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刑法中自首制度的特征与涵义

时间:2022-04-10 10:28:20

试论刑法中自首制度的特征与涵义

自首的分类

1.自动投案。自动投案必须具备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主观指的是意识主动,客观指的是行为主动,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才可称之为自动投案。2.如实供述。这是对自首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要求。自首的犯罪人如果编造谎言对自己的罪行进行供述,并为庇护他人胡乱供述自己罪行的,即使这种供述是对自己不利的,也不构成自首。3.自己的罪行。如何理解“自己的罪行”呢?这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可见,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不仅包括自己本人的罪行,还可能包括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所谓特殊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以自首论。在一般自首行为中,需要以自动投案作为条件,当犯罪分子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后或在服刑之中,其人身自由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被剥夺,此时就不存在自动投案的问题。但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犯罪人的其他罪行,该行为表明其愿意对自己的罪行承担相应刑事责任,愿意受到司法机关的追诉,从本质上看,这种行为也应该认定为自首。1.设立目的其主要的设立目的是针对特殊的犯罪分子给以特殊的刑法处罚。这些犯罪分子所涉及的犯罪案件基本都具有案件危害性较大、案件查处困难、司法实践中证据很难收集的特征。特殊自首为司法机关节省查处成本、提高办案效率,尽早惩处更为严重的犯罪人提供了有力的条件。2.时间条件一般自首的发生时间必须在犯罪后,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而特殊自首成立的时间是行为人在被追诉前交代其相关的犯罪事实。这里的“被追诉前”应理解为司法机关立案前主动交代案件事实的,可以适用特别自首的规定,予以从轻或是减轻法律处罚。具体而言,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交代特定的贿赂犯罪事实的。二是犯罪后在司法机关开始询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前主动交代特定的贿赂犯罪事实的。三是犯罪人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或是正在服刑时,主动交代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其所犯的特定贿赂犯罪事实的。这三种情况,行为人所犯的特殊行贿罪,必须处在其主动交代犯罪事实之前没有被司法机关追诉的情况,才可成立特殊自首。3.行为要求特殊自首与一般自首不同,它在行为要求中应该有其特殊性,即犯罪人在被司法机关追诉所犯罪行前,主观上必须基于悔罪的心理,而不是基于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才交代犯罪事实,反之,特殊自首则不能成立。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很难用证据证明犯罪人是否是基于悔罪的心理才自首的,所以只能以犯罪人是否是在司法机关,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之前自首来认定是否属于特殊自首。

我国自首制度的法律意义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内容已经在我国1979,1997年刑法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因此其传统内容已经法律化。一般认为,区别对待,宽严相济,分化瓦解,打击少数,教育改造多数是这一刑事政策的主要精神实质。区别对待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的基本要求。它是指对犯罪分子要根据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犯罪程度和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及其大小,实行区别对待,处理有轻有重。自首制度的设立就是给犯罪分子一个减轻刑法处罚的机会,让其感受到刑法宽大处理的政策,使其积极地配合司法机关办理犯罪案件,从内心深处悔罪。犯罪人犯罪后主动投案自首,节省了司法机关在人力和物力上的审判资源,这对于提高司法机关破案率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对于那些复杂的犯罪案件,如果犯罪人不主动投案,司法机关就必须投入大量的司法资源去侦破案件,即使这样,有些案件还是久查不破。在这种情况下,自首制度的设立能够有效促进案件结案,及时节省司法资源。自首制度对于打击犯罪,减少社会危害因素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可以有效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打击犯罪现象。二是可以鼓励犯罪分子自动投案,争取减轻刑罚。三是能够在心理上威慑犯罪分子,阻止其继续实施犯罪行为,造成对社会的危害。特别是对于共同犯罪,犯罪分子自首不仅要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还要供述其所知的犯罪同伙的犯罪行为,这对打击犯罪团伙有积极意义,有效遏制了共同犯罪,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本文作者:王慧工作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