的举报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1]。在司法实践中,不法分子为达到报复网络举报人的目的,采用的打击报复方式千变万化,故对其行为进行刑法定性时,不能简单的把一切打击报复行为定性为报复陷害罪,而应当根据其行为的主体、对象、手段等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章在分析各类打击报复行为的行为主体、对象、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刑法“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对常见的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可能涉及的罪名做一个构成分析,以更好地界定各类打击报复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更好发挥网络举报的作用。

1报复陷害罪

报复陷害罪是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申诉人、控告人、批评人、举报人实施报复陷害的行为。报复陷害罪是刑法专门保护举报人不受报复陷害而规定的罪名,虽然这是一个专门罪名,但在司法实践中,能满足报复陷害构成要件的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该罪名须同时满足三个前提条件:首先,本罪行为主体为特殊主体,在行为主体上已经进行了范围限定,即实施打击、报复行为的行为人必须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仅仅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而不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次,在客观方面,本罪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具有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批评人、申诉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客观上没有滥用职权或者假公济私的行为,亦不能构成本罪。此外,本罪的对象属于特殊对象,即仅限于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故如果实施对象为其他普通对象亦不能构成本罪。在司法实践中,不法分子诡计多端,为了达到打击报复目的又尽可能逃避法律制裁而想尽一切办法,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往往选择举报人的亲属、孩子作为报复对象,以达到其打击报复目的,此类打击报复行为由于对象上的不适合不能构成报复陷害罪。因此,只有同时满足主体、客观方面、犯罪对象上的特殊要求,才有可能将打击报复网络举报人的行为定性为报复陷害罪。值得注意的是,对本罪罪状中的“报复陷害”,应当做一个扩大解释。这里的“报复陷害”主要表现为政治或经济上的打压,如降职、降级、调离岗位等,其侵犯的客体仅是公民的批评权、申诉权、控告权和举报权,而不包括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等人身权利,例如某派出所长黄某为报复网络举报人张某,滥用职权将张某非法拘留,则派出所长黄某的打击报复行为不属于报复陷害罪,而有可能涉嫌滥用职权罪。

2打击报复证人罪

打击报复证人罪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与报复陷害罪一样,打击报复证人罪亦要求行为人带有打击报复的目的,但其实施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以构成打击报复证人罪。此外,从本罪的罪状可以看出,本罪的对象只限定于“证人”,因此是否构成本罪主要看其对象是否为“证人”,如果不属于证人则不能构成该罪。例如李某通过镇政府网站举报本镇干部周某违纪,导致周某被停职反省,周某通过他人得知是长期对自己不满的李某所为,于是纠集几个朋友对李某进行一顿毒打,造成李某重伤。在这个案例中,周某对李某毒打带有明显的打击报复目地,但是周某打击、报复行为不能界定为打击报复证人罪,因为李某对周某的举报不属于诉讼程序,故而李某也不属于诉讼过程中的证人,因此在对周某的行为定罪时,不宜定为打击报复证人罪。对于本罪对象“证人”的界定,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在刑法学界,有部分学者认为打击报复证人罪中的“证人”,仅限于刑事案件中的证人,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应对“证人”作必要的扩大解释,例如,吴占英教授就认为,证人应当包含刑事、民事以及行政诉讼中的证人[2]。笔者较为认同后一种说法,因为当前刑法并未对“证人”的范围做出明确性的规定,而从刑罚的功能性来说,对“证人”进行扩大解释,更能体现刑法的保护功能,更利于维护诉讼秩序,保护证人的合法权益。

3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

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是指公司企业、机关、团体的领导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统计法行为的会计、统计人员实施打击报复,情节恶劣的行为。我国对会计、统计实行统一制度,《会计法》及《统计法》规定,会计人员、统计人员依法办理会计及统计事务,进行会计结算监督和统计报告监督,会计、统计人员一般都掌握着单位的账目、款项等重要资料,当在会计和统计事务中发现违法行为时,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统计人员等有权进行检举、揭发。而会计、统计人员的举报行为就会成为某些违法犯罪领导的“眼中钉”,从而成为打击报复对象,因此,为了保护会计、统计人员不受打击报复,刑法专门制定了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从本罪的罪状可以看出,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且带有打击报复的目的。犯罪对象亦为特殊对象,即构成本罪要求受到打击报复的人为会计或者统计人员。其次,构成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的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机关、团体的领导,这里的企业、公司等单位包括国企和非国企。但是与报复陷害罪所不同的是,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不要求犯罪主体进行打击报复行为时必须利用职权。根据犯罪主体、对象的特殊要求,如果某个打击报复网络举报人行为主体是公司企业、机关、团体的领导人,而对象也正好是会计或统计人员,这时候就应当先考虑该行为是否构成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如果不符合则考虑其他罪名。

4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在对打击报复行为进行罪名界定时,故意伤害罪与前述几种罪名可以说是一般罪名与特别罪名的关系。如果打击报复网络举报人的行为既符合故意伤害罪构成要件,又符合上述报复陷害罪、打击报复证人罪或者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时则优先适用报复陷害罪、打击报复证人罪或者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虽然在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进行刑法罪名界定时,应优先考虑适用上述几种罪名,但在众多打击网络举报行为人行为中,被界定为故意伤害罪的可能性最大。首先,前述几种罪在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及客观方面上都有一定限制,例如报复陷害罪要求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且必须利用自身职务上的便利进行打击报复行为;打击报复证人罪则要求所打击的对象必须为证人;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要求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机关单位领导,而对象必须是会计或者统计人员等等。正是因为这些罪名在构成要件上的严格限制,导致实践中很多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只是形式上的打击报复行为,难以符合这几个罪的构成要件。与此相反,故意伤害罪在构成要件上均没有特殊要求,其犯罪主体属于普通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该罪(如果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则主体为年满十四周岁人),其犯罪对象亦为一般对象,完全没有身份要求,客观方面不要求利用职务之便,形式亦可以多样,只要伤害达到轻伤以上即可构成故意伤害罪。由于故意伤害罪构成要件门槛低,使得打击报复网络举报人的行为更容易被界定为故意伤害罪。其次,故意伤害罪就如同一个“大口袋”,当打击报复行为不符合上述罪名时,则就要考虑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例如上文所举例子:李某通过镇政府网站举报本镇干部周某违纪,导致周某被停职反省,周某通过他人得知是长期对自己不满的李某所为,于是纠集几个朋友对李某进行一顿毒打,造成李某重伤。在对此案周某行为进行界定时,首先考虑周某的行为是否符合打击报复证人罪,但本案中被打击报复的对象李某并不属于诉讼过程中的证人,故不能将此行为界定为打击报复证人罪,而可能涉嫌故意伤害罪。

5结语

网络举报方式虽然较其他举报方式更为隐秘,但是现实生活中,网络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的事件依然层出不穷,这严重侵害了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成为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绊脚石,依法惩治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是保证网络举报得以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打击报复行为,在惩治犯罪尤其是在对不法行为定罪量刑时,必须始终坚持的是结合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将犯罪分子真正绳之于法,维护网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这既是刑法本身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彰显法律公平正义价值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汤啸天.制定举报法是法治进程中的必修课[J].中国选举与治理,2017,8:2.

[2]吴占英.打击报复证人罪若干问题新解[J].法学论坛,2006(3):72.

作者:杨通新 黄良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