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管理考现状及对策思考

时间:2022-11-14 08:58:31

刑法管理考现状及对策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明确:“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刑法新增的条款不仅规定考试作弊行为本身要受到刑法处罚,还将组织作弊、帮助作弊的行为入刑。这意味着,考试作弊已从违规违纪上升到违法层面。在这种刑法管理考试背景下,本文就刑法管理考试出台的背景、大学生诚信考试出现问题及原因、促进大学生诚信考试的对策进行思考,为大学生自觉践行诚信考试提供指导和帮助。

1刑法管理考试出台的背景

1.1继承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诚信是“初始性的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母德”[1]。诚信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诚信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行为准则。诚信乃做人的基本准则,它要求人们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稳定协调,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保障[2]。继承传统美德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1.2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化以及信息化发展使一些非法助考利益集团利用窃听、窃照等专用器材,以及网络、无线传输等途径组织考试作弊,危害了考试的公平与安全。当今社会是考试舞弊形式发展最多、速度发展最快、后果发展最严重的时代,防止国家考试舞弊已到了与维护国家稳定、维护法制社会、维护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历史阶段[3]。刑法管理考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3考试管理工作的法治要求考试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校面临着依法治校的改革需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是高校现代科学管理的内在要求。考试管理工作法治化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实现考试公平公正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

2大学生考试诚信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及其守规行为,是检验大学生诚信状况的重要标准。然而,考试作弊现象近年在高校中屡禁不止[4]。归纳起来,大学生考试诚信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诚信认知的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及考试管理的问题,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形式化,家庭诚信教育不完善,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大学生对刑法管理考试认识的不足等,具体阐述如下。2.1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诚信认知的影响。社会环境是诱发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现代社会科技进步飞速,媒体报道的诚信缺失恶性事件,严重影响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5]。“民以吏为师”,当今社会少数政府官员、党员、社会人士以假文凭、假唱等一些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虽然已经具备基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有限,对于很多问题还缺乏辨别能力,面对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现状,很多大学生在道德思想方面还处于迷茫状态,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不断充斥在大学生周围,这些为他们的非诚信行为提供了萌芽的土壤[6]。2.2高校教育教学及考试管理的问题。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传授已有的知识,并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的重要性远大于“学”,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7]。高校的课程考试一般是任课老师出题,而且是按上课的教材、内容出题,质量不高,重知识记忆,轻能力的施展。学生只需考前背笔记、划重点就应付考试。考试形式像“计划经济”,高度统一;命题像“八股文”,呆、死。传统的大学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应试教育”,同时清理考场不力、监考老师在监考过程中不作为、监考纪律松弛等现象仍普遍存在,都为大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可能性。2.3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形式化。高校在各种考试前,都会要求辅导员专门召开“诚信应考”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诚信教育,告知学生考试违纪的后果,并要求每位学生签署“诚信应考承诺书”。轰轰烈烈的诚信教育宣传月、诚信签名等活动,看似热闹但实效不大。高校在诚信守信教育上,只走过场不重实际,只有处罚机制,无规范教育教程,缺乏德育为先的主体教育[8]。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活动只是“说教”,只是纸上谈兵[9],存在形式化倾向。2.4家庭诚信教育不完善。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导致孩子们对诚信的认知度逐渐下降,尤其是暴力型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们对本来信任极强的父母逐渐失去信任,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加强[10],其后果是孩子们为了避免挨打,编假话逃避皮肉之苦,久而久之,孩子们逐渐就会将其作为自卫的“借口”,导致了诚信的缺失[11]。家长们采用陈旧的“家长制”作风,缺乏与孩子们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沟通也导致了孩子们诚信缺失。家庭诚信教育不完善也是长期潜在的考试作弊原因。2.5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大学生考试作弊有三种自身的原因:学习动力不足,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以及对考试的不良认知[12]。另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在看到其他学生作弊成功时会感到自己吃亏,一种求“公平”的心理,下次也要尝试作弊,将他人作弊的错误行为变成放纵自己作弊的理由,这种盲目的“趋同”,认知偏差,在学生中引发恶性循环。另外,大学生初次离开父母,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对自己的学习时间缺乏合理的安排,集体的宿舍生活使大学生相互攀比,滋生了一定的虚荣心,将希望寄托在考试作弊上。2.6大学生对刑法管理考试认识不足《刑法修正案(九)》从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很多大学生对考试入刑并没有引起关注,同时惯性地理解该条款只是针对高考,和自己参加各类考试并没有什么关系。大学生对刑法管理考试认知不足,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作弊行为,包括协助作弊。

3促进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对策思考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和重要基石,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13]。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该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诚信考试是品格操守的试金石。促进大学生考试诚信意义重大,势在必行。3.1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家庭和高校的诚信教育都不能脱离社会诚信大环境,诚信是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稳定发展、人人得以信赖的重要保证。在现代社会中,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与关键,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精神,推动、决定着社会的诚信度。一个讲诚信的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5]。3.2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考试管理体系。高校要从根本上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摒弃“应试教育”,采用多种方式考试,如动手能力、演讲面试、社会实践等,同时建立健全全校性的考风、学风建设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加强考试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成立专门的考试督导委员会,对考试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巡视督查,及时、客观、公正地处理考试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树立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要依照事实、情节进行公正严明的处罚,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14]。3.3高校注重诚信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和拓宽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疏导学生的作弊心理,应用榜样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同时将诚实守信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让诚信教育不断认知、不断内化,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观念的自觉形成,真正使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4诚信行为从家庭教育开始。俞美丽[15]认为家庭生活从保持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方面,奠定了孩子诚信教育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家长是孩子思想和行为的参照点,家长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生活情趣的表达对孩子的诚信行为产生示范作用。要培养子女的诚信行为,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的培养,既是内心所想与外在言行的一致,又是与人交往中言行的一致[16]。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以及父母亲教育方式和诚信品德对于孩子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3.5学生“一日三省”培养自律精神诚信不只是一种契约责任,不仅只是社会对个体的道德约束,不仅只是法律制度上的强制约束,而是一个人内在的人格追求。古人言:“吾日三省吾身。”意在反省自己是否践行了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要坚持“一日三省”,要坚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认知,不断感悟,培养自律精神。3.6加强刑法学习,提高刑法管理考试的认识。学校开设一系列相关法律学习讲座,增设一些与刑法管理考试有关的活动,如知识竞答、辩论赛等。让大学生知道刑法管理考试的内容,包括考试类型、处罚对象、协助作弊的手段等,真正让他们意识到违背诚信考试的危害和后果。综上所述:当今社会,诚信作为人才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重要个体,其诚信意识的建立与否对未来社会的道德取向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而言,诚信意识是未来法治社会的立身之本。诚信既是一种道德素质,又是一种法律意识,大学生在即将迈入社会门槛的关键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是关系个人成长发展的大事,同时更是关系到未来社会整体诚信观的大问题[6]。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把诚信内化为价值观,外化为行为准则,才能实现自我价值[17]和社会价值。

作者:陈维丽 王雪琴 余洁玉 汪 攀 单位: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